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热传输器制造技术_技高网

热传输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391281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20 19:1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热传输器,所述热传输器具有第一热传输区域、第二热传输区域、流体收集器和阀单元作为结构单元,其中第一热传输区域具有第一流体路径和第二流体路径,其中第一流体路径与第二流体路径热接触,其中第二热传输区域具有第三流体路径和第四流体路径,其中第三流体路径与第四流体路径热接触,其中流体收集器具有第一流体入口和第一流体出口,以用于流入到流体收集器中、用于储存在流体收集器中以及用于从流体收集器中流出,其中阀单元设置成和构成为,以便在用于空气调节回路运行的至少一种第一运行状态中和/或在用于热泵回路运行的至少一种第二运行状态中,控制第一热传输区域的、第二热传输区域的和/或流体收集器的流体穿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热传输器、尤其制冷剂回路的外部热传输器、尤其机动车的制冷剂回路的外部热传输器,所述热传输器不仅可以在空气调节模式中运行,而且可以在热泵模式中有效运行。


技术介绍

1、在机动车中,作为空气调节回路运行的制冷剂回路是已知的,在所述制冷剂回路中,运行以用于制冷剂的除热、冷凝和过冷的冷凝器设为外部热传输器,其中冷凝器为此具有第一除热和冷凝区域以及第二过冷区域,其中具有干燥功能和过滤功能的收集器中间接入在第一除热和冷凝区域与第二过冷区域之间,在所述收集器中限定地储存制冷剂并且也进行蒸汽状的制冷剂和液态的制冷剂的相分离,以便尽可能仅借助液态的制冷剂在过冷区域中运行随后的过冷,这对于制冷剂的过冷是有利的。

2、在机动车中,作为热泵回路运行的制冷剂回路也是已知的,所述制冷剂回路具有蒸发器作为外部热传输器,所述蒸发器仅具有蒸发区域。设为蒸发器的这种外部热传输器不具有过冷区域并且在外部热传输器的两个区域之间也不中间接入地设有收集器。

3、如果制冷剂回路不仅用作空气调节回路而且用作热泵回路,则构成为冷凝器的外部热传输器在热泵回路中不那么有效,因为收集器和过冷段可能具有干扰影响。构成为蒸发器的外部热传输器在空气调节回路中也不那么有效,因为收集器和过冷段在作为冷凝器的功能方面有所缺乏。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实现一种不仅可以在空气调节回路中而且可以在热泵回路中有效地用作外部热传输器的热传输器。

2、所述目的借助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热传输器来实现

3、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涉及一种热传输器,所述热传输器具有第一热传输区域、第二热传输区域、流体收集器和阀单元作为结构单元,其中第一热传输区域具有用于第一流体穿流的第一流体路径和用于第二流体穿流的第二流体路径,其中第一流体路径与第二流体路径热接触,以用于在第一流体与第二流体之间热传输,其中第二热传输区域具有用于第一流体穿流的第三流体路径和用于第二流体穿流的第四流体路径,其中第三流体路径与第四流体路径热接触,以用于在第一流体与第二流体之间热传输,其中流体收集器具有至少一个第一流体入口和至少一个第一流体出口,以用于使第一流体流入到流体收集器中、用于将第一流体储存在流体收集器中以及用于使第一流体从流体收集器中流出,其中阀单元设置成和构成为,以便在用于空气调节回路运行的至少一种第一运行状态中和/或在用于热泵回路运行的至少一种第二运行状态中,控制第一热传输区域的、第二热传输区域的和/或流体收集器的流体穿流。由此,热传输器不仅可以在空气调节回路运行中而且可以在热泵回路运行中无效率损失地使用,其中阀单元在此根据需求调整和改变第一流体、尤其制冷剂的流体穿流。因此,也可以不复杂地在运行状态之间进行变换并对应地调整流体穿流。

4、在所述设计方案中,流体收集器与阀单元一起实施为结构单元。这可以理解为,流体收集器和阀单元共同一件式地构成或所述流体收集器和阀单元彼此分开地制造并彼此连接地构成,使得所述流体收集器和阀单元形成预安装的结构单元。阀单元在此例如可以法兰式连接在流体收集器上或以其他方式与所述流体收集器连接,例如钎焊、粘接或焊接。阀单元和流体收集器的连接在此又可以是可拆卸的或不可拆卸的。

5、在一个有利的实施例中,也符合目的的是,阀单元在第一运行状态中使第一热传输区域的第一流体路径与流体收集器的第一流体入口连接,并且使流体收集器的第一流体出口与第三流体路径连接。由此实现,在用于空气调节回路运行的第一运行状态中,流体收集器连接到第一热传输区域与第二热传输区域之间,使得第一流体首先流过第一热传输区域,然后流过流体收集器并且然后流过第二热传输区域。第一热传输区域在此用于第一流体、尤其是作为制冷剂的第一流体的除热和冷凝,流体收集器用于蒸汽状的第一流体和液态的第一流体的收集和相分离,以及第二热传输区域用于第一流体的过冷。

