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块、平面显示器及其定位元件的设计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139237 阅读:1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背光模块,包含:导光板,包含入光面及上表面相交于入光面;多个发光元件,分别具有发光角度,多个发光元件在多个发光角度的范围内,分别朝向入光面投射光线,光线于发光角度的范围外的导光板处形成多个暗区;及定位元件,包含多个凸部,其凸出方向朝向上表面,并分别抵持于多个暗区。一种平面显示器及其定位元件的设计方法也在此揭露。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背光模块,尤其涉及一种可提升辉度均匀度的。
技术介绍
随着显示器技术快速的进步与演进,传统的阴极射线管(cathode ray tube,CRT) 因存在空间利用不佳与消耗大量能源等问题,已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轻、薄、短、小的 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而由于液晶显示器具备有高显示质量、低能 源消耗及无辐射线等优点,使得液晶显示器大量地被应用于笔记型计算机、计算机屏幕、行 动电话、个人数为助理(PDA)、数字摄影机、数字相机以及液晶电视等通讯、信息或消费性电 子产品之中。 液晶显示器主要是利用液晶面板进行显示,由于液晶面板属于非自发光性的显示 面板,因此必须藉助背光模块供应辉度充足与分布均匀的光源,才能使液晶面板正常显示 影像。如图l所示,为一种以发光二极管作为光源的现有背光模块结构,其是于金属材质制 成的外框Al内设置导光板A2与多个发光二极管A3,其中,多个发光二极管A3紧靠于导光 板A2,使发光二极管A3射出的光线Ll、 L2、 L3直接进入导光板A2,并以塑料材质或金属材 质制成的固定框A5以紧配合的方式夹住并固定导光板A2,以确保光源的稳定性。在理想 的状态下,光线L1在导光板A2内部因空气与导光板A2的折射率的差异性进行全反射。然 而,塑料、金属或其它机构材料对于导光板A2的折射率差异过小,导致光线L2、L3的全反射 被破坏,而使得光线L2由接触面穿透折射漏出,并沿着多个发光二极管A3的排列位置产生 明显的热点(hot spot),也会导致光线L3经由固定框A5与导光板A2的接触面时,会产生 不规则反射导致辉度不均,并显示于可视区内形成内漏光或亮带。 因此,如何固定框与导光板的接触面破坏光线全反射的问题,避免在可视区内产 生辉度不均的现象,借此提升产品的质量,为本申请的专利技术人以及本领域技术人员亟欲改 善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以克服现有技 术在可视区内产生辉度不均的现象的缺陷。 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背光模块,包含导光板,包含入光面及上表面相交于入光面;多 个发光元件,分别具有发光角度,多个发光元件在多个发光角度的范围内,分别朝向入光面 投射光线,光线于发光角度的范围外的导光板处形成多个暗区;及定位元件,包含多个凸 部,其凸出方向朝向上表面,并分别抵持于多个暗区。 本专利技术也提出一种背光模块,包含导光板,包含入光面及上表面相交于入光面; 多个发光元件,分别朝向入光面投射光线,光线具有最大辉度,且待光线进入导光板内部 后,可于导光板内部形成亮区与多个暗区,亮区的辉度高于预定辉度,多个暗区的辉度则低于或等于预定辉度,且预定辉度小于最大辉度;及定位元件,包含多个凸部,其凸出方向朝 向上表面,并分别抵持多个暗区。 本专利技术也提出一种背光模块,包含导光板,包含入光面及上表面相交于入光面; 多个发光元件,分别朝向导光板的入光面投射一光线;介质,位于导光板的上表面上,且也 位于入光面与光线于导光板内的全反射角处的位置之间;及定位元件,对应于上表面配置。 本专利技术也提出一种平面显示器,包含上述的背光模块;显示面板,对应于导光板 的上表面配置,且由定位元件所承载;以及前框,对应于背光模块与显示面板设置,并具有 显示开口 ,用以曝露出显示面板的一部分。 本专利技术也提出一种背光模块的定位元件的设计方法,包含下列步骤提供导光板, 包含入光面及上表面相交于入光面;提供多个发光元件,分别朝向入光面投射光线;提供 仿真定位元件,包含多个突部,其突出方向朝向上表面,并分别抵持于上表面的多个抵持位 置;调整仿真定位元件或多个突部的位置,即改变仿真定位元件的多个抵持位置,直至光线 能均匀地自导光板射出,而不会产生辉度不均的现象为止;纪录当导光板不会产生辉度不 均的现象时的多个抵持位置,并定义多个抵持位置为多个暗区;以及提供定位元件,包含多 个凸部,其凸出方向朝向上表面,并分别抵持于多个暗区。 本专利技术以发光元件的发光角度或辉度决定导光板在其上表面的暗区位置,并以定 位元件抵持暗区,或是以定位抵持位置在全反射角外的适当位置处,使得定位元件与导光 板的接触面不会影响光线反射,也不会破坏光线的全反射,有效解决现有结构因定位元件 的材质对于导光板的折射率差异过小,因而破坏光线全反射的问题,进而提升平面显示器的质量。有关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及其功效,兹配合图式说明如后。