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电平台补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1233126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09 23:48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换电平台补位装置,包括底座、支撑板、升降补位模块、驱动模块;所述驱动模块设于底座上,所述驱动模块用于驱动升降补位模块工作;所述升降补位模块设于底座与支撑板之间,所述支撑板通过升降补位模块完成升降动作;并且支撑板用于对换电平台上的车辆起到支撑作用。当换电平台上轴距调节装置因调节轴距而移位时,本申请的升降补位模块在驱动模的块辅助下能够自动升起补位,补齐轴距调节装置原本所在位置的空缺,保证换电平台对承载式车身车型始终起到良好的支撑效果;并且当轴距调节装置复位时,本申请的升降补位模块在驱动模的块辅助下也能够自动下降复位至轴距调节装置下方,更好地节省空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动汽车换电平台,具体是一种换电平台补位装置


技术介绍

1、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逐渐扩大,新能源汽车代替燃油汽车成为人们不断关注的趋势和方向。目前,为了方便新能源汽车的使用,人们开始推广应用换电模式,即:用户通过到指定的换电站去更换已经提前充满电的电池包,从而延长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这样能够极大地减少用户为电池包充电的等待时间,缓解用户对新能源汽车充电及里程的焦虑,进而提高用户的体验感。

2、但是,现有的部分换电平台由于只能适用于特定车型的换电,而无法做到多轴距的承载式车身车型的通用换电,该部分换电平台必须依赖轴距调节装置的辅助才可实现多车型通用换电工作;但是,仅仅依赖轴距调节装置调节换电平台的实际轴距也是不够的,因为换电平台通过轴距调节装置调节换电平台的实际轴距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换电平台上轴距调节装置原本所在的位置空置的问题,导致换电平台不能很好的对车辆进行支撑,甚至有可能造成换电平台的损伤的情况。

3、因此,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急需一种换电平台补位装置,能够在轴距调节装置调节换电平台的实际轴距时,自动对换电平台上轴距调节装置原本所在的位置进行补位,以保证换电平台良好的支撑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和缺点,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换电平台补位装置,包括补位升降模块,能够在轴距调节装置完成轴距调节工作后自动上升补位,保证换电平台对承载式车身车型起到良好的支撑效果。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了一种换电平台补位装置,包括底座、支撑板、升降补位模块、驱动模块;

3、所述驱动模块设于底座上,所述驱动模块用于驱动升降补位模块工作;

4、所述升降补位模块设于底座与支撑板之间,所述支撑板通过升降补位模块完成升降动作;并且支撑板用于对换电平台上的车辆起到支撑作用。

5、当换电平台上轴距调节装置因调节轴距而移位时,本申请的升降补位模块在驱动模块辅助下能够自动升起补位,补齐轴距调节装置原本所在位置的空缺,并通过支撑板对车辆进行支撑,保证换电平台对承载式车身车型始终起到良好的支撑效果;并且当轴距调节装置复位时,本申请的升降补位模块在驱动模块辅助下也能够自动下降复位至轴距调节装置下方,更好地节省空间。

6、优选的,所述驱动模块包括电机以及对称设置在电机两侧的驱动组件;所述电机的两侧均设有输出端,所述电机两侧的输出端分别连接有驱动组件。

7、本申请的驱动模块两侧均设有输出端,进一步提高升降补位模块的工作效率。

8、优选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联动轴、丝杆、丝杆限位座、螺母、移动块;所述联动轴的一端与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联动轴的另一端与丝杆连接;所述电机能够通过驱动联动轴转动进而带动丝杆转动;

9、所述丝杆限位座固定设于底座上,所述丝杆穿设过丝杆限位座的轴心;

10、所述丝杆上设有螺母,且丝杆与螺母螺纹连接;所述移动块固定套设在螺母外侧,且移动块的两侧均与升降补位模块连接,所述移动块移动时能够带动升降补位模块升降。

11、本申请通过电机驱动两侧的联动轴自转,联动轴自转时能够带动与之连接的丝杆一起转动,由于丝杆和螺母螺纹连接,且螺母受到移动块的限位作用,因此,当丝杆转动时,螺母会沿丝杆移动,螺母移动时进一步带动移动块移动,移动块移动时能够带动升降补位模块完成升降动作;通过丝杆限位座安装丝杆并对丝杆起到限位作用,使丝杆更加平稳的转动,且丝杆限位座轴心处设有轴承件,能够减少丝杆转动时受到的阻力。

12、优选的,所述升降补位模块包括对称设置在底座两端部的升降补位组件;

13、所述升降补位组件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第一滑动件、第二滑动件、支轴;

14、所述第一滑动件设于底座,所述第二滑动件设于支撑板底部,所述第一滑动件与第二滑动件位于同一端,且第二滑动件位于第一滑动件正上方;

15、所述第一支架的a端通过连接件与支撑板铰接,所述第一支架的b端与第一滑动件铰接;

16、所述第二支架的c端通过连接件与底座铰接,所述第二支架的d端与第二滑动件铰接;

17、所述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交叉错位,且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的交叉中心点穿设有支轴;所述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均能绕支轴转动。

18、本申请通过电机两端的驱动组件能够分别带动底座两端部上的两个升降补位组件,进一步提高升降补位模块的工作效率;本申请通过电机驱动移动块移动进而带动第一滑动件工作,第一滑动件工作时能够带动第一支架转动,在支轴限位作用和转动辅助下,第二支架随之转动并带动第二滑动件工作,在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共同的转动辅助下,支撑板随之实现升降动作。

