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BDU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243393 阅读: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09 23:54
本技术属于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BDU。一种BDU包括壳体、主正接触器结构、主负接触器结构和PCB板,主正接触器结构、主负接触器结构和PCB板设置在壳体内,主正接触器结构包括第一驱动组件、第一静触头组件和第一动触头组件,第一静触头组件固定在壳体上,第一动触头组件能够在第一驱动组件的驱动下往复运动;主负接触器结构包括第二驱动组件、第二静触头组件和第二动触头组件,第二静触头组件固定在壳体上,第二动触头组件能够在第二驱动组件的驱动下往复运动。主正接触器结构和主负接触器结构设置在同一壳体内,且主正接触器结构和主负接触器结构独立控制,能够分别进行通断,形成双刀接触器,以减小其占用的空间,从而减小BDU的体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电池,特别是涉及一种bdu。


技术介绍

1、在新能源汽车上,bdu(battery disconnect unit)为电池系统的高压大电流分配单元,bdu连接在电池与负载之间。其中,主正继电器和主负继电器是bdu中与动力电源相连的必不可少的电器开关元器件,主正继电器连接在电池与负载之间的正极电路上,主负继电器连接在电池与负载之间的负极电路上,主正继电器和主负继电器均闭合时,bdu接通,电池与负载之间形成一个导电回路,使得动力电源为负载供电。

2、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包属于高电压,主正继电器、主负继电器直接闭合时会有高压大电流流经,触点处会产生电弧,损伤器件,因此,bdu中加入了预充接触器,预充继电器与主正继电器并联,用于在主正继电器通断前预充负载端的电压,以减小主正继电器通断时两端的电压,避免主正继电器和主负继电器通断时产生电弧。

3、现有技术中的bdu一般包括底座、上壳及安装在所述底座和上壳形成的空腔内的主正继电器、主负继电器、预充继电器、母排、保险丝等,主正继电器和主负继电器基本为单刀继电器,导致其占用的空间较大,bdu的体积较大、集成度低、不够紧凑、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bdu的主正继电器和主负继电器为单刀继电器,导致bdu体积较大、不够紧凑、成本较高的问题,提供一种bdu。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bdu,用于连接在电池与负载之间,包括壳体、主正接触器结构、主负接触器结构和pcb板,所述主正接触器结构、主负接触器结构和pcb板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pcb板上包括控制模块,所述主正接触器结构包括第一驱动组件、第一静触头组件和第一动触头组件,所述第一静触头组件固定在所述壳体上,所述第一动触头组件能够在所述第一驱动组件的驱动下往复运动,以与所述第一静触头组件接触或分离,以使得所述主正接触器结构接通或断开;

3、所述主负接触器结构包括第二驱动组件、第二静触头组件和第二动触头组件,所述第二静触头组件固定在所述壳体上,所述第二动触头组件能够在所述第二驱动组件的驱动下往复运动,以与所述第二静触头组件接触或分离,以使得所述主负接触器结构接通或断开;

4、所述第一静触头组件和第二静触头组件用于连接电池和负载。

5、可选地,电池和负载之间设有正极电路和负极电路;所述正极电路连接电池正端和负载正端,所述负极电路连接电池负端和负载负端;所述主正接触器结构用于连接在正极电路上,所述主负接触器结构用于连接在负极电路上。

6、可选地,控制模块与所述主正接触器结构并联,在所述主负接触器结构接通后且所述主正接触器结构接通前,所述控制模块能够预充电压以限制所述主正接触器结构接通时的电流;在所述主正接触器结构断开前,所述控制模块能够预充电压以限制所述主正接触器结构断开时的电流。

7、可选地,控制模块包括限流电阻、第一控制模块、第二控制模块以及连接在所述限流电阻两端的第一半导体开关和第二半导体开关,所述第一控制模块用于输出第一控制信号以控制所述第一半导体开关开合,所述第二控制模块用于输出第二控制信号以控制所述第二半导体开关开合。

8、可选地,所述主正接触器结构和主负接触器结构并列布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pcb板固定在所述主正接触器结构背向所述主负接触器结构的一侧。

9、可选地,第一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动触头组件直线运动;

