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金属有机框架纳米片的电致化学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41287165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11 09:3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金属有机框架纳米片的电致化学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涉及电致化学发光材料与传感技术领域。该材料是以联吡啶钌衍生物作为有机配体,以Zr或Hf为金属离子,经溶剂热法制得。本发明专利技术以三联吡啶钌衍生物作为有机配体,直接制备发光超薄MOFs纳米片,该材料具有优异的电致化学发光信号强度和低的发光电位,可将其直接用于固态传感平台,构建高灵敏度的电致化学发光传感器。本发明专利技术制备的传感器适用于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检测,方法简单、灵敏度高、检测下限低、稳定性好。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MOF基电致化学发光材料存在固载量低、发光效率低、发光电位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致化学发光材料与传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金属有机框架纳米片的电致化学发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介绍

1、电致化学发光是一种电化学触发的化学发光过程,发光体通过电子转移在电极表面生成激发态,进而产生发光信号,电致化学发光具有背景信号小、灵敏度高、响应快、设备简单、操作便捷等优点,在复杂体系微痕量分析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电致化学发光广泛应用于传感领域,实现了食品检验、农作物分析、环境监测、药物分析以及临床诊断等。

2、三联吡啶钌(ru(bpy)32+)及衍生物由于具有电致化学发光性能优异、氧化还原可逆性好、在水和有机溶剂中稳定性高等优点,已成为最常用的电致化学发光探针,但在液相电致化学发光分析技术中,三联吡啶钌及衍生物的需求量多,会导致环境污染和较高的分析成本,将三联吡啶钌及衍生物固载在电极表面的固相电致化学发光分析技术,不仅可以大大缩短三联吡啶钌及衍生物与电极之间的距离,提高电致化学发光信号强度,还可以使其可重复利用。因此,选择合适的固载材料,将三联吡啶钌及衍生物固定在电极表面,来构建固相电致化学发光传感器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金属有机框架纳米片的电致化学发光材料,其特征在于,该材料是以联吡啶钌衍生物作为有机配体,以Zr或Hf为金属离子,经溶剂热法制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金属有机框架纳米片的电致化学发光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吡啶钌衍生物为[4,4′-二(4-羧基苯基)-2,2′-联吡啶]双(2,2′-联吡啶)钌。

3.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基于金属有机框架纳米片的电致化学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金属有机框架纳米片的电致化学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调节剂为三氟乙酸和水的混...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金属有机框架纳米片的电致化学发光材料,其特征在于,该材料是以联吡啶钌衍生物作为有机配体,以zr或hf为金属离子,经溶剂热法制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金属有机框架纳米片的电致化学发光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吡啶钌衍生物为[4,4′-二(4-羧基苯基)-2,2′-联吡啶]双(2,2′-联吡啶)钌。

3.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基于金属有机框架纳米片的电致化学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金属有机框架纳米片的电致化学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调节剂为三氟乙酸和水的混合物。

5.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基于金属有机框架纳米片的电致化学发光材料在电致化学发光传感器构建方面的应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金属有机框架纳米片的电致化学发光材料在电致化学发光传感器构建方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英程长明
申请(专利权)人:西南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