6、根据一个有利的设计方案,阀单元具有第二流体入口,以用于使第一流体流入到阀单元的第五流体路径中,以及阀单元具有第二流体出口,以用于使第一流体从阀单元的第五流体路径中流出。因此,第一流体可以有利地直接流入到阀单元中,例如经由法兰接头或管接头,使得第一流体可以经由阀单元引导至第一热传输区域并且流入到所述第一热传输区域中。

7、也有利的是,在第一运行状态中,阀单元使第二流体入口经由第五流体路径和第二流体出口与第一热传输区域的第一流体路径连接。由此,阀单元的第二流体入口与第一热传输区域的流体入口和第一热传输区域的第一流体路径流体连接。因此,第一流体从阀单元的第二流体入口开始,基本上直接通过阀单元并流入到第一热传输区域的第一流体路径中。借此,在没有明显的余热的情况下实现有效的设计方案。

8、在一个实施例中,也符合目的的是,阀单元具有第三流体入口,以用于使第一流体流入到阀单元的第六流体路径中,以及阀单元具有第三流体出口,以用于使第一流体从阀单元的第六流体路径中流出。由此也实现紧凑的结构方式。

9、在一个实施例中,符合目的的是,在第一运行状态中,第一热传输区域的第一流体路径与阀单元的第三流体入口连接,并且阀单元使第六流体路径经由第三流体出口与流体收集器的第一流体入口连接。因此,流体收集器有效地连接在第一热传输区域的下游。因此,完全或基本上完全液化的第一流体、如尤其制冷剂可以有效地引导到流体收集器中。

10、在一个实施例中,也符合目的的是,阀单元具有第四流体入口,以用于使第一流体流入到阀单元的第七流体路径中,以及阀单元具有第四流体出口,以用于使第一流体从阀单元的第七流体路径中流出。由此也实现紧凑的结构方式。

11、有利的是,在第一工作状态中,第二热传输区域的第三流体路径与阀单元的第四流体出口连接,并且阀单元使流体收集器经由第四流体入口和第七流体路径与第二热传输区域的第三流体路径连接。因此,流体收集器有效地连接在第二热传输区域的上游。因此,基本上完全液化的第一流体、如尤其制冷剂可以有效地从流体收集器引导到第二热传输区域中,以用于过冷。

12、在一个实施例中,也符合目的的是,阀单元具有第五流体入口,以用于使第一流体流入到阀单元的第八流体路径中,以及阀单元具有第五流体出口,以用于使第一流体从阀单元的第八流体路径中流出。

13、在另一实施例中,也有利的是,在第一运行状态中,第二热传输区域的第三流体路径与阀单元的第五流体入口连接,并且阀单元使第二热传输区域的第三流体路径经由第八流体路径与阀单元的第五流体出口连接,以用于使第一流体从热传输器中流出。因此,可以实现,过冷的第一流体可以在没有大的余热的情况下有效地离开热传输器。

14、在此,整体上有利的是,热传输器借助其第一热传输区域、其第二热传输区域、其流体收集器和其阀单元作为结构单元一件式地彼此连接地构成,使得热传输器整体上紧凑地构成,流体路径可以短和有效地设计并且朝向外部存在少的接口,这引起高效的流体引导和流体冷却。

