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装置、背光模块及发光单元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225520 阅读:1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发光单元包含导光元件以及至少一发光元件。导光元件具有入光面、出光面及容置空间。发光元件容置于容置空间,并与入光面邻设。本发明专利技术亦公开一种包含上述发光单元的背光模块及液晶显示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显示装置、背光模块及发光单元,尤其涉及一种液晶 显示装置、背光模块及发光单元。
技术介绍
在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模块中,发光源不论是线光源(例如冷阴极荧光灯管,CCFL)或点光源(例如发光二极管,LED),皆需经过扩散或导光后,以成为面光源。而点光源在扩散或导光过程中,亮度均匀化、 色彩的混光及发光元件数量的设置与使用,将决定背光模块及液晶显示装 置的质量与生产成本。参照图1所示, 一种现有的背光模块10包含扩散板11及多个发光元 件12,背光模块10为直下式背光模块。扩散板11设置于发光元件12上, 现有的发光元件12为发光二极管,其多数的高强度光线集中于一定角度的 发射角范围内,而成为点光源。扩散板11为母板掺杂多颗扩散粒子的复合 结构,并具有入光面lla及出光面llb。发光元件12设置于入光面lla下 方。当发光元件12发出光线自入光面lla入射后,经扩散板11加以散乱地 扩散而自出光面llb射出后,便形成较原来点光源均匀的面光源。然而,发光元件12直接经由扩散板11出射出光面llb,依然容易从液 晶显示装置看到点状亮纹,加上光线在侧向一定角度外的发射光线强度陡 降,虽各发光元件12间经正上方的扩散板11扩散,其光线混光及均匀的 效果仍然有限。另外,现有技术为避免各发光元件12间交界的相对暗区过 于明显,因而发光元件12的间距需保持一定的接近程度而无法拉大。因此, 不仅现有的发光元件12的使用数量无法减少,且含有点状亮纹的面光源亦 造成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质量不佳。因此,如何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背光模块及发光单元使发光源的 亮纹现象获得改善、亦能增加混光效率,更可减低发光元件的使用数量,5进而增加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质量及降低生产成本,己成为重要课题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为提供液晶显示装置、背光模块及发光 单元,通过导光元件的设置使发光光源增加混光效率、提高光线均匀度、 避免亮纹产生及减少发光元件的使用量,进而增加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质量 及降低生产成本。为达上述目的,依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发光单元包含导光元件以及至少一 发光元件。导光元件具有入光面、出光面及容置空间。发光元件容置于容 置空间,并与入光面邻设。为达上述目的,依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背光模块包含电路板以及多个发光 单元。发光单元设置于电路板上并与电路板电连接。各发光单元包含导光 元件及至少一发光元件。导光元件具有入光面、出光面及容置空间。发光 元件容置于容置空间并与入光面邻设。为达上述目的,依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含液晶显示面板以 及背光模块。背光模块与液晶显示面板对应设置,并具有电路板及多个发 光单元。发光单元设置于电路板上并与电路板电连接。各发光单元包含导 光元件及至少一发光元件。导光元件具有入光面、出光面及容置空间。发 光元件容置于容置空间并与入光面邻设。承上所述,依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液晶显示装置、背光模块及发光单元通 过在导光元件设置导角、半透射半反射膜、散射结构、圆弧或锥面结构使 光源光线增加正向及侧向均匀扩散的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能够 使发光光源增加混光效率、提高光线均匀度、避免亮纹产生及减少发光元 件的使用量,进而增加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质量及降低生产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现有的LED光源的背光模块的示意图2A及图2B为依据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一种背光模块的示意图3为依据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一种背光模块的示意图4为依据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一种背光模块的示意6图5A及图5B为依据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的一种背光模块的示意图6为依据本专利技术第五实施例的一种背光模块的示意图;以及图7为结合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的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将参照相关附图,说明依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的一种液晶显示装置、 背光模块及发光单元,其中相同的元件将以相同的参考符号加以说明。 第一实施例参照图2A及图2B所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一种背光模块20包含电 路板22以及多个发光单元21 (图标仅以一个为代表示意)。背光模块20可 为直下式背光模块或侧光式背光模块。于本实施例中,背光模块20以直下 式背光模块为例说明。发光单元21设置于电路板22上,并与电路板22电 连接。各发光单元21包含导光元件211及至少一发光元件212。发光元件 212例如但不限为发光二极管或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发光元件。导 光元件211为透镜结构,并具有入光面211a、出光面211b及容置空间211c。 发光元件212容置于容置空间211c,并与入光面211a邻设。入光面211a 的形状与发光元件212的形状相互配合,亦或入光面211a的形状与发光元 件212封装体的形状相互配合。入光面211a例如但不限于为向上凸面或向 上凹面。于本实施例中,入光面211a为向上凸出的n字锥形面。另外,发 光元件212与入光面21 la之间具有透明的光学胶G,且其折射率介于发光 元件212的折射率与导光元件211的折射率之间,以使光线传导时的损耗 减至最少。于本实施例中,出光面211b至少设置一导角214于发光元件212 上方。另外,出光面211b相对的侧面设置多个网点213或设置如V形槽 (V-cut)的微结构(图未显示)。需注意的是,本专利技术的发光元件212可由内含发光二极管芯片的封装 体直接容置于容置空间211c,或以发光二极管裸芯片容置于容置空间211c, 亦或可通过发光二极管裸芯片直接以导光元件211为封装体等形式,并以 倒装键合(flip-chip bonding)或引线键合(wire bonding)的方式与电路板 22电连结。当发光单元21的光线L传导至出光面211b时,由于导角214的设置,利用折射定律经由适当的角度设计,可将发光元件212集中向上方射出的 光线L,以导角214加以全反射的方式反射至网点213,经由网点213将其 往侧向继续全反射传导的能力破坏,而将光线L从出光面211b导出,以避 免高强度的光线直接自发光元件212正上方出射而产生点状亮纹。 第二实施例参照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一种背光模块30,包含电路板32 以及多个发光单元31,其基本构造大部分与第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20相同, 故于此不再赘述。背光模块30与背光模块20不同的特点在于发光单元 31可仅在发光元件312正上方的局部区域设置半透射半反射膜315而不需 设置导角,半透射半反射膜315的材料可为同时具有光透射及反射性的多 层膜。如图3所示,当各发光单元31的光线L传导至出光面311b时,通过 设置半透射半反射膜315,使发光元件312向正上方及正上方附近直接射出 光线L,其中,发光元件312发出的绝大部分光线L有部分直接透射出光 面311b,其它部分则向导光元件311四周反射,再经由网点313将光线L 往侧向继续全反射传导能力破坏,而将光线L从出光面311b导出,如此同 样可避免过多高强度的光线直接自发光元件312于正上方及附近射出而产 生亮纹,且亦不致使发光元件312正上方缺乏直接透射射出的光线L而造 成正上方局部暗区。如此一来,可使背光模块30的照明效果更为均匀。第三实施例参照图4所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一种背光模块40,其基本结构已 于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光单元,包含:    导光元件,具有入光面、出光面及容置空间;以及    至少一发光元件,容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并与所述入光面邻设。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毛立维林伯洋
申请(专利权)人:奇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