10、所述第二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动触头组件直线运动。

11、可选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第一复位组件、第一静铁芯、第一线圈、第一动铁芯和第一推杆,所述第一线圈绕设于所述第一静铁芯,所述第一动铁芯相对于所述第一静铁芯活动设置,所述第一推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动铁芯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动触头组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复位组件能够在所述第一线圈断电时驱动所述第一动铁芯向远离所述第一静铁芯的方向运动;

12、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包括第二复位组件、第二静铁芯、第二线圈、第二动铁芯和第二推杆,所述第二线圈绕设于所述第二静铁芯,所述第二动铁芯相对于所述第二静铁芯活动设置,所述第二推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动铁芯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动触头组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复位组件能够在所述第二线圈断电时驱动所述第二动铁芯向远离所述第二静铁芯的方向运动。

13、可选地,第一静铁芯为环状结构,所述第一静铁芯内固定有所述第一线圈支架,所述第一线圈绕设在所述第一线圈支架上,所述第一动铁芯包括第一杆部和第一板部,所述第一杆部穿设于所述第一线圈支架的中心孔,所述第一杆部的向背离所述第一动触头组件的方向穿出所述第一线圈支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板部相连,所述第一杆部与所述第一推杆固定连接;

14、所述第二静铁芯为环状结构,所述第二静铁芯内固定有所述第二线圈支架,所述第二线圈绕设在所述第二线圈支架上,所述第二动铁芯包括第二杆部和第二板部,所述第二杆部穿设于所述第二线圈支架的中心孔,所述第二杆部的向背离所述第二动触头组件的方向穿出所述第二线圈支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板部相连,所述第二杆部与所述第二推杆固定连接。

15、可选地,第一推杆包括第一推块和两个第一连接板,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板平行间隔设置,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板靠近所述第一动触头组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推块相连,所述第一动铁芯的第一杆部位于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板之间并与所述第一连接板固定连接;

16、所述第二推杆包括第二推块和两个第二连接板,两个所述第二连接板平行间隔设置,两个所述第二连接板靠近所述第二动触头组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推块相连,所述第二动铁芯的第二杆部位于两个所述第二连接板之间并与所述第二连接板固定连接。

17、可选地,第一推块的朝向所述第一动触头组件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容纳槽,所述第一动触头组件收容于所述第一容纳槽内,所述第一容纳槽的底壁上设置有第一复位槽,所述第一复位组件安装在所述第一复位槽内,所述第一推块上于所述第一容纳槽的顶部设置有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用于限制所述第一动触头组件从所述第一容纳槽内脱出;

18、所述第二推块的朝向所述第二动触头组件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容纳槽,所述第二动触头组件收容于所述第二容纳槽内,所述第二容纳槽的底壁上设置有第二复位槽,所述第二复位组件安装在所述第二复位槽内,所述第二推块上于所述第二容纳槽的顶部设置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用于限制所述第二动触头组件从所述第二容纳槽内脱出。

