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单体、电池和用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1224180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09 23:42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池单体、电池和用电装置。该电池单体包括外壳、多个电极组件和多个电连接件,外壳形成有容置空间,外壳设有极柱;多个电极组件设于容置空间内,每个电极组件形成有极耳;多个电连接件设于容置空间内,多个电连接件用于将极柱和每个电极组件的极耳导通,以使多个电极组件之间串联和/或并联连接。由此,将多个电极组件和多个电连接件设于容置空间内,可通过外壳对电极组件和电连接件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在外壳内同时设置多个电极组件,并通过电连接件使电极组件的极耳和外壳的极柱导通,使得多个电极组件之间形成串联和/或并联的形式,能够提高电池单体的电容量,从而较大提升电池单体的能量密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电池,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池单体、电池和用电装置


技术介绍

1、节能减排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就促进了能源结构的调整,推动了电池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电池技术的发展关键在于电化学储能技术,由于其高能量密度、良好的循环能力、高工作电压、环保性以及低自放电等优点,已经广泛应用于便携式电子、电动车辆和储能系统中。

2、电池通常包括一个或多个电池单体,电池单体包括电极组件,由于电极组件需要较好的被电解液浸润,导致单个电极组件的尺寸会受到限制,从而极大限制电池单体能量密度的提升。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池单体,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

2、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池单体,电池单体包括:外壳、多个电极组件和多个电连接件,外壳形成有容置空间,外壳设有极柱;多个电极组件设于容置空间内,每个电极组件形成有极耳;多个电连接件设于容置空间内,多个电连接件用于将极柱和每个电极组件的极耳导通,以使多个电极组件之间串联和/或并联连接。由此,将多个电极组件和多个电连接件设于容置空间内,可通过外壳对电极组件和电连接件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在外壳内同时设置多个电极组件,并通过电连接件使电极组件的极耳和外壳的极柱导通,使得多个电极组件之间形成串联和/或并联的形式,能够提高电池单体的电容量,从而较大提升电池单体的能量密度。

3、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电极组件沿外壳的高度方向排列,不同电极组件的极耳沿外壳的高度方向排列。由此,多个电极组件沿外壳的高度方向排列,可在单个电极组件的高度较低时,也能够设计出高度足够的电池单体,缓解由于单个电极组件高度较低导致整个电池单体的高度不足的问题。并且不同电极组件的极耳沿外壳的高度方向排列,能够便于通过电连接件使得多个电极组件之间形成串联和/或并联的形式,降低电极组件的极耳与外壳的极柱导通的复杂性。

4、在一些实施例中,极耳包括正极耳和负极耳,同一电极组件的正极耳和负极耳在外壳的高度方向上位于各自电极组件的两端。由此,同一电极组件的正极耳和负极耳在外壳的高度方向上位于各自电极组件的两端,便于对电极组件进行加工制造,提高电极组件的生产效率,同时还能够便于通过电连接件使得多个电极组件之间形成串联和/或并联的形式,降低电极组件的极耳与外壳的极柱导通的复杂性。

5、在一些实施例中,极柱包括正极柱和负极柱,正极柱和负极柱在外壳的高度方向上位于外壳的两端。由此,正极柱和负极柱在外壳的高度方向上位于外壳的两端,能够降低正极柱和负极柱之间出现相互干扰的情况,同时也能够便于通过电连接件使得多个电极组件之间形成串联和/或并联的形式,降低电极组件导通的复杂性。

6、在一些实施例中,外壳和电极组件均呈柱状。由此,电极组件和外壳均呈柱状,可提高电极组件和外壳的适配性,合理利用外壳的内部空间。

7、在一些实施例中,极柱包括正极柱和负极柱,极耳包括正极耳和负极耳,多个电连接件用于将正极柱和电极组件的正极耳导通,以及用于将负极柱和电极组件的负极耳导通。由此,通过电连接件将正极柱和每个电极组件的正极耳导通,将负极柱和每个电极组件的负极耳导通,从而可通过多种连接的形式使得多个电极组件之间形成串联和/或并联的形式,增加电极组件导通的灵活性,提高生产效率。

