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生物细胞的,具体涉及一种利用近红外线对细胞膜穿孔的装置。
技术介绍
1、现有技术中细胞膜的穿孔多用于向细胞内部输送物质或从细胞内部提取成分,需要以不损伤细胞的方式在细胞膜上制造出微小的开孔,为了实现在细胞膜上穿孔,现有技术中有采用纳米颗粒、化学物质、电流或激光的方式对细胞膜进行穿孔。利用纳米颗粒、化学方式进行穿孔不便之处在于不可控制细胞膜穿孔程度、细胞膜处的穿孔难以自愈合、并对细胞有一定的毒性损伤;有些细胞例如神经、心脏细胞对于电流较敏感,因此采用电流制造细胞膜处的穿孔时会对细胞造成损伤;激光虽然能够对细胞膜实现快速的穿孔,但是一方面激光需要非常精准的聚焦、对准细胞膜的位置,另一方面激光需要较高的能量来实现穿孔,因此对于每个不同细胞需要重复较复杂的穿孔步骤、且耗能较高。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细胞膜的打孔装置,利用近红外线配合光热材料在细胞膜待穿孔区域瞬时产生热量,利用热量消融细胞膜以实现细胞膜的穿孔,并随着近红外的光照强度调控穿孔程度,实现了简单、高效、可控并且以不对细胞造成损伤的方式进行细胞膜的穿孔。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细胞膜的穿孔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基座,所述基座上连接有至少一个微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管轴心处设有与所述基座相连的通道,所述微管还设有与细胞膜接触的微管顶端,所述微管顶端与细胞膜接触的部分由响应近红外的光热材料组成,在基座上方还设有近红外发射器,所述发射器发射出的近红外线经过光学系统聚集并照射于细胞膜接触的微管顶端部
2、进一步,组成所述微管顶端的光热材料为碳纳米管、石墨烯、铁、铜、银或金上述材料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所述微管顶端上设有促细胞贴壁材料;所述发射器发出的近红外的波长在800-1000nm;所述微管的高度在0.5-2μm,其直径为100-300nm。
3、本技术的细胞膜穿孔装置利用近红外线照射光热响应材料可实现在微管顶端与细胞膜接触的位置瞬时产生热量,从而通过调整近红外线照射强度、时间在细胞膜处产生的开孔大小、持续时间皆可调控,由此微管在细胞膜的开孔处可便捷、高效地对细胞内部的物质进行提取或将外部物质输送至细胞内部,且采用热消融的方式在细胞膜上产生的开孔可自动修复,因此不会对细胞造成损伤。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细胞膜的穿孔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基座(16),所述基座(16)上连接有至少一个微管(10),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管(10)轴心处设有与所述基座(16)相连的通道(18),所述微管(10)还设有与细胞膜接触的微管顶端(10a),所述微管顶端(10a)与细胞膜接触的部分由响应近红外的光热材料组成,在基座上方还设有近红外发射器(12),所述发射器(12)发射出的近红外线经过光学系统(14)聚集并照射于细胞膜接触的微管顶端(10a)部位。
2. 根据权利要求1 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管顶端(10a)上设有促细胞贴壁材料。
3. 根据权利要求1 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器(12)发出的近红外的波长在700-1000nm。
4. 根据权利要求1 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管(10)的高度在0.5-2μm,其直径为100-300n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细胞膜的穿孔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基座(16),所述基座(16)上连接有至少一个微管(10),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管(10)轴心处设有与所述基座(16)相连的通道(18),所述微管(10)还设有与细胞膜接触的微管顶端(10a),所述微管顶端(10a)与细胞膜接触的部分由响应近红外的光热材料组成,在基座上方还设有近红外发射器(12),所述发射器(12)发射出的近红外线经过光学系统(14)聚集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娟,崔南征,
申请(专利权)人:中科博生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