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逆变器保护,具体是一种用于逆变器的场效应管保护控制电路。
技术介绍
1、逆变器,一种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的设备,通常可由四个场效应管组成,通过控制场效应管的导通和关断,实现直流电压的斩波和交流电压的输出,为确保场效应管的安全,现有技术中的逆变器一般采用场效应管保护电路,在逆变器进行工作时,对场效应管的工作电流电压进行采样和异常判断,并在场效应管出现异常时,进行断电保护,使得在逆变器进行工作时,需时刻检测四组场效应管的工作状态,检测工作量较大,并且在逆变器的直流侧无电能且逆变器的交流侧有电能时,在交流侧提供的交流电能变化较大时,容易导致逆变器受到冲击电能而损坏,因此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逆变器的场效应管保护控制电路,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2、依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用于逆变器的场效应管保护控制电路,包括:电源变换模块,供电检测模块,智能控制模块,输出模块,输出检测模块,交流变化检测模块,状态判断模块和保护控制模块;
3、电源变换模块,与所述智能控制模块连接,用于接入直流电能,在接收到智能控制模块输出的第一脉冲信号时,对直流电能进行逆变处理并输出交流电能;
4、供电检测模块,与所述电源变换模块连接,用于对直流电能进行隔离供电检测并在检测到直流电能时,输出第一控制信号,在未检测到直流电能时,输出第二控制信号;
5、智能控制模块,与所述保护控制模块、供电检测模块和交流变化检
6、输出模块,与所述电源变换模块连接,用于与交流电网连接,将接收的电源变换模块输出的交流电能传输给交流电网;
7、输出检测模块,与所述输出模块和供电检测模块连接,用于在接收到第一控制信号时,对输入到输出模块的交流电能进行检测并在交流电能为正半周期时,输出第一状态信号,在交流电能为负半周期时,输出第二状态信号;
8、交流变化检测模块,与所述输出模块连接,用于检测输出模块接收的交流电能的频率,并在交流电能的频率偏移时,输出第一检测信号;
9、状态判断模块,与所述交流变换检测模块和输出检测模块连接,用于在接收到第一检测信号和第一状态信号时,输出第一保护信号,在接收到第一检测信号和第二状态信号时,输出第二保护信号;
10、保护控制模块,与所述电源控制模块、输出模块和状态判断模块连接,用于在接收到第二脉冲信号或第三脉冲信号时,对电源变换模块和输出模块进行隔离并进行漏电流保护,在接收到第一保护信号或第二保护信号时,对输出模块连接的交流电网提供的电能和电源变换模块输出的交流电能进行断电保护处理。
11、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电源变换模块包括直流电源接口、第一电容、第一二极管、第一功率管、第二功率管、第三功率管和第四功率管;所述智能控制模块包括第一控制器;
12、优选的,直流电源接口的第一端连接第一二极管的阳极并通过第一电容连接直流电源接口的第二端、第四功率管的源极和第二功率管的源极,第一二极管的阴极连接第一功率管的漏极和第三功率管的漏极,第一功率管的源极连接第四功率管的漏极,第三功率管的源极连接第二功率管的漏极,第一功率管的栅极、第二功率管的栅极、第三功率管的栅极和第四功率管的栅极分别连接第一控制器的io1端、io2端、io3端和io4端。
13、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输出模块包括第一电感、第二电容和交流电网接口;所述输出检测模块包括第四电阻、第一光耦、第五电阻、第七电阻、第二光耦、第六电阻、第二开关管和第二电源;
14、优选的,第一电感的第一端连接第一功率管的源极,第一电感的第二端连接第二电容的一端、第二光耦的第二端和交流电网接口的第一端并通过第四电阻连接第一光耦的第一端,第一光耦的第二端连接第二电容的另一端、第三功率管的源极和交流电网接口的第二端并通过第六电阻连接第二光耦的第一端,第一光耦的第三端连接第二光耦的第三端和第二开关管的发射极,第二开关管的集电极连接第二电源,第二开关管的基极连接供电检测模块,第一光耦的第四端通过第五电阻接地,第二光耦的第四端通过第七电阻接地。
15、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供电检测模块包括第九电阻、第三光耦、第三电源、第十电阻和第一反相器;
16、优选的,第三光耦的一端通过第九电阻连接直流电源接口的第一端,第三光耦的第二端连接直流电源接口的第二端,第三光耦的第三端连接第三电源,第三光耦的第四端连接第一控制器的io5端和第一反相器的输入端并通过第十电阻接地,第一反相器的输出端连接第二开关管的基极。
17、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交流变化检测模块包括第三电容、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二电感、第四电容、第二二极管、第一电源、第一开关管、第八电阻和第三电阻;
18、优选的,第三电容的第一端连接交流电网接口的第一端并依次通过第二电阻和第二电感连接第三电容的第二端、第一开关管的基极、第一电阻的一端和第四电容的一端,第四电容的另一端连接第二二极管的阳极,第一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二二极管的阴极和交流电网接口的第二端,第一开关管的集电极连接第一电源,第一开关管的发射极连接状态判断模块和第八电阻的一端并通过第三电阻接地,第八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一控制器的io8端。