15、在另一实施例中,也符合目的的是,在第二运行状态中,阀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热传输器(1,101,201),所述热传输器具有第一热传输区域(2,102,202)、第二热传输区域(3,103,203)、流体收集器(4,104,204)和阀单元(5,105,205)作为结构单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传输器(1,101,20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运行状态中,所述阀单元(5,105,205)使所述第一热传输区域(2,102,202)的第一流体路径(6,106)与所述流体收集器(4,104,204)的第一流体入口(17,20,117)连接,并且使所述流体收集器(4,104,204)的第一流体出口(18,21,118)与所述第三流体路径(11,111)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传输器(1,101,201),其特征在于,所述阀单元(5,105,205)具有第二流体入口(22),以用于使第一流体流入到所述阀单元(5,105,205)的第五流体路径(23)中,以及所述阀单元(5,105,205)具有第二流体出口(24),以用于使第一流体从所述阀单元(5,105,205)的第五流体路径(23)中流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传输器(1,101,20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运行状态中,所述阀单元(5,105,205)使所述第二流体入口(22)经由所述第五流体路径(23)和所述第二流体出口(24)与所述第一热传输区域(2,102,202)的第一流体路径(6,106)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热传输器(1,101,201),其特征在于,所述阀单元(5,105,205)具有第三流体入口(25),以用于使第一流体流入到所述阀单元(5,105,205)的第六流体路径(26)中,以及所述阀单元(5,105,205)具有第三流体出口(27),以用于使第一流体从所述阀单元(5,105,205)的第六流体路径(26)中流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传输器(1,101,20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运行状态中,所述第一热传输区域(2,102,202)的第一流体路径(6,106)与所述阀单元(5,105,205)的第三流体入口(25)连接,并且所述阀单元(5,105,205)使所述第六流体路径(26)经由所述第三流体出口(27)与所述流体收集器(4,104,204)的第一流体入口(17,20,117)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2、3、4、5或6所述的热传输器(1,101,201),其特征在于,所述阀单元(5,105,205)具有第四流体入口(28),以用于使第一流体流入到所述阀单元(5,105,205)的第七流体路径(29)中,以及所述阀单元(5,105,205)具有第四流体出口(30),以用于使第一流体从所述阀单元(5,105,205)的第七流体路径(29)中流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传输器(1,101,20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运行状态中,所述第二热传输区域(3,103,203)的第三流体路径(11,111)与所述阀单元(5,105,205)的第四流体出口(30)连接,并且所述阀单元(5,105,205)使所述流体收集器(4,104,204)经由所述第四流体入口(28)和所述第七流体路径(29)与所述第二热传输区域(3,103,203)的第三流体路径(11,111)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2、3、4、5、6、7或8所述的热传输器(1,101,201),其特征在于,所述阀单元(5,105,205)具有第五流体入口(31),以用于使第一流体流入到所述阀单元(5,105,205)的第八流体路径(32)中,以及所述阀单元(5,105,205)具有第五流体出口(33),以用于使第一流体从所述阀单元(5,105,205)的第八流体路径(32)中流出。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热传输器(1,101,20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运行状态中,所述第二热传输区域(3,103,203)的第三流体路径(11,111)与所述阀单元(5,105,205)的第五流体入口(31)连接,并且所述阀单元(5,105,205)使所述第二热传输区域(3,103,203)的第三流体路径(11,111)经由所述第八流体路径(32)与所述阀单元(5,105,205)的第五流体出口(33)连接,以用于使所述第一流体从所述热传输器(1,101,201)中流出。

11.根据上述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传输器(1,101,20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运行状态中,所述阀单元(5,105,205)使所述流体收集器(4,104,204)的第一流体出口(18,21,118)与所述...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热传输器(1,101,201),所述热传输器具有第一热传输区域(2,102,202)、第二热传输区域(3,103,203)、流体收集器(4,104,204)和阀单元(5,105,205)作为结构单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传输器(1,101,20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运行状态中,所述阀单元(5,105,205)使所述第一热传输区域(2,102,202)的第一流体路径(6,106)与所述流体收集器(4,104,204)的第一流体入口(17,20,117)连接,并且使所述流体收集器(4,104,204)的第一流体出口(18,21,118)与所述第三流体路径(11,111)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传输器(1,101,201),其特征在于,所述阀单元(5,105,205)具有第二流体入口(22),以用于使第一流体流入到所述阀单元(5,105,205)的第五流体路径(23)中,以及所述阀单元(5,105,205)具有第二流体出口(24),以用于使第一流体从所述阀单元(5,105,205)的第五流体路径(23)中流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传输器(1,101,20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运行状态中,所述阀单元(5,105,205)使所述第二流体入口(22)经由所述第五流体路径(23)和所述第二流体出口(24)与所述第一热传输区域(2,102,202)的第一流体路径(6,106)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热传输器(1,101,201),其特征在于,所述阀单元(5,105,205)具有第三流体入口(25),以用于使第一流体流入到所述阀单元(5,105,205)的第六流体路径(26)中,以及所述阀单元(5,105,205)具有第三流体出口(27),以用于使第一流体从所述阀单元(5,105,205)的第六流体路径(26)中流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传输器(1,101,20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运行状态中,所述第一热传输区域(2,102,202)的第一流体路径(6,106)与所述阀单元(5,105,205)的第三流体入口(25)连接,并且所述阀单元(5,105,205)使所述第六流体路径(26)经由所述第三流体出口(27)与所述流体收集器(4,104,204)的第一流体入口(17,20,117)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2、3、4、5或6所述的热传输器(1,101,201),其特征在于,所述阀单元(5,105,205)具有第四流体入口(28),以用于使第一流体流入到所述阀单元(5,105,205)的第七流体路径(29)中,以及所述阀单元(5,105,205)具有第四流体出口(30),以用于使第一流体从所述阀单元(5,105,205)的第七流体路径(29)中流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传输器(1,101,20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运行状态中,所述第二热传输区域(3,103,203)的第三流体路径(11,111)与所述阀单元(5,105,205)的第四流体出口(30)连接,并且所述阀单元(5,105,205)使所述流体收集器(4,104,204)经由所述第四流体入口(28)和所述第七流体路径(29)与所述第二热传输区域(3,103,203)的第三流体路径(11,111)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2、3、4、5、6、7或8所述的热传输器(1,101,20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乌韦·福斯特翰内斯·斯塔德勒赫鲁什凯什·斯瓦米
申请(专利权)人:马勒国际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