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光板及其入光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42732 阅读:1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导光板及其入光结构。该导光板,包含一入光面、一出光面、一光反射面、及复数个入光结构。入光面邻近点光源以接收点光源发出的光线,且于导光板内部行进的光线经由出光面导出。光反射面位于出光面的对侧以将由入光面进入导光板的光线导向出光面。导光板具有一有效出光区及介于有效出光区及点光源间的一过渡区,且复数个入光结构分布于导光板的过渡区。各个入光结构其遭遇入射光的正面为部分椭圆柱面,且该椭圆柱面具有长度不等的长轴与短轴。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导光板及其入光结构具有良好的辉度分布均匀性且能提供较大面积的有效出光区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关于一种具有良好扩光效果且能大幅提高入光效率的导光板及 其入光结构。
技术介绍
一般线光源例如冷阴极灯管(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 CCFL) 由于体积较大,较不适用于小体积的手持式电子装置。因此,例如移动电话 的手持式电子装置,通常使用点光源作为其液晶显示模块的侧光源。图l为 一现有背光模块100的示意简图,如图1所示,例如发光二极管 104(light-emitting diode; LED)的点光源邻接导光板102的一入光侧面 102a,且导光板102的底面102c形成有V型沟槽106所构成的棱镜结构。 于此一现有设计中,由于点光源的发光角度与能量关系依循朗伯放射定律 (Lambert' s emission law),当采用发光二极管104作为液晶显示模块的 侧光源,并搭配棱镜片(未图示)将光线导正至导光板102出光面102b法线 方向附近后,如图2所示,在邻近入光侧面102a的局部区域容易出现对比 强烈的亮带110及暗带112分布,而明显降低导光板102的辉度分布均匀性。因此,于现有技术中,一种入光结构设计被提出以改善上述问题,例如 图3所示于入光面122上形成三角柱结构物而构成一 V入子结构120,或如 图4所示于入光面132上形成圆柱结构物而构成一 R入子结构130,以提供 光扩散效果以改善导光板入光处的亮/暗带差异问题,同时提高点光源的入 光效率。然而,现有V入子结构120或R入子结构130的扩光能力有限,即 使设置这些入光结构,导光板上分布对比强烈的亮/暗带区域面积仍相当大,使整体辉度分布均匀性仍不佳且无法进一步提高导光板有效出光区的面积。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良好扩光效果且能大幅提高入光 效率的导光板及其入光结构,具有该入光结构的导光板具有良好的辉度分布 均匀性且能提供较大面积的有效出光区域。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中, 一种用以接收来自至少一点光源发出的光线 并将其导出的导光板,包含一入光面、 一出光面、 一光反射面、及复数个入 光结构。入光面邻近点光源以接收点光源发出的光线,且于导光板内部行进 的光线是经由出光面导出。光反射面位于出光面对侧以将由入光面进入导光 板的光线导向出光面。导光板具有一有效出光区及介于有效出光区及点光源 间的一过渡区,且复数个入光结构分布于导光板的过渡区。各个入光结构其 遭遇入射光的正面为部分椭圆柱面,且该椭圆柱面具有长度不等的长轴与短 轴。通过此一设计,因该入光结构可提供良好的光扩散效果,故可将点光源 至有效出光区的距离縮短但仍能维持良好的辉度分布均匀性,获得扩大导光 板上的有效出光区面积的效果,且相较现有入光结构具有较佳的入光效率及 平均辉度。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方式中, 一种用以接收来自至少一点光源发出的光 线并将其导出的导光板,包含一入光面、 一出光面、 一光反射面、及复数个 入光结构。入光面邻近点光源以接收点光源发出的光线,且于导光板内部行 进的光线是经由出光面导出。光反射面位于出光面对侧以将由入光面进入导 光板的光线导向出光面。导光板具有一有效出光区及介于有效出光区及点光 源间的一过渡区,且复数个入光结构分布于导光板的过渡区。各个入光结构 其遭遇入射光的正面为一柱体曲面,且该曲面具有至少一朝该曲面指向相反 方向凹入的凹陷部。通过此一设计,因该入光结构可提供良好的光扩散效果, 故可将点光源至有效出光区的距离縮短但仍能维持良好的辉度均匀性,获得扩大导光板上的有效出光区面积的效果,且相较现有入光结构具有较佳的入 光效率及平均辉度。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入光结构,形成于一导光板的有效出光区与一点光 源间的导光板过渡区,该入光结构遭遇该点光源发出的入射光的正面为部分 椭圆柱面,且该椭圆柱面具有长度不等的长轴与短轴。通过此一设计,该入 光结构可提供良好的光扩散效果,故可将点光源至有效出光区的距离縮短但 仍能维持良好的辉度均匀性,获得扩大导光板上的有效出光区面积的效果, 且相较现有入光结构具有较佳的入光效率及平均辉度。