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天津大学专利>正文

带凹腔微型燃烧器的两级SCR后处理结构及控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1264273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11 09:2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带凹腔微型燃烧器的两级SCR后处理结构及控制方法,包括ccSCR系统、下游SCR系统以及安装于两个SCR之间的带凹腔微型燃烧器系统,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控制方法通过四重技术耦合处理NOx排放,分别是ccSCR对NOx的转化处理、带凹腔微型燃烧器对排气的提温、DOC通过氧化未燃HC对排气的再次提温、SCR对NOx的转化处理;本发明专利技术可实现在不改变国六发动机本体配置的情况下,使其尾排满足下一代NOx排放法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发动机,具体涉及柴油机scr后处理结构及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1、doc-dpf-scr-asc(柴油氧化催化器-柴油颗粒过滤器-选择性催化还原催化器-氨泄露催化器)后处理系统是解决柴油机nox排放的关键技术,其中,doc将no氧化为no2的功能是尿素scr实现高nox转化效率的关键,且doc将排气中的hc氧化防止scr发生hc中毒,doc-dpf-scr-asc系统可辅助柴油机实现国六nox排放法规。

2、但对于预期的下一代柴油机nox排放法规,冷起动whtc测试循环的nox限值将大幅度降低,冷起动时doc-dpf-scr-asc系统中scr上游的doc-dpf因热惯性的原因将延迟scr的起燃,使doc-dpf-scr-asc系统无法满足新法规。

3、现有国六系统的结构为涡轮增压器出口直接与后处理系统doc-dpf-scr-asc相连,在涡轮增压器出口至doc间增加ccscr(紧耦合选择性催化还原器)可改善系统冷起动性能,但ccscr的起燃依然依靠发动机原始排气温度,若采用缸内后喷柴油提升排气温度将导致ccscr发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带凹腔微型燃烧器的两级SCR后处理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沿发动机排气方向顺次连接设置的ccSCR系统、带凹腔微型燃烧器系统、下游SCR系统,所述的ccSCR系统进口与涡轮增压器出口相连,所述的带凹腔微型燃烧器系统包括凹腔燃烧室,ccSCR系统出口通过缩颈与所述的凹腔燃烧室的左侧进口相连,凹腔燃烧室的右侧出口通过缩颈与下游SCR系统进口相连,HC喷射器安装在凹腔燃烧室左侧外壁上,预热塞安装在凹腔燃烧室左侧内壁上,HC喷射器位于预热塞内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凹腔微型燃烧器的两级SCR后处理结构,其特征在于:HC喷射器包括上方及下方共两个喷射器,预热塞包括上方及下方共...

【技术特征摘要】

1.带凹腔微型燃烧器的两级scr后处理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沿发动机排气方向顺次连接设置的ccscr系统、带凹腔微型燃烧器系统、下游scr系统,所述的ccscr系统进口与涡轮增压器出口相连,所述的带凹腔微型燃烧器系统包括凹腔燃烧室,ccscr系统出口通过缩颈与所述的凹腔燃烧室的左侧进口相连,凹腔燃烧室的右侧出口通过缩颈与下游scr系统进口相连,hc喷射器安装在凹腔燃烧室左侧外壁上,预热塞安装在凹腔燃烧室左侧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尧命发李金成郑尊清孙海波李临蓬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