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储能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1247109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09 23:57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储能装置,壳体内设置模组,壳体上嵌设有负极连接片与正极连接片,负极连接片上开设有至少一个负极定位孔,正极连接片上开设有至少一个正极定位孔和/或至少一个正极定位槽;壳体在负极连接片及正极连接片上注塑成型,在负极连接片的负极定位孔、正极连接片的正极定位孔、正极定位槽对应的部位形成嵌入孔内的负极定位柱、正极定位柱。本技术的负极定位柱、正极定位柱连接负极连接片、正极连接片两侧的塑胶层,对负极连接片及正极连接片进行精确定位,防止连接片发生移位,使壳体与负极连接片及正极连接片紧密嵌合,防止负极连接片、正极连接片与壳体之间出现脱层的情况,防止气体或电解液从配合部位出现泄露。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储能装置,尤其是一种电储能装置。


技术介绍

1、电储能装置由若干电容单体及壳体组合而成,其具有效率极高、高电流容量、电压范围宽、使用温度范围广、回卷使用寿命长、工作寿命长、免维护易保养、整合简单、低成本等优越的特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电储能装置的若干单体放置在壳体内部,单体顶端设置若干连接片将各单体串联或并联,单体的串联或并联组合分别通过正、负极连接片引出正负极。电储能装置的壳体通常在正、负极连接片上注塑成型,由于正、负极连接片为金属材质,而壳体为塑胶材质,二者的缩水率不同,而且正、负极连接片为平板片,容易发生移位,在注塑成型时,正、负极连接片与壳体之间贴合不紧密,容易出现脱层的情况,在正、负极连接片的端子侧也容易出现配合间隙,为了防止模组内部的气体或电解液由于内压过高而从端子侧泄露,在注塑成型后,在正、负极连接片的端子侧还需要进一步通过涂胶工艺以保证密封性,加工环节多,加工成本高,密封可靠性也低。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现有电储能装置存在的缺点,提供一种结构合理的电储能装置,防止正、负极连接片与壳体之间出现脱层或泄露等问题,节省加工环节,节约成本,提高密封可靠性。

2、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3、一种电储能装置,壳体内设置模组,模组顶部设有盖板、电路板,模组连接电路板,壳体上嵌设有负极连接片与正极连接片,负极连接片与正极连接片连接电路板;负极连接片上开设有至少一个负极定位孔,正极连接片上开设有至少一个正极定位孔和/或至少一个正极定位槽;壳体在负极连接片及正极连接片上注塑成型,在负极连接片的负极定位孔、正极连接片的正极定位孔、正极定位槽对应的部位形成嵌入孔内的负极定位柱、正极定位柱,负极定位柱、正极定位柱连接负极连接片、正极连接片两侧的塑胶层。

4、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5、负极连接片上开设有至少一个长方形的第一负极定位孔及至少一个正方形的第二负极定位孔,壳体在第一负极定位孔、第二负极定位孔对应的部位分别形成负极定位柱。

6、第一负极定位孔与第二负极定位孔交错布置,第一负极定位孔开孔面积大于第二负极定位孔。

7、负极连接片一端连接有负极端子,负极连接片上连接负极端子的部位设置有负极凹槽;壳体在与负极凹槽对应的部位形成嵌入槽内的负极密封层。

8、正极连接片一端连接有正极端子,正极连接片上连接正极端子的部位设置有正极凹槽;壳体在与正极凹槽对应的部位形成嵌入槽内的正极密封层。

9、壳体底部设置有透气阀。

10、壳体上插装有通讯端子,通讯端子与电路板连接。

11、壳体顶部通过顶盖将模组、盖板、电路板封装在壳体内。

12、模组包括若干串联或者并联的单体,各单体通过单体连接片连接,连接组合的首个单体的负极连接负极插脚,连接组合的最后一个单体的正极连接正极插脚,负极插脚、正极插脚连接到电路板上。

13、单体的外壳上或单体连接片设置有插接片,插接片连接电路板。

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15、本技术的壳体在负极连接片及正极连接片上注塑成型,壳体与负极连接片、正极连接片之间形成有负极定位柱、正极定位柱,负极定位柱、正极定位柱穿设在连接片的定位孔或定位槽内,负极定位柱、正极定位柱连接负极连接片、正极连接片两侧的塑胶层,将负极连接片、正极连接片限定在指定位置,对负极连接片及正极连接片进行精确定位,防止连接片发生移位,使壳体与负极连接片及正极连接片紧密嵌合,防止负极连接片、正极连接片与壳体之间出现脱层的情况,避免负极连接片及正极连接片与壳体之间出现配合间隙,防止气体或电解液从配合部位出现泄露;而且,交错的负极定位柱、正极定位柱还可以起到封堵泄露通道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了密封的可靠性。