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另一种入光结构,形成于一导光板的有效出光区与一点光 源间的导光板过渡区,该入光结构其遭遇入射光的正面为一柱体曲面,且该 曲面具有至少一朝该曲面指向相反方向凹入的凹陷部。通过此一设计,该入 光结构可提供良好的光扩散效果,故可将点光源至有效出光区的距离縮短但 仍能维持良好的辉度均匀性,获得扩大导光板上的有效出光区面积的效果, 且相较现有入光结构具有较佳的入光效率及平均辉度。附图说明图l为一现有背光模块的示意图。图2为一现有导光板亮/暗带分布的示意简图。图3为一现有入光结构的示意图。图4为另一现有入光结构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导光板设计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椭圆入光结构相较现有入子结构具较佳光扩散能力的说 明图。图7为说明椭圆入光结构的椭圆柱面轨迹示意简图。图8A至图9B为于点光源至导光板有效出光区的距离为4. 65mm时,利图10A为本专利技术椭圆入光结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0B为本专利技术椭圆入光结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ll为本专利技术椭圆入光结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2为本专利技术椭圆入光结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3为本专利技术椭圆入光结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4为本专利技术椭圆入光结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5为本专利技术导光板设计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6A至图16F为本专利技术W型入光结构外型变化例的示意图。 图17为本专利技术W型入光结构相较现有入子结构具较佳光扩散能力的 说明图。图18A至图19B为于点光源至导光板有效出光区的距离为4. 65mra时, 利用不同入光结构而得的光能量模拟分布图。图20为本专利技术导光板设计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21为本专利技术导光板设计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22为本专利技术导光板设计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23为本专利技术导光板设计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24为本专利技术的入光结构与现有入光结构的出光特性比较图。图25A至图25D为本专利技术椭圆结构外型变化例的示意图。图26为本专利技术导光板设计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2、32导光板12a、32a入光面12b、32b出光面12c、32c光反射面14发光二极管16、36入光结构16a椭圆柱面16b椭圆顶面18v型沟槽22导光板侧面36a柱体侧面36b凹陷部100背光模块102导光板102a入光侧面102b出光面102c底面104发光二极管106V型沟槽110亮带112暗带120v入子结构122、 132入光面130 R入子结构130a正圆弧面CI-C4、 El--E4、 11—14、 W1-W4光路径AR 弧面R 曲率半径e 凹入面顶角s 分布角度具体实施方式图5为本专利技术导光板设计的一实施例示意图。如图5所示,导光板12 用以接收至少一点光源发出的光线(图示为两个发光二极管14)并将其导出。 导光板12邻近发光二极管14的侧面形成为一入光面12a,与入光面12a形 成一夹角的顶面形成为一出光面12b,且位于出光面12b对侧的底面形成为 一光反射面12c。光反射面12c整个表面上分布有V型沟槽18所构成的多个 棱镜结构,且各个V型沟槽18的长轴方向相互平行。发光二极管14发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导光板,用以接收来自至少一点光源发出的光线并将其导出,该导光板具有一有效出光区及介于该有效出光区及该点光源间的一过渡区,其特征在于,该导光板包含: 一入光面,邻近该点光源以接收该点光源发出的光线; 与该入光面形成一夹角的一出 光面,于该导光板内部行进的光线经由该出光面导出; 一光反射面,该光反射面位于该出光面的对侧以将由该入光面进入该导光板的光线导向该出光面;及 复数个入光结构,分布于该导光板的该过渡区,各该入光结构其遭遇入射光的正面为部分椭圆柱面, 且该椭圆柱面具有长度不等的长轴与短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志庭
申请(专利权)人: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