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铝锭生产设备,具体为一种铝锭铸造用脱模转运装置。
技术介绍
1、铝锭一般是采用铸造的方式制作的,制作时采用浇筑工艺,将铝液浇筑至模具中,待铝液冷却成型后,翻转模具,然后通过敲击的方式使得铝锭与模具之间脱离,该结构具有以下缺点:
2、1、铝锭在脱模时与模具贴合紧密,不容易脱模。
3、2、翻转转运和脱模分步进行,效率相对偏低。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铝锭铸造用脱模转运装置,以解决上述的问题。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铝锭铸造用脱模转运装置,包括:脱模装置,包括架体和设置于架体上可循环运动的铸模传送带,所述铸模传送带上固定有多个铸模,其中,所述铸模传送带包括,自然冷却段,被配置于铝液分配器朝向铸模传送带前进方向的一侧,用于将铸模内铝液逐渐冷却至固态铝锭;加速冷却段,被配置于自然冷却段朝向铸模传送带前进方向的一侧,且下方设置有至少一个冷却液分配装置,所述冷却液分配装置固定于架体上,所述冷却液分配装置与铸模配合,并用于加速冷却经自然冷却段冷却后的固态铝锭;脱模段,被配置于加速冷却段朝向铸模传送带前进方向的一侧,包括敲击装置,固定于架体上,所述敲击装置用于将铝锭与铸模分离;和转运装置,位于脱模段的下方,用于转运脱模后的铝锭。
3、本申请的进一步改进在于:
4、所述铸模包括:铸模槽,其上部具有开口,用于容纳铝液;铸模壳,固定于铸模槽外侧,其内壁与铸模槽的外
5、本申请的进一步改进在于:
6、所述雾化喷头的下方设置有延伸管,所述延伸管位于冷却空腔内,所述延伸管远离雾化喷头的一端到铸模槽内底面的垂直距离大于铸模槽槽深的一半;所述铸模槽两个短边的内侧壁上对称设置有第一辅助脱模筋,所述第一辅助脱模筋的顶端固定于铸模壳上;所述铸模槽的内底壁上设置有第二辅助脱模筋,所述第二辅助脱模筋呈“艹”状,且第二辅助脱模筋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辅助脱模筋的底端连接;所述铸模槽的拔模斜度范围为3°-7°,所述第一辅助脱模筋的拔模斜度与铸模槽的拔模斜度一致。
7、本申请的进一步改进在于:
8、所述冷却液分配装置包括:第一液压缸,固定于架体上,其输出端可沿直线往复运动;分配阀座,固定于第一液压缸的输出端上,所述分配阀座与进液口配合,用于控制向冷却空腔内的冷却液输入量;和压缩泵,与分配阀座相连通,用于向分配阀座内输入冷却液。
9、本申请的进一步改进在于:
10、所述分配阀座包括:第一腔体,所述第一腔体的内壁上设置有至少两个限位槽ⅰ;第二腔体,位于第一腔体的上方,其内壁上设置有至少两个限位槽ⅱ;隔板,位于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之间,其中心具有通孔;和控制阀,穿过通孔,并可在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之间往复运动,其与进液口配合,用于控制向冷却空腔内的冷却液输入量。
11、本申请的进一步改进在于:
12、所述控制阀包括:阀体,穿过通孔设置,具有封闭段和镂空段,所述镂空段位于封闭段上方,其具有容纳冷却液通过的空隙,且镂空段的高度大于通孔的高度;第一盖体,与封闭段固定,且直径大于通孔的直径,所述第一盖体的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两个限位杆ⅰ,所述限位杆ⅰ与限位槽ⅰ一一对应;和第二盖体,与镂空段固定,且直径大于通孔的直径,所述第二盖体的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两个限位杆ⅱ,所述限位杆ⅱ与限位槽ⅱ一一对应。
13、本申请的进一步改进在于:
14、所述进液口内侧壁固定有圆锥体状漏网,所述圆锥体状漏网的高度大于进液口的高度;当圆锥体状漏网与第二盖体无接触时,冷却液充满第一腔体,并推动第一盖体将通孔封闭;当圆锥体状漏网与第二盖体接触时,冷却液依次经过第一腔体、镂空段、第二腔体、圆锥体状漏网后,并进入冷却空腔内。
15、本申请的进一步改进在于:
16、所述敲击装置包括:第一转轴,转动连接于架体上;至少一个转轮,固定于第一转轴上,所述转轮沿其周向排列有多个主驱动杆;第二转轴,转动连接于架体上,且位于第一转轴的下方;和至少一个敲击杆,固定于第二转轴上,所述敲击杆包括第一杆体、第二杆体、从驱动杆和球状敲击头,所述第一杆体与第二杆体相连接并形成固定于第二转轴外表面上的连接部,所述第二杆体的长度为第一杆体的长度的2倍,且第一杆体的轴线与第二杆体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钝角,所述从驱动杆固定于第一杆体的顶端,所述球状敲击头固定于第二杆体的自由端,且球状敲击头可与第一辅助脱模筋接触;当第一转轴转动时,转轮转动带动主驱动杆移动,并带动从驱动杆移动,所述球状敲击头向与第一转轴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
17、本申请的进一步改进在于:
18、所述脱模段的外侧设置有弧形限位板,所述弧形限位板固定与架体上,且位于转运装置的上方,用于配合铸模传送带将脱模后的铝锭转运至转运装置;所述转运装置包括多个可转动的第一辊筒和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固定于第一辊筒的支架上,且位于脱模段的下方,所述支撑架的两侧均设置有可转动的第二辊筒,所述第二辊筒与第一辊筒相互平行;所述转运装置的下方设置有托举装置,所述托举装置包括固定于架体上的第二液压缸和固定于第二液压缸输出端的托举板,所述托举板与支撑架相适应;当第二液压缸向脱模段方向移动时,托举板穿过支撑架并与脱模后的铝锭的接触;当第二液压缸向远离脱模段方向移动时,托举板穿过支撑架并将脱模后的铝锭移动至第二辊筒上。
19、本申请的进一步改进在于:
20、所述脱模装置还包括转动连接于架体上的第一驱动轮和第二驱动轮,所述第一驱动轮位于自然冷却段远离加速冷却段的一端,所述第二驱动轮位于脱模段远离加速冷却段的一端,所述第一驱动轮和第二驱动轮配合并驱动铸模传送带循环移动;所述架体上设置有接水槽,所述接水槽位于冷却液分配装置和敲击装置之间,用于收集经进液口流出的冷却液。
21、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至少具备如下有益效果:
22、本专利技术通过加速冷却段的冷却液分配装置,控制铝液冷却的速度,保证固态铝锭冷却后与铸模之间产生缝隙,提高了铝锭脱模的效率,转运装置和敲击装置的配合,提高了脱模后铝锭的转运速度。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铝锭铸造用脱模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铝锭铸造用脱模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铸模(121)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铝锭铸造用脱模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喷头(1214)的下方设置有延伸管(12141),所述延伸管(12141)位于冷却空腔(12121)内,所述延伸管(12141)远离雾化喷头(1214)的一端到铸模槽(1211)内底面的垂直距离大于铸模槽(1211)槽深的一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铝锭铸造用脱模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液分配装置(125)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铝锭铸造用脱模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阀座(1252)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铝锭铸造用脱模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阀(12524)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铝锭铸造用脱模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口(1213)内侧壁固定有圆锥体状漏网(12131),所述圆锥体状漏网(12131)的高度大于进液口(1213)的高度;
8.根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铝锭铸造用脱模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脱模段(124)的外侧设置有弧形限位板(1241),所述弧形限位板(1241)固定与架体(11)上,且位于转运装置(2)的上方,用于配合铸模传送带(12)将脱模后的铝锭转运至转运装置(2);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铝锭铸造用脱模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脱模装置(1)还包括转动连接于架体(11)上的第一驱动轮(13)和第二驱动轮(14),所述第一驱动轮(13)位于自然冷却段(122)远离加速冷却段(123)的一端,所述第二驱动轮(14)位于脱模段(124)远离加速冷却段(123)的一端,所述第一驱动轮(13)和第二驱动轮(14)配合并驱动铸模传送带(12)循环移动;
...【技术特征摘要】
1.铝锭铸造用脱模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铝锭铸造用脱模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铸模(121)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铝锭铸造用脱模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喷头(1214)的下方设置有延伸管(12141),所述延伸管(12141)位于冷却空腔(12121)内,所述延伸管(12141)远离雾化喷头(1214)的一端到铸模槽(1211)内底面的垂直距离大于铸模槽(1211)槽深的一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铝锭铸造用脱模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液分配装置(125)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铝锭铸造用脱模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阀座(1252)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铝锭铸造用脱模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阀(12524)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铝锭铸造用脱模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口(1213)内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温玉琪,刘华毓,丁富奎,任向阳,温军强,
申请(专利权)人:巩义市强丰铝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