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型同轴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38694 阅读:1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以适度的力装卸于插座上的L型同轴连接器。壳体(12)具有圆筒部(20)、背面部(21)、铆接部(26)及支承部(31)。圆筒部(20)为具有第一开口及第二开口且一部分形成为切口的圆筒部,并与从第一开口插入的插座的外部导体接触。背面部(21)覆盖第二开口。支承部(31)设于圆筒部(21)。铆接部(26)从背面部(21)延伸,并且以夹持支承部(31)且与该背面部(21)对置的方式折弯。弹性部(33)设于铆接部(26)与支承部(31)之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L型同轴连接器,更具体地说涉及可安装在具有中心导体及外导体的插座上、也可从该插座上卸下的L型同轴连接器。
技术介绍
作为现有的L型同轴连接器,例如,公知的为专利文献1记载的同轴连接器以及专利文献2记载的同轴连接器。图18是专利文献1记载的同轴连接器210及插座230的分解立体图。图19是专利文献2记载的同轴连接器310的分解立体图。同轴连接器210由壳体212、衬套214、插口216构成,安装于同轴电缆220的前端,并且,相对于插座230可装卸。同轴电缆220具有外导体222及中心导体224。另外,插座230由外部导体232及中心导体234构成。如图18所示,壳体212由圆筒部226、围绕部227、盖部228及铆接部229构成,和同轴电缆220的外导体222连接。如图18所示,衬套214由绝缘性材料制作,安装于壳体212的圆筒部226及围绕部227内。插口216安装于衬套214上,并且和同轴电缆220的中心导体224连接。衬套214、插口216相对于壳体212安装后,封闭盖部228,并且铆接有铆接部229。由此,圆筒部226、盖部228及同轴电缆220被固定。但是,存在如下问题只要对同轴连接器210或同轴电缆220施加稍小的力,专利文献1记载的同轴连接器210就会从插座230脱落。图20是俯视同轴连接器210的图。更具体而言,在将同轴连接器210安装于插座230时,呈圆筒形230的外部导体232被插入圆筒部226内。此时,圆筒部226被外部导体232向图20的箭头方向扩展,从而压接于该外部导体232。由此,想要获得能够以适度的力装卸于插座上的同轴连接器210。3然而,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同轴连接器210中,圆筒部226压接于外部导体232的力并不充分。如图20所示,在围绕部227与铆接部229之间存在间隙SP1,因此,围绕部227并没有被铆接部229支承。由此,在将同轴连接器210安装于插座230时,当圆筒部226向图20所示的箭头方向扩张时,围绕部227也不会被铆接部229支承而大幅扩张。其结果,同轴连接器210无法以足够大小的力将圆筒部226压接于外部导体232,导致易于从插座230脱落。接着,对专利文献2记载的同轴连接器310进行说明。如图19所示,同轴连接器310由壳体312、衬套314及插口 316构成,且安装于同轴电缆220的前端。如图19所示,壳体312由圆筒部226、护罩部327、盖部328及铆接部329构成,和同轴电缆220的外导体222连接。如图19所示,衬套314由绝缘性材料制作,安装于壳体312的圆筒部326内。插口316安装于衬套314上,并且和同轴电缆220的中心导体224连接。衬套314、插口 316相对于壳体312安装后,封闭盖部328,并且铆接有铆接部329。由此,圆筒部326、盖部328及同轴电缆220被固定。不过,专利文献2记载的同轴连接器310为了能够以适度的力装卸于插座230,需要高精度地制作壳体312。图21是俯视同轴连接器310的图。更具体而言,在将同轴连接器310安装于插座230时,呈圆筒形230的外部导体232被插入圆筒部326内。此时,圆筒部226被外部导体232扩张,从而压接于该外部导体232。由此,想要获得能够以适度的力可装卸于插座上的同轴连接器310。然而,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同轴连接器310中,圆筒部326难以变形,因此,为了获得能够以适度的力装卸于插座230的同轴连接器310,需要高精度地制作壳体312。如图21所示,在同轴连接器310中,护罩部327被铆接部329按压,因此,在将同轴连接器310安装于插座230时,由于护罩部327被铆接部329按压无法扩张,所以圆筒部326无法向图21所示的箭头方向大幅扩张。即,圆筒部326能够变形的范围非常狭窄。因而,在同轴连接器310中,为了能够以适度的力装卸于插座230,插座230的外部导体232插入圆筒部326内时的该圆筒部326的变形量必须收容在该狭窄的范围内。因而,需要高精度地制作壳体312。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43939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1—30715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于是,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以适度的力装卸于插座的L型同轴连接器。