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双叉臂悬架及车辆制造技术_技高网

双叉臂悬架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243394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09 23:5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双叉臂悬架及车辆,双叉臂悬架包括下摆臂、上摆臂和转向节,上摆臂用于与车架连接,下摆臂位于上摆臂的下方且用于与车架连接,减振器组件的底端与下摆臂连接,转向节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连接的上连接部、过渡段、轮毂连接部和下连接部,上连接部与上摆臂远离车架的一端连接,下连接部与下摆臂远离车架的一端连接,轮毂连接部用于安装轮毂,过渡段的表面设有用于降低转向节的强度的凹入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双叉臂悬架有利于实现丢胎保命策略,并且双叉臂悬架具有较好的耐久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尤其涉及一种双叉臂悬架及车辆


技术介绍

1、汽车的“丢胎保命”策略(或“丟轮保命”)是指:在车辆遭遇小偏置碰撞(例如25%偏置碰撞)时,车辆发生碰撞的一侧的前轮脱落至车身之外,车轮侵入驾驶舱的风险较低,事故对驾驶员或乘客的危害程度亦较低。

2、实现上述策略的其中一个难点为,车轮容易卡到汽车的翼子板上,导致车轮脱落不完全。为解决该难点,各汽车厂家用于实现丢胎保命策略的手段各有不同,但现有技术都通过较为复杂的系统或机构在汽车发生碰撞的时候自动将车轮弹出。目前用于实现丢胎保命的方案的结构复杂度和成本均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双叉臂悬架,该悬架有利于实现丢胎保命策略,且其结构复杂度和成本较低。

2、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包括上述双叉臂悬架的车辆。

3、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双叉臂悬架,包括:上摆臂,所述上摆臂用于与车架连接;下摆臂,所述下摆臂位于所述上摆臂的下方,所述下摆臂用于与车架连接;转向节,所述转向节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连接的上连接部、过渡段、轮毂连接部和下连接部,所述上连接部与所述上摆臂远离所述车架的一端连接,所述下连接部与所述下摆臂远离所述车架的一端连接,所述轮毂连接部用于安装轮毂,所述过渡段的表面设有用于降低所述转向节的强度的凹入部。

4、上述实施例的双叉臂悬架,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由于过渡段设有凹入部,在小偏置碰撞工况(或者其他类似的碰撞工况)下,过渡段受到碰撞和冲击后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应力集中,凹入部附近的强度较低,应力主要集中在凹入部附近。由于应力集中,转向节在小偏置碰撞工况下容易断裂(断裂处位于凹入部附近)。假设轮毂仍连接在转向节上,那么在转向节断裂后,车轮的横向移动基本不受转向节的约束,车轮容易脱落至翼子板之外,从而有利于实现“丢胎保命”策略。上述实施例通过在转向节的过渡段设置凹入部来适当地诱导应力集中,从而实现“丢胎保命”策略。上述实施例不需要设置复杂的用于自动弹出车轮的结构或系统,因此,上述实施例通过较为简单的结构以及较低的成本实现“丢胎保命”策略。此外,由于转向节开设有凹入部,在双叉臂悬架进行装配的过程中,装配所需要使用的工具(例如插销或其他杆状部件)可以插入凹入部中,以便实现转向节的定位。

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双叉臂悬架还包括减振器组件,所述减振器组件的底端与所述下摆臂连接,所述过渡段沿靠近所述减振器组件的方向弯曲。

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两个所述侧面之间的最小距离为wmin,50mm≤wmin≤55mm。

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在第一水平面,所述过渡段相对于所述转向节的顶端向所述减振器组件凸出的距离最大,所述第一水平面经过所述凹入部。

8、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双叉臂悬架还包括减振器组件,所述减振器组件的底端与所述下摆臂连接,所述过渡段的外表面包括第一面、第二面和两个相互背对的侧面,所述第一面朝向所述减振器组件,所述第二面背对所述减振器组件,所述凹入部设置在所述第一面或所述第二面,所述侧面位于第一面和第二面之间,在自下而上的方向上,两个所述侧面之间的距离先减小后增大;在第二水平面,两个所述侧面的距离最小;所述第二水平面经过所述凹入部。

9、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凹入部设置为盲孔。

1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凹入部设置为腰型孔。

1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盲孔的深度为p,5mm≤p≤10mm。

1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腰型孔包括矩形段和两个半圆段,两个所述半圆段分别设置在所述矩形段的两端,所述半圆段的半径为r,所述矩形段在两个所述半圆段的排列方向上的长度为l,3mm≤r≤10mm,和/或,3mm≤l≤10mm。

13、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双叉臂悬架还包括减振器组件和连接轴,所述连接轴穿设所述减振器组件的底端和所述下摆臂,所述连接轴的中轴线所在的竖直平面为竖直基准面,对于沿所述竖直基准面截取所述下摆臂所获得的截面,所述截面包括相互分隔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分别位于所述连接轴的上下两侧;其中,所述第一区域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为h1,10mm≤h1≤15mm;和/或,所述第二区域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为h2,10mm≤h2≤15mm。

1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上摆臂的上侧表面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最大深度为m1,3mm≤m1≤4mm;和/或,所述上摆臂的下侧表面开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的最大深度为m2,3mm≤m2≤4mm。