19、优选的,所述第一滑动件包括第一滑道、第一滑轮;所述第一滑道固定设于底座上,所述第一滑轮与第一支架的b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滑轮能够沿第一滑道往复式滑动。

20、第一滑轮能够在第一滑道上滑动,且第一滑轮连接第一支架,当第一滑轮滑动时能够带动第一支架绕支轴转动。

21、优选的,所述第二滑动件包括第二滑道、第二滑轮;所述第二滑道固定设于支撑板底部,所述第二滑轮与第二支架的d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滑轮能够沿第二滑道往复式滑动。

22、第二滑轮能够在第二滑道上滑动,且第二滑轮连接第二支架,当第二滑轮滑动时能够带动第二支架绕支轴转动。

23、优选的,所述底座上对称设有至少4个的缓冲组件。

24、本申请通过缓冲组件能够对升降中的支撑板与底座之间起到良好的缓冲作用。

25、优选的,所述缓冲组件包括限位杆、缓冲弹簧;所述限位杆固定设于底座上,所述缓冲弹簧套设在限位杆外侧。

26、当支撑板下降复位时,为防止支撑板下降时直接冲撞底座造成损伤,本申请通过对称设置的缓冲弹簧对支撑板起到缓冲卸力工作;当支撑板上升时,缓冲弹簧还可将弹性势能转化成动能减少电机的电能耗损;本申请通过限位杆对缓冲弹簧起到限位作用。

27、优选的,所述升降补位组件内还设有加强筋组件,所述加强筋组件包括第一加强筋、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与第二加强筋对称设置;所述第一加强筋设于两个第一支架之间靠近上部的位置;所述第二加强筋设于两个第二支架之间靠近上部的位置。

28、本申请通过第一加强筋增强两个第一支架的稳定性和支撑强度;通过第二加强筋增强两个第二支架的稳定性和支撑强度。

29、优选的,所述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的材质为铁或不锈钢。

30、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31、1.当换电平台上轴距调节装置因调节轴距而移位时,本申请的升降补位模块在驱动模块辅助下能够自动升起补位,补齐轴距调节装置原本所在位置的空缺,并通过支撑板对车辆进行支撑,保证换电平台对承载式车身车型始终起到良好的支撑效果;并且当轴距调节装置复位时,本申请的升降补位模块在驱动模块辅助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换电平台补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支撑板(2)、升降补位模块(3)、驱动模块(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换电平台补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模块(4)包括电机(41)以及对称设置在电机(41)两侧的驱动组件;所述电机(41)的两侧均设有输出端,所述电机(41)两侧的输出端分别连接有驱动组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换电平台补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联动轴(42)、丝杆(43)、丝杆限位座(44)、螺母、移动块(45);所述联动轴(42)的一端与电机(41)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联动轴(42)的另一端与丝杆(43)连接;所述电机(41)能够通过驱动联动轴(42)转动进而带动丝杆(43)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换电平台补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补位模块(3)包括对称设置在底座(1)两端部的升降补位组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换电平台补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动件(33)包括第一滑道(331)、第一滑轮(332);所述第一滑道(331)固定设于底座(1)上,所述第一滑轮(332)与第一支架(31)的B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滑轮(332)能够沿第一滑道(331)往复式滑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换电平台补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滑动件(34)包括第二滑道(341)、第二滑轮(342);所述第二滑道(341)固定设于支撑板(2)底部,所述第二滑轮(342)与第二支架(32)的D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滑轮(342)能够沿第二滑道(341)往复式滑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换电平台补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上对称设有至少4个的缓冲组件(5)。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换电平台补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组件(5)包括限位杆(51)、缓冲弹簧(52);所述限位杆(51)固定设于底座(1)上,所述缓冲弹簧(52)套设在限位杆(51)外侧。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换电平台补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补位组件内还设有加强筋组件,所述加强筋组件包括第一加强筋(6)、第二加强筋(7),所述第一加强筋(6)与第二加强筋(7)对称设置;所述第一加强筋(6)设于两个第一支架(31)之间靠近上部的位置;所述第二加强筋(7)设于两个第二支架(32)之间靠近上部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换电平台补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筋(6)和第二加强筋(7)的材质为铁或不锈钢。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电平台补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支撑板(2)、升降补位模块(3)、驱动模块(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换电平台补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模块(4)包括电机(41)以及对称设置在电机(41)两侧的驱动组件;所述电机(41)的两侧均设有输出端,所述电机(41)两侧的输出端分别连接有驱动组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换电平台补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联动轴(42)、丝杆(43)、丝杆限位座(44)、螺母、移动块(45);所述联动轴(42)的一端与电机(41)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联动轴(42)的另一端与丝杆(43)连接;所述电机(41)能够通过驱动联动轴(42)转动进而带动丝杆(43)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换电平台补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补位模块(3)包括对称设置在底座(1)两端部的升降补位组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换电平台补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动件(33)包括第一滑道(331)、第一滑轮(332);所述第一滑道(331)固定设于底座(1)上,所述第一滑轮(332)与第一支架(31)的b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滑轮(332)能够沿第一滑道(331)往复式滑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锋周晓伟丁武俊厉蒋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鸿途智慧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