19、本技术的bdu中,主正接触器结构的第一驱动组件驱动第一动触头组件靠近或远离第一静触头组件,主负接触器结构的第二驱动组件驱动第二动触头组件靠近或远离第二静触头组件,使得主正接触器结构和主负接触器结构独立控制,能够分别进行通断,且主正接触器结构和主负接触器结构设置在同一壳体内,形成双刀接触器,以减小其占用的空间,从而减小bdu的体积,提高bdu的集成度,降低成本。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BDU,其特征在于,用于连接在电池与负载之间,包括壳体(1)、主正接触器结构(2)、主负接触器结构(3)和PCB板(4),所述主正接触器结构(2)、主负接触器结构(3)和PCB板(4)设置在所述壳体(1)内,所述PCB板(4)上包括控制模块,所述主正接触器结构(2)包括第一驱动组件(23)、第一静触头组件(21)和第一动触头组件(22),所述第一静触头组件(21)固定在所述壳体(1)上,所述第一动触头组件(22)能够在所述第一驱动组件(23)的驱动下往复运动,以与所述第一静触头组件(21)接触或分离,以使得所述主正接触器结构(2)接通或断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BDU,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和负载之间设有正极电路和负极电路;所述正极电路连接电池正端和负载正端,所述负极电路连接电池负端和负载负端;所述主正接触器结构(2)用于连接在正极电路上,所述主负接触器结构(3)用于连接在负极电路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BDU,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主正接触器结构(2)并联,在所述主负接触器结构(3)接通后且所述主正接触器结构(2)接通前,所述控制模块能够预充电压以限制所述主正接触器结构(2)接通时的电流;在所述主正接触器结构(2)断开前,所述控制模块能够预充电压以限制所述主正接触器结构(2)断开时的电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BDU,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包括限流电阻、第一控制模块、第二控制模块以及连接在所述限流电阻两端的第一半导体开关和第二半导体开关,所述第一控制模块用于输出第一控制信号以控制所述第一半导体开关开合,所述第二控制模块用于输出第二控制信号以控制所述第二半导体开关开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BDU,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正接触器结构(2)和主负接触器结构(3)并列布置在所述壳体(1)内,所述PCB板(4)固定在所述主正接触器结构(2)背向所述主负接触器结构(3)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BDU,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组件(23)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动触头组件(22)直线运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BDU,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组件(23)包括第一复位组件、第一静铁芯(231)、第一线圈、第一动铁芯(232)和第一推杆(233),所述第一线圈绕设于所述第一静铁芯(231),所述第一动铁芯(232)相对于所述第一静铁芯(231)活动设置,所述第一推杆(233)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动铁芯(232)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动触头组件(2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复位组件能够在所述第一线圈断电时驱动所述第一动铁芯(232)向远离所述第一静铁芯(231)的方向运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BDU,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静铁芯(231)为环状结构,所述第一静铁芯(231)内固定有所述第一线圈支架(234),所述第一线圈绕设在所述第一线圈支架(234)上,所述第一动铁芯(232)包括第一杆部和第一板部,所述第一杆部穿设于所述第一线圈支架(234)的中心孔,所述第一杆部的向背离所述第一动触头组件(22)的方向穿出所述第一线圈支架(234)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板部相连,所述第一杆部与所述第一推杆(233)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BDU,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推杆(233)包括第一推块(2331)和两个第一连接板(2332),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板(2332)平行间隔设置,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板(2332)靠近所述第一动触头组件(2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推块(2331)相连,所述第一动铁芯(232)的第一杆部位于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板(2332)之间并与所述第一连接板(2332)固定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BDU,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推块(2331)的朝向所述第一动触头组件(22)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容纳槽(2333),所述第一动触头组件(22)收容于所述第一容纳槽(2333)内,所述第一容纳槽(2333)的底壁上设置有第一复位槽(2334),所述第一复位组件安装在所述第一复位槽(2334)内,所述第一推块(2331)上于所述第一容纳槽(2333)的顶部设置有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用于限制所述第一动触头组件(22)从所述第一容纳槽(2333)内脱出;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bdu,其特征在于,用于连接在电池与负载之间,包括壳体(1)、主正接触器结构(2)、主负接触器结构(3)和pcb板(4),所述主正接触器结构(2)、主负接触器结构(3)和pcb板(4)设置在所述壳体(1)内,所述pcb板(4)上包括控制模块,所述主正接触器结构(2)包括第一驱动组件(23)、第一静触头组件(21)和第一动触头组件(22),所述第一静触头组件(21)固定在所述壳体(1)上,所述第一动触头组件(22)能够在所述第一驱动组件(23)的驱动下往复运动,以与所述第一静触头组件(21)接触或分离,以使得所述主正接触器结构(2)接通或断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bdu,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和负载之间设有正极电路和负极电路;所述正极电路连接电池正端和负载正端,所述负极电路连接电池负端和负载负端;所述主正接触器结构(2)用于连接在正极电路上,所述主负接触器结构(3)用于连接在负极电路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bdu,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主正接触器结构(2)并联,在所述主负接触器结构(3)接通后且所述主正接触器结构(2)接通前,所述控制模块能够预充电压以限制所述主正接触器结构(2)接通时的电流;在所述主正接触器结构(2)断开前,所述控制模块能够预充电压以限制所述主正接触器结构(2)断开时的电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bdu,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包括限流电阻、第一控制模块、第二控制模块以及连接在所述限流电阻两端的第一半导体开关和第二半导体开关,所述第一控制模块用于输出第一控制信号以控制所述第一半导体开关开合,所述第二控制模块用于输出第二控制信号以控制所述第二半导体开关开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bdu,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正接触器结构(2)和主负接触器结构(3)并列布置在所述壳体(1)内,所述pcb板(4)固定在所述主正接触器结构(2)背向所述主负接触器结构(3)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bdu,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组件(23)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动触头组件(22)直线运动;

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严友林唐新颖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长天智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