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线束端子压接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414903 阅读:8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20 19:42
本技术涉及线束端子加工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线束端子压接模具,包括底座组件、装配组件、下压接模板和上压接组件,所述底座组件包括装置底板,在装置底板顶部前侧的四分之三部位固定连接有承重板,而在装置底板顶部后侧面四分之一位置固定连接有安装板,上压接模板底部的两侧均开设有连接凹口,在连接凹口内部的顶部两端均安装有张力弹簧,并且在张力弹簧的底端固定连接有辅助定位板,在上压接模板向下与下压接模板闭合前,通过辅助定位板与下压接模板顶部的两侧之间对端子进行固定,而后通过上压接模板与下压接模板闭合,实现将端子进行压接,从而增加了端子压接的稳定性,避免产生偏移,造成资源浪费的产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线束端子加工,具体为一种线束端子压接模具


技术介绍

1、线束是电路中连接各电器设备的接线件,线束应用特别广泛,特别是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线束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用于汽车线束是汽车电路的网络主体,连接汽车的电气电子部件并使之发挥功能,没有线束也就不存在汽车电路.

2、目前,现有的线束端子压接模具,采用设置有上压接模板和下压接模板,通过冲压装置带动上压接模板向下与下压接模板闭合,实现将中间所需压接的端子进行固定,但是在压接时,并不能对端子先固定后,后进行压接的效果,导致端子在传统的压接方式中,易产生倾斜,同时压接模板安装后不易于进行拆卸更换。


技术实现思路

1、(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2、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线束端子压接模具,具备能够提高端子压接的稳定性,同时便于后期对压接模板进行拆解更换等优点,解决了现阶段传统的压接方式不能够保证端子压接时产生偏移,导致压接位置不稳定,以及不便于对压接模板进行拆卸更换的问题。

3、(二)技术方案

4、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线束端子压接模具,包括底座组件(1)、装配组件(2)、下压接模板(3)和上压接组件(4),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组件(1)包括装置底板(101),在装置底板(101)顶部前侧的四分之三部位固定连接有承重板(102),而在装置底板(101)顶部后侧面四分之一位置固定连接有安装板(105),所述承重板(102)的顶部、且远离左端和中部之间固定连接有压接基台(103),在压接基台(103)的顶部开设有装配槽(104),在装配槽(104)内部的前端活动连接有装配组件(2),而装配槽(104)内部的中部活动连接有下压接模板(3),所述安装板(105)的顶部、且远离左端和中部之间固定连接有支撑...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线束端子压接模具,包括底座组件(1)、装配组件(2)、下压接模板(3)和上压接组件(4),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组件(1)包括装置底板(101),在装置底板(101)顶部前侧的四分之三部位固定连接有承重板(102),而在装置底板(101)顶部后侧面四分之一位置固定连接有安装板(105),所述承重板(102)的顶部、且远离左端和中部之间固定连接有压接基台(103),在压接基台(103)的顶部开设有装配槽(104),在装配槽(104)内部的前端活动连接有装配组件(2),而装配槽(104)内部的中部活动连接有下压接模板(3),所述安装板(105)的顶部、且远离左端和中部之间固定连接有支撑杆(106),在支撑杆(106)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固定器(107),在固定器(107)的前侧面固定连接有u型板(108),在u型板(108)相对的内侧面前端固定连接有上压接组件(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线束端子压接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板(201)两端侧部相对应的位置均开设有第一安装槽(202)、且第一安装槽(202)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钮(20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线束端子压接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板(201)前侧面的两端均开设有第二安装槽(206)、且贯穿接触板(208)的前侧面,同时第二安装槽(206)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钮(207)。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线束端子压接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板(201)的后侧面、且远离中部和两端之间均开设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新源黄伟芳严海燕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市辰森精密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