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车身轻量化的汽车后防撞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388666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20 19:10
本技术公开了基于车身轻量化的汽车后防撞梁,包括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右侧的顶部和底部均固定连接有定位块,所述定位块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安装座,所述第一安装座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缓冲杆,所述缓冲杆的右侧套设有套筒。本技术通过连接板、定位块、第一安装座、缓冲杆、套筒、活动块、弹簧、第二安装座、固定板和梁体的配合使用,能够有效的解决传统的汽车后防撞梁采用一体式浇筑的合金材料,缓冲性能较差,采用的刚性连接过多,进而影响防撞梁进行能量吸收,容易造成车辆内部人员受伤的问题,该汽车后防撞梁具备有效吸能的功能,降低撞击产生的能量进入车辆主体内部,进而有效的提高了防撞梁的防护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防撞梁,具体为基于车身轻量化的汽车后防撞梁


技术介绍

1、轿车在行驶过程中,若被其他物体从后部碰撞时,汽车瞬时的加速度变化及冲量非常大,如果车身的结构设计不理想,车身后部不能很到的吸收碰撞所产生的能量,车身则会被严重损坏,造成人员伤亡,为了吸收碰撞的冲击能量,保证乘员的安全空间,车身的结构设计并不是越牢固越好,车身前后部分结构具有适当的柔性,以使在发生碰撞时被撞毁变形而吸收能量,缓解碰撞加速度,以减少对车辆及车内人员造成的损伤,汽车后保险杠的防撞梁起着在发生追尾事故时,保护汽车安全的作用,在车辆发生低速碰撞时,能尽量吸收碰撞能量,保证车身主体结构不受损坏,以降低维修费用;在车辆发生高速碰撞时,利用自身充分变形吸收碰撞能量,以减少对车辆及车内人员造成的损伤。

2、目前传统的汽车后防撞梁采用一体式浇筑的合金材料,缓冲性能较差,采用的刚性连接过多,进而影响防撞梁进行能量吸收,容易造成车辆内部人员受伤,为此,我们提出了基于车身轻量化的汽车后防撞梁。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基于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基于车身轻量化的汽车后防撞梁,包括连接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1)右侧的顶部和底部均固定连接有定位块(2),所述定位块(2)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安装座(3),所述第一安装座(3)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缓冲杆(4),所述缓冲杆(4)的右侧套设有套筒(5),所述缓冲杆(4)的右侧延伸至套筒(5)的内腔,所述缓冲杆(4)的右侧固定连接有活动块(6),所述套筒(5)内腔右侧的顶部和底部均固定连接有弹簧(7),所述弹簧(7)的左侧与活动块(6)固定连接,所述套筒(5)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安装座(8),所述第二安装座(8)的右侧固定连接有固定板(9),所述固定板(9)的右侧固定连接有梁体(1...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车身轻量化的汽车后防撞梁,包括连接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1)右侧的顶部和底部均固定连接有定位块(2),所述定位块(2)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安装座(3),所述第一安装座(3)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缓冲杆(4),所述缓冲杆(4)的右侧套设有套筒(5),所述缓冲杆(4)的右侧延伸至套筒(5)的内腔,所述缓冲杆(4)的右侧固定连接有活动块(6),所述套筒(5)内腔右侧的顶部和底部均固定连接有弹簧(7),所述弹簧(7)的左侧与活动块(6)固定连接,所述套筒(5)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安装座(8),所述第二安装座(8)的右侧固定连接有固定板(9),所述固定板(9)的右侧固定连接有梁体(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车身轻量化的汽车后防撞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梁体(10)的内腔固定连接有加强筋(11),所述加强筋(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伟刘文奎洪秀英阚建洪陆治邛刘国伟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市迪伯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