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介入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多平面控弯导管。
技术介绍
1、在介入心脑血管以及外周血管手术中,医生在进行相关治疗操作前通常需要耗费时间与精力建立介入手术的血管通路。病人血管原生的解剖结构根据所治疗部位的不同具有较大差异,且病人的个体间也存在差异,甚至由于病变也会产生血管的迂曲等,对手术的血管入路建立造成阻碍。当面临大角度的血管走向变化时,临床上通常采用使用较软的导丝、或经过事先预塑形的导丝或导管进行血管入路的建立,如授权公告号为cn217187415u的技术公开的医用预塑形导丝。此类方法通常受限于医生的手感与经验,预塑形的导丝或导管的形状在进入患者体内后无法根据实际血管的解剖结构进行灵活调整。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预塑形的导丝或导管的形状在进入患者体内后无法根据实际血管的解剖结构进行灵活调整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可进行多平面控弯的多平面控弯导管。
2、本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3、一种多平面控弯导管,包括均为中空管状结构的外鞘管组件、控弯管组件和内管组件,所述外鞘管组件、控弯管组件和内管组件依次连接,所述控弯管组件的一端位于所述外鞘管组件一端的径向向内空间,所述内管组件的一端位于所述控弯管组件一端的径向向内空间;
4、所述控弯管组件包括可弯折的控弯段,该控弯段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控弯段和第二控弯段,所述第一控弯段远离第二控弯段的一端连接内管组件,所述第二控弯段远离第一控弯段的一端连接外鞘
5、所述第一控弯段的中轴线所在的平面与所述第二控弯段的中轴线所在的平面之间存在夹角;所述第一控弯段远离第二控弯段的一端连接有拉丝,该拉丝经过控弯管组件和外鞘管组件的中空区域伸出。
6、进一步地,当所述第一控弯段的中轴线所在的平面和第二控弯段的中轴线所在的平面之间的夹角为0度时,所述控弯管组件处于单平面控弯状态;当所述第一控弯段的中轴线所在的平面和第二控弯段的中轴线所在的平面之间的夹角不为0度时,所述控弯管组件处于双平面控弯状态。
7、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控弯段设有弯曲角度限制结构。
8、进一步地,所述控弯管组件可沿外鞘管组件进行轴向相对运动和周向相对旋转;所述内管组件可沿控弯管组件进行轴向相对运动和周向相对旋转。
9、进一步地,所述控弯管组件还包括与所述控弯段端部相连的非控弯段,该非控弯段位于所述外鞘管组件端部的径向向内空间;所述外鞘管组件的内径与所述非控弯段的外径之间存在间隙,构成圆管状的第一空腔。
10、进一步地,所述内管组件包括相互连接的头端和内管,所述内管位于所述控弯管组件端部的径向向内空间,所述头端和内管均径向向内设有可供导丝通过的导丝空腔。
11、进一步地,所述控弯管组件端部的内径与所述内管的外径之间存在间隙,构成圆管状的第二空腔。
12、进一步地,所述控弯管组件上具有和外鞘管组件相向运动的第一极限位置,当外鞘管组件位于控弯管组件上的第一极限位置时,所述外鞘管组件和控弯管组件之间的连接处为封闭状态;当外鞘管组件未达到控弯管组件上的第一极限位置时,所述外鞘管组件和控弯管组件之间的连接处为与外界联通状态;
13、所述内管组件上具有和控弯管组件相向运动的第二极限位置,当控弯管组件位于内管组件上的第二极限位置时,所述控弯管组件和内管组件之间的连接处为封闭状态;当控弯管组件未达到内管组件上的第二极限位置时,所述控弯管组件和内管组件之间的连接处为外界联通状态。
14、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控弯段与所述外鞘管组件的外径一致。
15、进一步地,所述外鞘管组件、控弯管组件和内管组件均设有显影材料。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17、(1)本技术的控弯导管的控弯段可进一步拆分出第一控弯段与第二控弯段,第二控弯段在近端,第一控弯段在远端,第二控弯段的可弯曲半径小于第一控弯段的可弯曲半径,可以实现双平面的控弯,使医生得以更从容应对各种复杂的入路情况;并且第二控弯段还可通过加筋设置可弯曲方向,能在使用时更好地保护血管壁。
18、(2)本技术的控弯导管相较于传统的预塑形导管,通过设置的控弯管组件,可由拉丝带动控弯段单独进行控弯操作;使用时可以根据具体应用场景需求进行灵活调整控弯段的弯型,以实现更容易的过弯与通路建立。
19、(3)本技术的控弯导管在控弯管组件的近端与远端均具有可开启的空腔,为使用时的各种具体需求对导管内空腔的功能客制提供了空间。
20、(4)不论单平面控弯还是双平面控弯状态下,本技术的控弯导管的控弯功能与两空腔的开启操作,三者之间相互独立互不干扰,使用时不用担心在使用过程中存在某些特定的操作之间存在相互制约关系,从而造成潜在的安全隐患。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平面控弯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均为中空管状结构的外鞘管组件(100)、控弯管组件(200)和内管组件(300),所述外鞘管组件(100)、控弯管组件(200)和内管组件(300)依次连接,所述控弯管组件(200)的一端位于所述外鞘管组件(100)一端的径向向内空间,所述内管组件(300)的一端位于所述控弯管组件(200)一端的径向向内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平面控弯导管,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控弯段(202)的中轴线所在的平面和第二控弯段(203)的中轴线所在的平面之间的夹角为0度时,所述控弯管组件(200)处于单平面控弯状态;当所述第一控弯段(202