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单元及使用该背光单元的液晶显示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63472 阅读:1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背光单元包括多个灯,每个灯具有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具有高电压的 交流电(AC)信号被间断地施加于第一电极,而第二电极接地。背光单元还 包括:包含第一灯导杆和第二灯导杆的一对灯导杆,其中第一灯导杆支撑灯 并被设置以在第一电极附近与灯交叉,而第二灯导杆被设置以在第二电极附 近与灯交叉;用于容纳灯和灯导杆对的底盖;以及形成在第一电极附近的底 盖底面内的多个震动吸收孔,每个震动吸收孔的长度与所述灯中对应的一个 平行地延伸。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该文献涉及背光单元,且更具体地说涉及能够减少底盖的振动和噪音的 背光单元以及使用该背光单元的液晶显示器。
技术介绍
液晶显示器(LCD)因其相关特征,如轻重量,薄,以及驱动过程中的 低能耗而日益使用在广泛的各种应用中。伴随这种使用增长的趋势,液晶显 示器已经用于如办公室自动装置,以及视频/音频装置的装置中。LCD通过控 制施加于设置成矩阵的多个控制开关的光束强度来在显示屏上显示所需图 像。液晶显示器不是自发光的并且LCD装置由此需要诸如背光的光源。 用于液晶显示器的背光单元被广义地分类为直接发光类型或边缘发光类 型。在边缘发光类型中,光源被设置在平板的外部块处,并利用透明的光导 板使从光源发出的光入射在液晶显示面板的整个表面上。在直接发光类型中, 光源被设置在液晶显示面板的背面上,并直接照射液晶显示面板的整个表面。 直接发光类型相比于边缘发光类型的优点在于因为其使用几个光源而能够传 送增加的亮度并将光分布到宽的发光面。在使用大尺寸的液晶显示面板的 LCDTV中,通常采用直接发光类型的背光单元。如图1和2所示,现有技术的直接发光类型的背光单元包括,用于照射 光到液晶显示面板(未示出)的多个灯20,用于支撑灯20的灯导杆34,用 于容纳灯20以及灯导杆34的底盖10,设置以覆盖底盖10的整个表面并被 构造以将从多个灯入射的光进行散射的扩散片(未示出),以及层叠在扩散片 上并用于垂直地增加朝向液晶显示面板的光传播路径的多个光学片(未示 出)。底盖10配有底面,以一定角度远离底面延伸并进而延伸的倾斜面,以及从倾斜面以一定角度延伸的翼面(wingface)。底盖10容纳灯20以及支撑灯 20的灯导杆34。每个灯导杆34包括灯支架32和构件(frame member) 30。 与底盖10的底面接合的构件30支撑灯支架32。灯支架32和构件用于将灯 20固定在底盖10上。扩散片支撑体40与构件30接合以防止扩散片由于灯 20的热量而下陷。反射片5被附在底盖10的底面和倾斜面上。反射片5用 于反射从多个灯20朝向底盖IO传播的光,朝液晶显示面板重新定向所反射 的光,进而提高照射在液晶显示面板上的光的效率。灯20通常使用冷阴极荧光灯(以下称作CCFL)或外电极荧光灯(以 下称作EEFL)。通过变换器(未示出)产生的高电压AC信号被施加于灯 20。灯20的高电压侧电极通过灯线(未示出)与变换器相连,而灯20的低 电压侧电极接地。当通过灯线间断地施加变换器的输出信号时,灯20发光, 如图3所示。相应于从减光电路(dimming circuit)(未示出)产生的脉冲减 光信号控制变换器的输出信号的占空比。变换器的输出信号的占空比为Ton X100/ (Ton+Toff),其中Ton表示灯20的打开周期,而Toff表示灯20的 关闭周期。输出信号的占空比确定灯20的亮度。可是,当基于上述的变换器的输出信号操作灯20时,高电压的AC信号 被间断地施加于灯20的高电压侧电极,使得灯20由于所施加能量的周期振 动而经历微振动,如图4所示。将灯20通过灯支架固定在底盖10上,进而, 灯20的振动被基本没有变化地传递至底盖10。底盖IO的振动产生噪音,如 图5所示。在具有暴露的液晶显示面板的液晶显示器前侧产生的噪音大于在 由后盖完全密封的液晶显示器的后侧产生的噪音。此外,减少由于随灯20与 底盖10之间的间隔而增加的底盖10的振动所引起的噪音产生问题,以生产 狭长、宽屏的液晶显示器。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涉及背光单元及使用该背光单元的液晶显示器,其基本上 消除了由于现有技术的限制和不足所引起的一个或多个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是提供一种能够减少由灯的抖动所引起的底盖振动以及噪 音的背光单元,以及使用该背光单元的液晶显示器。本专利技术另外的特征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提出,部分地根据该描述变得清楚,或者可以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中了解。通过说明书及其权利要求以及所 附附图中特定指出的结构,可以实现和获得本专利技术的这些和其它优点。为了实现这些和其它优点并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如在此具体和概括地描 述地,背光单元包括多个灯,每个灯具有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其中具有高 电压的交流电(AC)信号被间断地施加于第一电极,而第二电极接地;用于 容纳灯和一对灯导杆的底盖;以及形成在第一电极附近的底盖底面内的多个 震动吸收孔,每个震动吸收孔的长度与所述灯中对应的一个平行地延伸。