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背光模块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背光模块的局部上视图;图3A为本专利技术第一、二实施例于第2图的A-A剖面的示意3B为本专利技术第一、二实施例于第2图的B-B剖面的示意4A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光学特性示意图;图4B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光学特性示意图;图5A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于图2的A-A剖面的示意图;图5B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于图2的B-B剖面的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Al :外框 A2 :导光板A3:发光二极管 A5:固定框Ll/L2/L3/L4/L5 :光线 1 :背光模块ll:导光板 lla:入光面llb:上表面 llc:周边区域lld:中间区域 lle:抵持区域llf:全反射区域111 :暗区112 :亮区12 :发光元件13:介质14 :定位元件141 :本体142 :凸部16 :背板161 :底部板体162 :侧边板体17 :反射片18 :光学膜片组2 :平面显示器21 :显示面板22 :前框3:全反射角的位置a :发光角度S :接触面具体实施例方式图2与图3A、图3B及图4A绘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背光模块1包含导光板 11 、多个发光元件12、定位元件14。图3A为图2的A-A剖面图,图3B为图2的B-B剖面图, 图4A则为本实施例的光学表现示意图。其中,为了方便说明与表现本申请的技术特征,图 2仅保留导光板11与发光元件12,而省略其它的元件。 导光板11概呈平行四边形体,包含入光面lla及上表面llb,其中,上表面llb相 交于入光面lla。 多个发光元件12,每一个发光元件12较佳地具有相同的发光角度a ,发光角度a 是指发光元件12在平行于导光板11的上表面lib的发光范围,多个发光元件12在多个发 光角度a的范围内,分别朝向导光板ll的入光面lla投射光线L4,光线L4于发光角度a 的范围外的导光板11处形成多个暗区lll,且多个发光元件12与多个暗区111交错排列, 也即发光元件12位于相邻两暗区111之间,或暗区111位于相邻两发光元件12之间。 定位元件14,设置于导光板11靠近入光面1 la侧的上表面1 lb的周边区域1 lc上, 在此,定位元件14具有长条形组成或框架形的本体141,并于本体141沿发光元件12的排 列方向上配置有多个凸部142,且多个凸部142凸出方向朝向上表面llb,并分别抵持于导 光板11的多个暗区111上(如图2与图3B),而不会抵持于导光板11的暗区111以外的区 域(如图2与图3A)。在此,定位元件14可由塑料、金属或其它机构材料所制成,且其较佳 地可为胶框,但本专利技术非以此为限。 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模块1更可包含背板16、反射片17、光学膜片组18。其中,背板16具有概呈矩形的底部板体161与侧边板体16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导光板,包含一入光面及一上表面相交于该入光面;     多个发光元件,分别具有一发光角度,该些发光元件在该些发光角度的范围内,分别朝向该入光面投射一光线,该些光线于该些发光角度的范围外的该导光板处形成多个暗区;及    一定位元件,包含多个凸部,该些凸部的凸出方向朝向该上表面,并分别抵持于该些暗区。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一导光板,包含一入光面及一上表面相交于该入光面;多个发光元件,分别具有一发光角度,该些发光元件在该些发光角度的范围内,分别朝向该入光面投射一光线,该些光线于该些发光角度的范围外的该导光板处形成多个暗区;及一定位元件,包含多个凸部,该些凸部的凸出方向朝向该上表面,并分别抵持于该些暗区。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发光角度的范围介于54。与66° 之间。3. —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导光板,包含一入光面及一上表面相交于该入光面;多个发光元件,分别朝向该入光面投射一光线,该些光线具有一最大辉度,且待该些光 线进入该导光板内部后,可于该导光板内部形成一亮区与多个暗区,该亮区的辉度高于一 预定辉度,该些暗区的辉度低于或等于该预定辉度,且该预定辉度小于该最大辉度;及一定位元件,包含多个凸部,该些凸部的凸出方向朝向该上表面,并分别抵持该些暗区。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预定辉度与该最大辉度的比值的 范围介于O. 75与0. 25之间。5. —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导光板,包含一入光面及一上表面相交于该入光面; 多个发光元件,分别由其正中央处朝向该导光板的该入光面投射一光线;一介质,位于该导光板的该上表面上,且也位于该入光面与该些光线于该导光板内的 全反射角处的位置之间;及一定位元件,对应于该上表面配置。6. 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继锋王景辉简叶恩
申请(专利权)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