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空心抗侧滚扭杆管状扭转臂的端部连接体及其对应的拉杆,属于列车抗侧滚扭杆。
技术介绍
1、在确保运行安全的前提下,对列车作轻量化设计是列车节约制作用材和降低运行能耗的重要手段。列车车体与转向架之间设置的抗侧滚扭杆是列车运行过程中遭遇过强侧风和过大弯道离心力时以设定的扭转力阻抗车体向一侧侧滚的圆柱状杆件,现有技术均采用实心结构,重量达数十至一百公斤,而列车上抗侧滚扭杆多达几十根,总重量有数吨,不仅需要耗费大量优质钢材,还要耗费大量运行能源。
2、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公司研究抗侧滚扭杆空心化,在保证扭转刚度的前提下,实现杆体的轻量化。但在实现杆体空心化的工艺过程中以及实现杆体空心化后,却面临着杆体两端扭转臂外端连接拉杆(用于连接扭转臂与车厢之间的连接件)的部位如何设计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次抗侧滚扭杆空心化设计,是将抗侧滚扭杆的扭杆轴、扭杆轴两端的扭转臂空心化且一体成型(相关技术同日申请专利保护),要求壁厚均匀且不得有焊接或其他接固形式,以保证结构强度和扭转刚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空心抗侧滚扭杆管状扭转臂的端部连接体,其特征在于:包括转臂连接部(1)和拉杆连接部(2),所述转臂连接部(1)与管状扭转臂(42)的端部连接,所述拉杆连接部(2)与拉杆(5)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空心抗侧滚扭杆管状扭转臂的端部连接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臂连接部(1)具有能够使管状扭转臂(42)端部进入的连接孔(1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空心抗侧滚扭杆管状扭转臂的端部连接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状扭转臂(42)端部通过过盈配合插入转臂连接部(1)的连接孔(11)中实现管状扭转臂(42)与端部连接体(100)的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心抗侧滚扭杆管状扭转臂的端部连接体,其特征在于:包括转臂连接部(1)和拉杆连接部(2),所述转臂连接部(1)与管状扭转臂(42)的端部连接,所述拉杆连接部(2)与拉杆(5)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空心抗侧滚扭杆管状扭转臂的端部连接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臂连接部(1)具有能够使管状扭转臂(42)端部进入的连接孔(1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空心抗侧滚扭杆管状扭转臂的端部连接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状扭转臂(42)端部通过过盈配合插入转臂连接部(1)的连接孔(11)中实现管状扭转臂(42)与端部连接体(100)的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空心抗侧滚扭杆管状扭转臂的端部连接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臂连接部(1)的连接孔(11)内壁设有内螺纹,所述管状扭转臂的端部外周具有外螺纹,所述管状扭转臂(42)端部通过螺纹配合旋入转臂连接部(1)的连接孔(11)中实现管状扭转臂(42)与端部连接体(100)的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空心抗侧滚扭杆管状扭转臂的端部连接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状扭转臂(42)的端部外周具有防脱外波纹(422),所述转臂连接部(1)的连接孔(11)内壁具有热压铆接时适应防脱外波纹(422)变形形成的防脱内波纹,所述管状扭转臂(42)与转臂连接部(1)的连接孔(11)通过热压铆接方式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空心抗侧滚扭杆管状扭转臂的端部连接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臂连接部(1)为能够插入管状扭转臂(42)的端部孔(421)内的连接杆(12),所述连接杆(12)以过盈配合插入管状扭转臂(42)的端部孔(421)内实现管状扭转臂(42)与端部连接体(100)的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空心抗侧滚扭杆管状扭转臂的端部连接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杆连接部(2)为轴心线与扭杆轴(41)的轴心线平行的饼状体,所述饼状体上设有轴心线与扭杆轴(41)的轴心线平行的用于与拉杆(5)连接的销轴孔(21)。
8.根据权利要求2—4任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燕,刘文松,彭伟伦,李鹏,汤腾,邹敏佳,陈天欧,
申请(专利权)人: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