)的中轴线所在的平面和第二控弯段(203)的中轴线所在的平面之间的夹角不为0度时,所述控弯管组件(200)处于双平面控弯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平面控弯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控弯段(203)设有弯曲角度限制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平面控弯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弯管组件(200)可沿外鞘管组件(100)进行轴向相对运动和周向相对旋转;所述内管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多平面控弯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弯管组件(200)还包括与所述控弯段(201)端部相连的非控弯段(204),该非控弯段(204)位于所述外鞘管组件(100)端部的径向向内空间;所述外鞘管组件(100)的内径与所述非控弯段(204)的外径之间存在间隙,构成圆管状的第一空腔(001)。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多平面控弯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组件(300)包括相互连接的头端(301)和内管(302),所述内管(302)位于所述控弯管组件(200)端部的径向向内空间,所述头端(301)和内管(302)均径向向内设有可供导丝通过的导丝空腔(303)。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多平面控弯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弯管组件(200)端部的内径与所述内管(302)的外径之间存在间隙,构成圆管状的第二空腔(002)。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多平面控弯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弯管组件(200)上具有和外鞘管组件(100)相向运动的第一极限位置,当外鞘管组件(100)位于控弯管组件(200)上的第一极限位置时,所述外鞘管组件(100)和控弯管组件(200)之间的连接处为封闭状态;当外鞘管组件(100)未达到控弯管组件(200)上的第一极限位置时,所述外鞘管组件(100)和控弯管组件(200)之间的连接处为与外界联通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多平面控弯导管,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控弯管组件(200)进行控弯操作时,所述内管组件(300)相对于控弯管组件(200)以及所述控弯管组件(200)相对于外鞘管组件(100)均可独立进行开启与闭合操作。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平面控弯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鞘管组件(100)、控弯管组件(200)和内管组件(300)均设有显影材料。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平面控弯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均为中空管状结构的外鞘管组件(100)、控弯管组件(200)和内管组件(300),所述外鞘管组件(100)、控弯管组件(200)和内管组件(300)依次连接,所述控弯管组件(200)的一端位于所述外鞘管组件(100)一端的径向向内空间,所述内管组件(300)的一端位于所述控弯管组件(200)一端的径向向内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平面控弯导管,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控弯段(202)的中轴线所在的平面和第二控弯段(203)的中轴线所在的平面之间的夹角为0度时,所述控弯管组件(200)处于单平面控弯状态;当所述第一控弯段(202)的中轴线所在的平面和第二控弯段(203)的中轴线所在的平面之间的夹角不为0度时,所述控弯管组件(200)处于双平面控弯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平面控弯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控弯段(203)设有弯曲角度限制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平面控弯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弯管组件(200)可沿外鞘管组件(100)进行轴向相对运动和周向相对旋转;所述内管组件(300)可沿控弯管组件(200)进行轴向相对运动和周向相对旋转。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多平面控弯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弯管组件(200)还包括与所述控弯段(201)端部相连的非控弯段(204),该非控弯段(204)位于所述外鞘管组件(100)端部的径向向内空间;所述外鞘管组件(100)的内径与所述非控弯段(20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若璘,
申请(专利权)人:瑞诵上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