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底盘及模块化挖锚一体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2576411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8-29 00: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成孔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底盘及模块化挖锚一体装置,包括底盘主体,所述底盘主体的下表面设置有容纳区,所述容纳区内设置有支撑组件,支撑组件包括一端转动连接于容纳区一侧的可伸缩第一支撑构件,所述容纳区的另一侧设置有一端与其转动连接的可伸缩第二支撑组件,所述第一支撑构件和第二支撑组件的另一端经支撑轴转动连接,所述支撑轴的两侧部均设置有辅助轮。该底盘及及模块化挖锚一体装置有助于解决山区作业运载或行走不灵活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成孔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底盘及模块化挖锚一体装置


技术介绍

1、山区路况复杂,路面情况多变,多为临崖临水地区,要求运输挺进设备需要具备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因而,多数情况会采用仿生式底盘或履带式底盘,来保证安全性。

2、仿生式底盘和履带式底盘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通过性,仿生式底盘能随时调整各个车轮之间的间距,从而来保证车辆的稳定性。而履带式底盘以其与地面大面积的接触的特点,提高稳定性,防止发生陷车。而上述二者均存在不足之处:仿生式底盘仅受制于车轮与地面接触面积,若其中一个车轮踩空,难以继续前进,会存在陷车的风险,而无法自救;而履带式的底盘由于与地面接触面积大,在行进的过程中往往需要重新种植绿植,保证绿化,不仅麻烦而且需要赔青。

3、因此,亟需设计一款能够在山区具备良好的通过性和稳定性的底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底盘及模块化挖锚一体装置,该底盘及及模块化挖锚一体装置有助于解决山区作业运载或行走不灵活的问题。

2、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在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底盘,包括底盘主体(10),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主体(10)的下表面设置有容纳区(40),所述容纳区(40)内设置有支撑组件(30),支撑组件(30)包括一端转动连接于容纳区(40)一侧的可伸缩第一支撑构件(301),所述容纳区(40)的另一侧设置有一端与其转动连接的可伸缩第二支撑组件(302),所述第一支撑构件(301)和第二支撑组件(302)的另一端经支撑轴(60)转动连接,所述支撑轴(60)的两侧部均设置有辅助轮(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主体(10)为仿生式底盘,底盘主体(10)包括底盘座(102),所述底盘座(102)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底盘,包括底盘主体(10),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主体(10)的下表面设置有容纳区(40),所述容纳区(40)内设置有支撑组件(30),支撑组件(30)包括一端转动连接于容纳区(40)一侧的可伸缩第一支撑构件(301),所述容纳区(40)的另一侧设置有一端与其转动连接的可伸缩第二支撑组件(302),所述第一支撑构件(301)和第二支撑组件(302)的另一端经支撑轴(60)转动连接,所述支撑轴(60)的两侧部均设置有辅助轮(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主体(10)为仿生式底盘,底盘主体(10)包括底盘座(102),所述底盘座(102)的两侧分别可拆卸安装有第一底盘(101)和第二底盘(103),所述容纳区设置于底盘座(102)的下表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盘(101)外侧端的两个拐角处均安装有由驱动驱动能够实现摆转运动的前部机械足(1012),所述前部机械足(1012)的末端均安装有前轮(1011);所述第二底盘(103)外侧端的两个拐角处均安装有由驱动驱动能够实现摆转运动的后部机械足(1032),所述后部机械足(1032)的末端均安装有后轮(103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部机械足(1012)和后部机械足(1032)的末端均设置有能够向外摆转的支撑爪。

5.根据权利要求2、3或4所述的一种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座(102)与第一底盘(1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大淼武奋前刘雨铮林诚陈玮雨李扬森林少远纪联辉吴金山唐静怡
申请(专利权)人: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建设分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