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车辆空调内外循环的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统技术方案_技高网

一种车辆空调内外循环的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1707957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6-19 12:3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辆空调内外循环的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统,涉及车辆空调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是根据每个乘员的体重值确定对应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之后根据每个乘员对应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以及乘员舱二氧化碳浓度设定值计算需要将空调系统切换至外循环模式的目标时间,最后在到达目标时间时控制空调系统切换至外循环模式。上述技术方案针对不同体重的乘员,对应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也是不相同的,所以能够精准计算出空调外循环模式的切换时间,及时将车内的二氧化碳排出,为乘客提供一个舒适和安全的环境,提高了乘客的满意度和乘车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空调,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辆空调内外循环的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统


技术介绍

1、汽车空调现已全面普及应用于乘用车和商用车,为乘客舱提供制冷,制热,除湿,净化和通风等需求。为了提高空调效率,用户或自动空调设定会优先采用空调内循环模式以快速获得理想的空气状态。但是在密闭的乘客舱内,空调内循环模式可以导致乘客舱内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氧气含量下降,长期保持内循环后,二氧化碳浓度可以超过人体健康的承受阈值,使乘客产生不良反应,轻则困倦嗜睡,重则头痛恶心,甚至昏迷死亡,而且因为二氧化碳浓度高会导致驾驶员注意力下降,进而可能会导致交通事故。因此需要在空调内循环模式保持一段时间后,切换为空调外循环模式以引入新风,从而降低二氧化碳浓度。目前市面上关于空调内外循环模式切换的技术方案比较简单,现有技术如下:

2、第一种:基于时间的简单控制模式,一般为设计一个标定时间a,在空调内循环模式达到这个标定时间a后,空调切换为外循环模式,在保持外循环模式达到预设的标定时间b后,再切换回空调内循环模式,根据这个切换规律周而复始进行下去。举例:某车型设计内循环模式10分钟后,需切换为外循环模式,保持1分钟后再切换为内循环模式。这种完全根据整车厂预设的固定时间来控制,无法根据车内实际情况灵活应变,无法准确判断乘客舱的二氧化碳浓度水平,可能出现切换不及时或换气时间太短,导致二氧化碳浓度过高;也可能由于切换过于频繁,导致空调性能变差,提高了整车能耗。

3、第二种:利用内置二氧化碳传感器来判断是否需要切换。在乘客舱内安装二氧化碳传感器,通过传感器读数判断舱内二氧化碳浓度,如果浓度高于车辆设定的阈值,则切换为外循环,等待浓度下降到安全的设定值时,再切换回内循环。利用二氧化碳传感器,对于传感器的精度要求有很强的依赖性,而二氧化碳传感器自身就有一定的精度设计公差,同时还会受到温度,气压及老化等影响,因此系统容易因为传感器的精度变化而产生不一致的判断。另外,二氧化碳传感器的读数反馈还受到安装位置的影响,如果距离人体太远或布置在气流难以扩散的区域,可能导致延迟较高,如果布置在内饰表面易于气体交换的位置又容易导致物理损伤。

4、第三种:根据车内乘员的数量来计算车内二氧化碳浓度。由于每个人的二氧化碳排出量是不相同的,例如,小孩和大人的二氧化碳排出量,所以直接根据车内乘员的数量来计算二氧化碳浓度,针对性不强,计算出的二氧化碳浓度准确性较低,无法准确判断乘客舱的二氧化碳浓度水平,因此不能够准确判断出空调内外循环切换的最优时间,从而不能为乘客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降低了乘客的舒适度,导致乘客满意度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一个目的是要提供了一种车辆空调内外循环的控制方法,解决现有技术中不能及时切换空调内外循环模式导致乘客舒适性及安全性较低的技术问题。

2、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另一个目的是要降低空调系统的能耗。

3、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车辆空调内外循环的控制系统。

4、本专利技术第三方面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具有上述车辆空调内外循环的控制系统的车辆。

5、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辆空调内外循环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6、在车辆的所有车窗处于关闭状态、并且空调系统处于内循环模式或关闭状态时获取车内每个乘员的体重值;

7、根据每个乘员的体重值确定对应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8、根据每个乘员对应的所述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以及乘员舱二氧化碳浓度设定值计算需要将所述空调系统切换至外循环模式的目标时间;

9、在到达所述目标时间时控制所述空调系统切换至外循环模式。

10、可选地,根据公式(1)计算所述目标时间:

11、t=m/n   (1);

12、其中,t表示所述目标时间,m表示所述乘员舱二氧化碳浓度设定值,n表示所有所述乘员对应的所述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总和。