灯导杆对包含第一灯导杆和第二灯导杆,其中第一灯导杆支撑灯并被设 置以在第一电极附近与灯交叉,而第二灯导杆被设置以在第二电极附近与灯 交叉。形成震动吸收孔以朝底盖背面分别暴露灯的垂直交叉区域和第一灯导杆。每个震动吸收孔具有与灯直径相同或更大的宽度。 每个震动吸收孔可具有矩形或狭槽形。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中,液晶显示器包括具有多个灯的背光单元,每个 灯具有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其中高电压的AC信号被间断地施加于第一电 极,而第二电极接地;用于容纳灯和一对灯导杆的底盖;以及与灯平行地形 成在第一电极附近的底盖底面内的多个震动吸收孔;和用于通过使用从背光 单元入射的光显示图像的液晶显示面板。应当理解,前述常规描述和以下的详细描述都是示例性和说明性的并意 在提供所请求的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解释。附图说明所附附图用于提供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结合在本申请中,构成本申 请的一部分,这些附图说明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并与描述一起用于解释本发 明的原理。在附图中图1是示出了根据现有技术的背光单元的一部分的透视图; 图2是示出了图1的背光单元的一侧的截面图; 图3是示出了变换器的输出信号的波形;图4是说明了由于灯的抖动而产生的底盖的振动和噪音的示意图;图5是示出了实验结果的图表,在所述实验中测量了现有技术的液晶显示器的振动和噪音。图6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液晶显示器的分解透视图7是示出了图6中所示组装状态下的液晶显示器的一恻的截面图8是示出了形成在底盖的底面内以便减轻由于灯的微振动引起的底盖的振动的震动吸收孔;图9是示出了其中形成有震动吸收孔的底盖的背面的平面图; 图IO是示出了各种形状的震动吸收孔的示意图;和图11是示出了实验结果的图表,在所述实验中测量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 的液晶显示器的振动和噪音。具体实施例方式现在详细参照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在附图的图6—11中说明了实施例的实例。图6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液晶显示器的分解透视图。图7是示出了图 6中所示组装状态下的液晶显示器一侧的截面图。图8是示出了形成在底盖 的底面内以便减轻由于灯的微振动引起的底盖振动的震动吸收孔。参照图6和7,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液晶显示器100包括支撑主体114, 背光单元150,以及层叠在支撑主体114内的液晶显示板106,和用于围绕液 晶显示面板106的边缘以及支撑主体114的侧部的顶罩102。液晶显示板106包括插入前基底105和后基底103之间的液晶,以及用 于维持前基底105和后基底103之间的间隙的间隔体。滤色片和黑色矩阵形 成在液晶显示面板106的前基底105中。信号线,如数据线和栅极线形成在 液晶显示面板106的后基底103中。薄膜晶体管(以下称作TFT)形成在 数据线和栅极线的交叉处。TFT响应于从栅极线传递的扫描信号栅极脉冲, 切换数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光单元,包括: 多个灯,每个灯都具有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其中具有高电压的交流电(AC)信号被间断地施加于第一电极,而第二电极接地; 用于容纳灯和一对灯导杆的底盖;以及 在第一电极的附近在底盖底面内形成的多个震动吸收孔 ,每个震动吸收孔的长度与所述灯中对应的一个平行地延伸。

【技术特征摘要】
2008.2.18 KR 10-2008-00146571.一种背光单元,包括多个灯,每个灯都具有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其中具有高电压的交流电(AC)信号被间断地施加于第一电极,而第二电极接地;用于容纳灯和一对灯导杆的底盖;以及在第一电极的附近在底盖底面内形成的多个震动吸收孔,每个震动吸收孔的长度与所述灯中对应的一个平行地延伸。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所述灯导杆对包含第一灯导 杆和第二灯导杆,其中第一灯导杆支撑灯并被设置以在第一电极附近与灯交 叉,而第二灯导杆被设置以在第二电极附近与灯交叉。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形成所述震动吸收孔的每一 个以在底盖背面处暴露相应灯的垂直交叉区域和暴露第一灯导杆。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每个震动吸收孔具有与相应 的灯的直径相同或更大的宽度。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单元,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正宇
申请(专利权)人: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