16、壳体与负极连接片、正极连接片之间形成有负极密封层、正极密封层,负极密封层、正极密封层封堵在负极端子、正极端子的连接部位,对连接部位提供了可靠的密封,防止气体或电解液从端子侧发生泄露,提高了密封的可靠性,节省了后续涂胶的加工环节,节约了成本,也减少了因多出的工序所带来的不良品。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储能装置,壳体(1)内设置模组(2),模组(2)顶部设有盖板(3)、电路板(4),模组(2)连接电路板(4),壳体(1)上嵌设有负极连接片(6)与正极连接片(7),负极连接片(6)与正极连接片(7)连接电路板(4);其特征在于:负极连接片(6)上开设有至少一个负极定位孔,正极连接片(7)上开设有至少一个正极定位孔(72)和/或至少一个正极定位槽(73);壳体(1)在负极连接片(6)及正极连接片(7)上注塑成型,在负极连接片(6)的负极定位孔、正极连接片(7)的正极定位孔(72)、正极定位槽(73)对应的部位形成嵌入孔内的负极定位柱(12)、正极定位柱(13),负极定位柱(12)、正极定位柱(13)连接负极连接片(6)、正极连接片(7)两侧的塑胶层。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负极连接片(6)上开设有至少一个长方形的第一负极定位孔(62)及至少一个正方形的第二负极定位孔(63),壳体(1)在第一负极定位孔(62)、第二负极定位孔(63)对应的部位分别形成负极定位柱(12)。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负极定位孔(62)与第二负极定位孔(63)交错布置,第一负极定位孔(62)开孔面积大于第二负极定位孔(63)。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负极连接片(6)一端连接有负极端子(61),负极连接片(6)上连接负极端子(61)的部位设置有负极凹槽(64);壳体(1)在与负极凹槽(64)对应的部位形成嵌入槽内的负极密封层(14)。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正极连接片(7)一端连接有正极端子(71),正极连接片(7)上连接正极端子(71)的部位设置有正极凹槽(74);壳体(1)在与正极凹槽(74)对应的部位形成嵌入槽内的正极密封层(15)。

6.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壳体(1)底部设置有透气阀(10)。

7.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壳体(1)上插装有通讯端子(11),通讯端子(11)与电路板(4)连接。

8.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壳体(1)顶部通过顶盖(5)将模组(2)、盖板(3)、电路板(4)封装在壳体(1)内。

9.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模组(2)包括若干串联或者并联的单体(21),各单体(21)通过单体连接片(22)连接,连接组合的首个单体(21)的负极连接负极插脚(23),连接组合的最后一个单体(21)的正极连接正极插脚(24),负极插脚(23)、正极插脚(24)连接到电路板(4)上。

10.按照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单体(21)的外壳上或单体连接片(22)设置有插接片(25),插接片(25)连接电路板(4)。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储能装置,壳体(1)内设置模组(2),模组(2)顶部设有盖板(3)、电路板(4),模组(2)连接电路板(4),壳体(1)上嵌设有负极连接片(6)与正极连接片(7),负极连接片(6)与正极连接片(7)连接电路板(4);其特征在于:负极连接片(6)上开设有至少一个负极定位孔,正极连接片(7)上开设有至少一个正极定位孔(72)和/或至少一个正极定位槽(73);壳体(1)在负极连接片(6)及正极连接片(7)上注塑成型,在负极连接片(6)的负极定位孔、正极连接片(7)的正极定位孔(72)、正极定位槽(73)对应的部位形成嵌入孔内的负极定位柱(12)、正极定位柱(13),负极定位柱(12)、正极定位柱(13)连接负极连接片(6)、正极连接片(7)两侧的塑胶层。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负极连接片(6)上开设有至少一个长方形的第一负极定位孔(62)及至少一个正方形的第二负极定位孔(63),壳体(1)在第一负极定位孔(62)、第二负极定位孔(63)对应的部位分别形成负极定位柱(12)。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负极定位孔(62)与第二负极定位孔(63)交错布置,第一负极定位孔(62)开孔面积大于第二负极定位孔(63)。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负极连接片(6)一端连接有负极端子(61),负极连接片(6)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玉平车玲娟闫坤朱夏纯卢建岐孙伟
申请(专利权)人:烯晶碳能电子科技无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