1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双叉臂悬架还包括减振器组件,所述减振器组件的底端与所述下摆臂连接,所述过渡段的外表面包括第一面、第二面和两个相互背对的侧面,所述第一面朝向所述减振器组件,所述第二面背对所述减振器组件;一个经过所述凹入部的水平面为水平基准面,对于所述水平基准面截取所述转向节所获得的截面,所述截面在所述凹入部处的厚度小于所述截面在其他部位处的厚度,所述截面的厚度方向为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的排列方向。

1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双叉臂悬架包括:减振器组件;上摆臂,所述上摆臂用于与车架连接;下摆臂,所述下摆臂位于所述上摆臂的下方,所述下摆臂用于与车架连接,所述减振器组件的底端与所述下摆臂连接;转向节,所述转向节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连接的上连接部、过渡段、轮毂连接部和下连接部,所述上连接部与所述上摆臂远离所述车架的一端连接,所述下连接部与所述下摆臂远离所述车架的一端连接,所述轮毂连接部用于安装轮毂,所述过渡段的外表面包括第一面、第二面和两个相互背对的侧面,所述第一面朝向所述减振器组件,所述第二面背对所述减振器组件,所述侧面位于第一面和第二面之间,在自下而上的方向上,两个所述侧面之间的距离先减小后增大。

17、上述实施例的双叉臂悬架,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由于过渡段的两个侧面之间的距离自下而上先减小后增大,过渡段形成有一个收窄的区域。在小偏置碰撞工况(或者其他类似的碰撞工况)下,过渡段受到碰撞和冲击后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应力集中,应力主要集中在上述收窄区域附近。由于应力集中,转向节在小偏置碰撞工况下容易断裂(断裂处位于凹入部附近)。假设轮毂仍连接在转向节上,那么在转向节断裂后,车轮的横向移动基本不受转向节的约束,车轮容易脱落至翼子板之外,从而有利于实现“丢胎保命”策略。上述实施例通过在转向节的过渡段构造出一个收窄的区域来适当地诱导应力集中,从而实现“丢胎保命”策略。上述实施例不需要设置复杂的用于自动弹出车轮的结构或系统,因此,上述实施例通过较为简单的结构以及较低的成本实现“丢胎保命”策略。

18、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如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双叉臂悬架。

19、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其有益效果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双叉臂悬架的有益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双叉臂悬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叉臂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叉臂悬架还包括减振器组件,所述减振器组件的底端与所述下摆臂连接,所述过渡段沿靠近所述减振器组件的方向弯曲。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叉臂悬架,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侧面之间的最小距离为Wmin,50mm≤Wmin≤55mm。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叉臂悬架,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水平面,所述过渡段相对于所述转向节的顶端向所述减振器组件凸出的距离最大,所述第一水平面经过所述凹入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叉臂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叉臂悬架还包括减振器组件,所述减振器组件的底端与所述下摆臂连接,所述过渡段的外表面包括第一面、第二面和两个相互背对的侧面,所述第一面朝向所述减振器组件,所述第二面背对所述减振器组件,所述凹入部设置在所述第一面或所述第二面,所述侧面位于第一面和第二面之间,在自下而上的方向上,两个所述侧面之间的距离先减小后增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叉臂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入部设置为盲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叉臂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入部设置为腰型孔。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叉臂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盲孔的深度为P,5mm≤P≤10mm。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叉臂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腰型孔包括矩形段和两个半圆段,两个所述半圆段分别设置在所述矩形段的两端,所述半圆段的半径为R,所述矩形段在两个所述半圆段的排列方向上的长度为L,3mm≤R≤10mm,和/或,3mm≤L≤10m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叉臂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叉臂悬架还包括减振器组件和连接轴,所述连接轴穿设所述减振器组件的底端和所述下摆臂,所述连接轴的中轴线所在的竖直平面为竖直基准面,对于沿所述竖直基准面截取所述下摆臂所获得的截面,所述截面包括相互分隔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分别位于所述连接轴的上下两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叉臂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摆臂的上侧表面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最大深度为M1,3mm≤M1≤4mm;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叉臂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叉臂悬架还包括减振器组件,所述减振器组件的底端与所述下摆臂连接,所述过渡段的外表面包括第一面、第二面和两个相互背对的侧面,所述第一面朝向所述减振器组件,所述第二面背对所述减振器组件;

13.双叉臂悬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14.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双叉臂悬架。

...

【技术特征摘要】

1.双叉臂悬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叉臂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叉臂悬架还包括减振器组件,所述减振器组件的底端与所述下摆臂连接,所述过渡段沿靠近所述减振器组件的方向弯曲。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叉臂悬架,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侧面之间的最小距离为wmin,50mm≤wmin≤55mm。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叉臂悬架,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水平面,所述过渡段相对于所述转向节的顶端向所述减振器组件凸出的距离最大,所述第一水平面经过所述凹入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叉臂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叉臂悬架还包括减振器组件,所述减振器组件的底端与所述下摆臂连接,所述过渡段的外表面包括第一面、第二面和两个相互背对的侧面,所述第一面朝向所述减振器组件,所述第二面背对所述减振器组件,所述凹入部设置在所述第一面或所述第二面,所述侧面位于第一面和第二面之间,在自下而上的方向上,两个所述侧面之间的距离先减小后增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叉臂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入部设置为盲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叉臂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入部设置为腰型孔。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叉臂悬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盲孔的深度为p,5mm≤p≤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忠孝胡英浩孔雪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