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端冷却模块和冷却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1233359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09 23:48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的前端冷却模块和冷却系统,包括第一壳体、热交换单元和第二壳体,第一壳体围成进风通道,第二壳体围成出风通道,进风通道从入口到出口的横截面逐渐增大,出风通道从入口到出口的横截面逐渐减小,在进风通道出口处设置有凹凸结构,在出风通道入口处设置有配对凹凸结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通过凹凸结构和配对凹凸结构彼此连接,使得进风通道与出风通道连通,热交换单元布置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围成的空间中,其中,在凹凸结构上设置有密封结构,在配对凹凸结构上设置有匹配于密封结构的配对密封结构,密封结构和配对密封结构形状配合地贴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车辆的前端冷却,具体地,涉及一种车辆前端冷却模块和包括所述前端冷却模块的冷却系统。


技术介绍

1、车辆前端冷却模块是车辆前端的热交换部件组成的模块,用于通过气体的热交换制冷或制热,包括壳体、散热器、冷凝器和风扇等部件。车辆前端冷却模块通常布置在车辆驱动系统处,其能够冷却输入的空气,以提供冷风用于车辆驱动系统的冷却,同时还能够通过冷凝器进行放热,以提供车辆的供暖。

2、已知的车辆前端冷却模块通常紧邻车辆驱动系统竖直地布置在车辆前端,其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一壳体围成进风通道,第二壳体围成出风通道,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都设计成类似漏斗形的结构,并在其横截面较大的通道口处连接。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在通道口出通常以简单的凹凸结构进行插接,这种连接方式可能难以实现对气体或气体冷却时产生的液体的较好密封。

3、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
技术介绍
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技术实现思路

1、根据不同的方面,本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如何提高前端冷却模块两个壳体之间的密封效果。

2、此外,本技术还旨在解决或者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其它技术问题。

3、根据本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了:

4、一种用于车辆的前端冷却模块,包括第一壳体、热交换单元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围成进风通道,所述第二壳体围成出风通道,所述进风通道从入口到出口的横截面逐渐增大,所述出风通道从入口到出口的横截面逐渐减小,在进风通道出口处设置有凹凸结构,在出风通道入口处设置有配对凹凸结构,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通过所述凹凸结构和所述配对凹凸结构彼此连接,使得所述进风通道与所述出风通道连通,所述热交换单元布置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围成的空间中,其中,在所述凹凸结构上设置有密封结构,在所述配对凹凸结构上设置有匹配于所述密封结构的配对密封结构,所述密封结构和所述配对密封结构形状配合地贴合。

5、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冷却系统,其中,所述冷却系统包括以上所述的前端冷却模块和电驱动系统,所述前端冷却模块布置在车辆的前车厢与电驱动系统之间,所述前端冷却模块的进风通道的入口连接到车辆的进气格栅上,所述出风通道的出口通出到所述电驱动系统的电池处。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前端冷却模块(100),包括第一壳体(1)、热交换单元(3)和第二壳体(2),所述第一壳体(1)围成进风通道(10),所述第二壳体(2)围成出风通道(20),所述进风通道(10)从进风通道的入口到进风通道的出口的横截面逐渐增大,所述出风通道(20)从出风通道的入口到出风通道的出口的横截面逐渐减小,在进风通道(10)的出口处设置有凹凸结构,在出风通道(20)的入口处设置有配对凹凸结构,所述第一壳体(1)和所述第二壳体(2)通过所述凹凸结构和所述配对凹凸结构彼此连接,使得所述进风通道(10)与所述出风通道(20)连通,所述热交换单元(3)布置在所述第一壳体(1)和所述第二壳体(2)围成的空间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凹凸结构上设置有密封结构,在所述配对凹凸结构上设置有匹配于所述密封结构的配对密封结构,所述密封结构和所述配对密封结构形状配合地贴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端冷却模块(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凸结构为朝向第二壳体(2)凸出的凸出部(11),所述配对凹凸结构为匹配于所述凸出部(11)的凹入部(21),所述凸出部(11)与所述凹入部(21)的配合面设置成朝向所述第二壳体(2)弯曲的弧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端冷却模块(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出部(11)和所述密封结构延伸经过所述进风通道(10)的出口的整个周缘,所述凹入部(21)和所述配对密封结构延伸经过所述出风通道(20)的入口的整个周缘。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端冷却模块(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结构包括从所述凸出部(11)朝向第二壳体(2)突起的突起部(111),所述配对密封结构包括匹配于所述突起部(111)的凹处(211),或所述配对密封结构包括朝向第一壳体突起的突起部,所述密封结构包括匹配于所述突起部的凹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前端冷却模块(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结构还包括从所述凸出部(11)突起的肋(112),所述配对密封结构还包括匹配于所述肋(112)的凹槽(212),所述肋(112)的突起方向与所述突起部(111)的突起方向不同,或所述密封结构还包括从所述凸出部凹入的凹槽,所述配对密封结构还包括匹配于所述凹槽的肋,所述肋的突起方向与所述突起部的突起方向成角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前端冷却模块(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肋(112)的突起方向与所述突起部(111)的突起方向成直角。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前端冷却模块(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肋(112)由橡胶制成。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前端冷却模块(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部(111)设置成长方体形,当所述突起部(111)设置在所述凸出部(11)上时,其沿突起方向的顶面构造成朝向所述第一壳体(1)弯曲的弧面,当所述突起部设置在所述凹入部上时,其沿突起方向的顶面构造成朝向所述第二壳体弯曲的弧面。

9.一种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前端冷却模块(100)和电驱动系统,所述前端冷却模块(100)布置在车辆的前车厢与所述电驱动系统之间,所述前端冷却模块(100)的进风通道(10)的入口连接到车辆的进气格栅上,所述出风通道(20)的出口通出到所述电驱动系统的电池处。

...

【技术特征摘要】

1.前端冷却模块(100),包括第一壳体(1)、热交换单元(3)和第二壳体(2),所述第一壳体(1)围成进风通道(10),所述第二壳体(2)围成出风通道(20),所述进风通道(10)从进风通道的入口到进风通道的出口的横截面逐渐增大,所述出风通道(20)从出风通道的入口到出风通道的出口的横截面逐渐减小,在进风通道(10)的出口处设置有凹凸结构,在出风通道(20)的入口处设置有配对凹凸结构,所述第一壳体(1)和所述第二壳体(2)通过所述凹凸结构和所述配对凹凸结构彼此连接,使得所述进风通道(10)与所述出风通道(20)连通,所述热交换单元(3)布置在所述第一壳体(1)和所述第二壳体(2)围成的空间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凹凸结构上设置有密封结构,在所述配对凹凸结构上设置有匹配于所述密封结构的配对密封结构,所述密封结构和所述配对密封结构形状配合地贴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端冷却模块(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凸结构为朝向第二壳体(2)凸出的凸出部(11),所述配对凹凸结构为匹配于所述凸出部(11)的凹入部(21),所述凸出部(11)与所述凹入部(21)的配合面设置成朝向所述第二壳体(2)弯曲的弧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端冷却模块(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出部(11)和所述密封结构延伸经过所述进风通道(10)的出口的整个周缘,所述凹入部(21)和所述配对密封结构延伸经过所述出风通道(20)的入口的整个周缘。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端冷却模块(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结构包括从所述凸出部(11)朝向第二壳体(2)突起的突起部(1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业鑫武帅
申请(专利权)人:博世汽车部件长春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