本专利技术的一方式即L型同轴连接器,可装在具有中心导体和外部导体的插座上,也可从该插座上卸下,其特征为,具有壳体;衬套,其安装于所述壳体;插口,其安装于所述衬套,通过该衬套与所述壳体绝缘同时与所述中心导体连接;弹性部,其中,所述壳体具有圆筒部,其具有第一开口及第二开口,且一部分形成为切口,并与从该第一开口插入的所述外部导体接触;背面部,其覆盖所述第二开口;支承部,其设于所述圆筒部;铆接部,其从所述背面部延伸,并且以夹持所述支承部且与该背面部对置的方式折弯,所述弹性部设于所述铆接部与所述支承部之间。根据本专利技术可得到能够以适度的力装卸于插座的L型同轴连接器。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L型同轴连接器的外观立体图2是图1的L型同轴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3是图1的L型同轴连接器的断面结构图4是图1的L型同轴连接器的壳体的组装途中的立体图5是俯视图1的L型同轴连接器的图6是图1的L型同轴连接器的组装途中的分解立体图7是图1的L型同轴连接器的组装途中的分解立体图8是图1的L型同轴连接器的组装时的工序断面图9是图1的L型同轴连接器的组装时的工序断面图10是图1的L型同轴连接器的组装时的工序断面图11 (a)是图20的同轴连接器的模式图,图11 (b)是图21的同轴连接器的模式图,图ll (c)是图l的L型同轴连接器的模式图。图12是其它的组装方式的L型同轴连接器的组装途中的分解立体图;图13是其它的组装方式的L型同轴连接器的组装途中的分解立体图;图14是变形例的衬套的外观立体图15是俯视第一变形例的L型同轴连接器的图16是俯视第二变形例的L型同轴连接器的图17是俯视第三变形例的L型同轴连接器的图18是专利文献1记载的同轴连接器及插座的分解立体图19是专利文献2记载的同轴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20是俯视图18的同轴连接器的图21是俯视图19的同轴连接器的图。符号说明01、 02、开口10、 10a、 10b、 10c、 L型同轴连接器12、壳体14、 14、、衬套16、插口20、 41、 48、圆筒部21、 39、 42、 50、背面部22、 46、盖部23、 延伸部24、 固定部26、 28、 30、铆接部31、 44、支承部 .32、 凹部33、 33a、 33b、弹性部34、 40、 60、凸部36、圆形部38、保持部52、安装部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L型同轴连接器进行说明。(L型同轴连接器的构成)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L型同轴连接器10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L型同轴连接器10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L型同轴连接器10的断面结构图。图4是L型同轴连接器10的壳体12的组装途中的立体图。图5是俯视L型同轴连接器10的图。在图1 图3中(特别参照图2),将壳体12、衬套14及插口 16重合的方向设定为Z轴方向。Z轴方向的正方向是从壳体12朝向插口 16的方向。另夕卜,将同轴电缆220延伸的方向设定为X轴方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L型同轴连接器,其与同轴电缆连接,且可装在具有中心导体和外部导体的插座上,也可从所述插座上卸下,其特征在于,具有: 壳体; 衬套,其安装于所述壳体; 插口,其安装于所述衬套,通过该衬套与所述壳体绝缘同时与所述中心导体连 接; 弹性部, 其中, 所述壳体具有:圆筒部,其具有第一开口及第二开口,且一部分形成为切口,并与从该第一开口插入的所述外部导体接触;背面部,其覆盖所述第二开口;支承部,其设于所述圆筒部;铆接部,其从所述背面部延伸,并且以夹 持所述支承部且与该背面部对置的方式折弯, 所述弹性部设于所述铆接部与所述支承部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8-9-10 2008-2317571、一种L型同轴连接器,其与同轴电缆连接,且可装在具有中心导体和外部导体的插座上,也可从所述插座上卸下,其特征在于,具有壳体;衬套,其安装于所述壳体;插口,其安装于所述衬套,通过该衬套与所述壳体绝缘同时与所述中心导体连接;弹性部,其中,所述壳体具有圆筒部,其具有第一开口及第二开口,且一部分形成为切口,并与从该第一开口插入的所述外部导体接触;背面部,其覆盖所述第二开口;支承部,其设于所述圆筒部;铆接部,其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丸山祐市斋藤康治幸西克己桥本进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