13、可选地,在到达所述目标时间时控制所述空调系统切换至外循环模式的步骤,之后还包括以下步骤:

14、获取所述空调系统的挡位信息和乘员舱的容积量,并根据所述挡位信息确定对应的挡位风量;

15、根据所述乘员舱的容积量和所述挡位风量计算出所述空调系统处于外循环模式的目标时长;

16、在所述空调系统处于外循环模式持续所述目标时长后控制所述空调系统切换至内循环模式;

17、可选地,根据公式(2)计算所述目标时长:

18、g=w/x   (2);

19、其中,g表示所述目标时长,w表示所述乘员舱的容积量,x表示所述挡位风量。

20、可选地,在到达所述目标时间时控制所述空调系统切换至外循环模式之前,还包括以下步骤:

21、在到达所述目标时间之前,若有乘员上车或下车则对所述目标时间进行调整,以得到调整后的目标时间。

22、可选地,在到达所述目标时间之前,若有乘员上车或下车则对所述目标时间进行调整,以得到调整后的目标时间的步骤,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23、在到达所述目标时间之前,若有乘员下车则获取下车乘员下车时的第一时刻;

24、根据所述下车乘员下车前车内每个乘员对应的所述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计算出所述下车乘员下车前所有乘员对应的所述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总和以及所述下车乘员下车后所有乘员对应的所述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总和;

25、根据所述下车乘员下车前所有乘员对应的所述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总和、所述下车乘员下车后所有乘员对应的所述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总和、所述下车乘员下车时的第一时刻以及所述乘员舱二氧化碳浓度设定值对所述目标时间进行调整,以得到调整后的目标时间。

26、可选地,根据所有乘员对应的所述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总和、所述下车乘员下车后所有乘员对应的所述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总和、所述下车乘员下车时的第一时刻以及所述乘员舱二氧化碳浓度设定值对所述目标时间进行更新,以得到调整后的目标时间的步骤,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27、根据所述下车乘员下车前所有乘员对应的所述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总和以及所述下车乘员下车时的第一时刻计算出乘员舱的当前二氧化碳浓度值;

28、根据所述乘员舱的当前二氧化碳浓度值和所述乘员舱二氧化碳浓度设定值计算乘员舱剩余二氧化碳浓度值;

29、根据所述乘员舱剩余二氧化碳浓度值和所述下车乘员下车后所有乘员对应的所述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总和计算出第一剩余时间;

30、根据所述下车乘员下车时的第一时刻和所述第一剩余时间计算出调节后的目标时间。

31、可选地,在到达所述目标时间之前,若有乘员上车或下车则对所述目标时间进行调整,以得到调整后的目标时间的步骤,还包括以下步骤:

32、在到达所述目标时间之前,若有乘员上车则获取上车乘员上车时的第二时刻以及所述上车乘员的体重值;

33、根据所述上车乘员的体重值确定对应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空调内外循环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公式(1)计算所述目标时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到达所述目标时间时控制所述空调系统切换至外循环模式的步骤,之后还包括以下步骤: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到达所述目标时间时控制所述空调系统切换至外循环模式之前,还包括以下步骤: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到达所述目标时间之前,若有乘员上车或下车则对所述目标时间进行调整,以得到调整后的目标时间的步骤,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有乘员对应的所述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总和、所述下车乘员下车后所有乘员对应的所述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总和、所述下车乘员下车时的第一时刻以及所述乘员舱二氧化碳浓度设定值对所述目标时间进行调整,以得到调整后的目标时间的步骤,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到达所述目标时间之前,若有乘员上车或下车则对所述目标时间进行调整,以得到调整后的目标时间的步骤,还包括以下步骤: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上车乘员上车前所有乘员对应的所述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总和、所述上车乘员上车后所有乘客对应的所述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总和、所述上车乘员上车时的第二时刻以及所述乘员舱二氧化碳浓度设定值对所述目标时间进行调整,以得到调整后的目标时间的步骤,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9.一种车辆空调内外循环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空调内外循环的控制系统。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空调内外循环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公式(1)计算所述目标时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到达所述目标时间时控制所述空调系统切换至外循环模式的步骤,之后还包括以下步骤: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到达所述目标时间时控制所述空调系统切换至外循环模式之前,还包括以下步骤: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到达所述目标时间之前,若有乘员上车或下车则对所述目标时间进行调整,以得到调整后的目标时间的步骤,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有乘员对应的所述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总和、所述下车乘员下车后所有乘员对应的所述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总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效文余见山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路特斯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