19、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状态判断模块包括第一逻辑芯片、第二逻辑芯片、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第五二极管和第六二极管;
20、优选的,第一逻辑芯片的b端连接第二光耦的第四端,第一逻辑芯片的a端和第二逻辑芯片的a端均连接第一开关管的发射极,第二逻辑芯片的b端连接第二光耦的第四端,第一逻辑芯片的f端连接第三二极管的阳极和第五二极管的阳极,第二逻辑芯片的f端连接第四二极管的阳极和第六二极管的阳极,第六二极管的阴极连接第五二极管的阴极,第三二极管的阴极和第四二极管的阴极与保护控制模块连接。
21、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保护控制模块包括第一晶体管、第二晶体管和第一可控硅;
22、优选的,第一晶体管的栅极连接第三二极管的阴极和第一控制器的io6端,第一晶体管的发射极连接第一电感的第一端,第一晶体管的集电极连接第一可控硅的一端和第二晶体管的集电极,第二晶体管的发射极连接交流电网接口的第二端,第一可控硅的另一端接地,第一可控硅的控制端连接第五二极管的阴极,第二晶体管的栅极连接第四二极管的阴极和第一控制器的io7端。
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用于逆变器的场效应管保护控制电路由电源变换模块对接入的直流电能进行逆变处理,由智能控制模块控制保护控制模块在逆变工作时,对电源变换模块进行漏电流保护处理,同时由交流变化检测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逆变器的场效应管保护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逆变器的场效应管保护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变换模块包括直流电源接口、第一电容、第一二极管、第一功率管、第二功率管、第三功率管和第四功率管;所述智能控制模块包括第一控制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逆变器的场效应管保护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模块包括第一电感、第二电容和交流电网接口;所述输出检测模块包括第四电阻、第一光耦、第五电阻、第七电阻、第二光耦、第六电阻、第二开关管和第二电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逆变器的场效应管保护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检测模块包括第九电阻、第三光耦、第三电源、第十电阻和第一反相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逆变器的场效应管保护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流变化检测模块包括第三电容、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二电感、第四电容、第二二极管、第一电源、第一开关管、第八电阻和第三电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用于逆变器的场效应管保护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状态判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用于逆变器的场效应管保护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控制模块包括第一晶体管、第二晶体管和第一可控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逆变器的场效应管保护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逆变器的场效应管保护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变换模块包括直流电源接口、第一电容、第一二极管、第一功率管、第二功率管、第三功率管和第四功率管;所述智能控制模块包括第一控制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逆变器的场效应管保护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模块包括第一电感、第二电容和交流电网接口;所述输出检测模块包括第四电阻、第一光耦、第五电阻、第七电阻、第二光耦、第六电阻、第二开关管和第二电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逆变器的场效应管保护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柯佳键,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科信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