8、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电极组件包括第一电极组件和第二电极组件,第一电极组件的正极耳朝向正极柱并通过电连接件与正极柱电连接,第二电极组件的负极耳朝向负极柱并通过电连接件与负极柱电连接,第一电极组件的负极耳和第二电极组件的正极耳通过电连接件电连接。由此,第一电极组件的正极耳朝向正极柱并通过电连接件与正极柱电连接,能够降低通过电连接件导通第一电极组件的正极耳和正极柱的复杂性,第二电极组件的负极耳朝向负极柱并通过电连接件与负极柱电连接,能够降低通过电连接件导通第二电极组件的负极耳和负极柱的复杂性。第一电极组件的负极耳和第二电极组件的正极耳通过电连接件电连接,能够使得第一电极组件和第二电极组件之间形成串联和/或并联的形式,提升电池单体的能量密度。

9、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极组件的负极耳与第二电极组件的正极耳相对设置,连接第一电极组件的负极耳和第二电极组件的正极耳之间的电连接件呈板状,呈板状的电连接件的一端面与第一电极组件的负极耳固定连接,另一端面与第二电极组件的正极耳固定连接。由此,通过电连接件分别连接第一电极组件的负极耳和第二电极组件的正极耳,可使第一电极组件和第二电极组件之间串联连接,提升电池单体的能量密度。并且电连接件呈板状,可通过呈板状的电连接件使得第一电极组件和第二电极组件之间保持相对固定,易于将第一电极组件和第二电极组件固定于壳体内,提高电池单体的稳定性。

10、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极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中部电极组件,中部电极组件的正极耳通过电连接件与第一电极组件的负极耳电连接,中部电极组件的负极耳通过电连接件与第二电极组件的正极耳电连接。由此,当中部电极组件为一个时,中部电极组件、第一电极组件和第二电极组件之间串联连接,当中部电极组件为多个时,多个中部电极组件之间进行并联连接,从而可通过更多数量的电极组件提升电池单体的能量密度。

11、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连接中部电极组件的正极耳和第一电极组件的负极耳的电连接件呈板状,呈板状的电连接件的一端面与第一电极组件的负极耳固定连接,另一端面与中部电极组件的正极耳固定连接。以及/或者,至少一个连接中部电极组件的负极耳和第二电极组件的正极耳的电连接件呈板状,其一端面与第二电极组件的正极耳固定连接,另一端面与中部电极组件的负极耳固定连接。由此,连接中部电极组件的正极耳和第一电极组件的负极耳的电连接件呈板状,可以通过呈板状的电连接件使得第一电极组件和中部电极组件之间保持相对固定,易于将第一电极组件和中部电极组件固定于壳体内。以及/或者,连接中部电极组件的负极耳和第二电极组件的正极耳的电连接件呈板状,可以通过呈板状的电连接件使得第二电极组件和中部电极组件之间保持相对固定,易于将第二电极组件和中部电极组件固定于壳体内,提高电池单体的稳定性。

12、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极组件还包括多个中部电极组件,多个中部电极组件之间通过电连接件串联连接,串联连接的多个中部电极组件和第一电极组件之间、串联连接的多个中部电极组件和第二电极组件之间均通过电连接件串联连接。由此,当中部电极组件为多个时,多个中部电极组件、第一电极组件和第二电极组件之间均串联连接,从而可降低电极组件导通的复杂性,并且通过设置更多数量的电极组件可提升电池单体的能量密度。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电极组件的正极耳通过电连接件与正极柱电连接,每个电极组件的负极耳通过电连接件与负极柱电连接,以使多个电极组件之间并联连接。由此,通过多个电极组件之间并联连接,可在提高电池单体能量密度的同时,还能缓解由于设置较多电极组件导致电池单体的电压增加的风险,从而可提高电池单体的可适用性。

14、在一些实施例中,同一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单体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电极组件沿所述外壳的高度方向排列,不同所述电极组件的所述极耳沿所述外壳的高度方向排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耳包括正极耳和负极耳,同一所述电极组件的所述正极耳和所述负极耳在所述外壳的高度方向上位于各自所述电极组件的两端。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极柱包括正极柱和负极柱,所述正极柱和所述负极柱在所述外壳的高度方向上位于所述外壳的两端。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和所述电极组件均呈柱状。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极柱包括正极柱和负极柱,所述极耳包括正极耳和负极耳,多个所述电连接件用于将所述正极柱和所述电极组件的正极耳导通,以及用于将所述负极柱和所述电极组件的负极耳导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电极组件包括第一电极组件和第二电极组件,所述第一电极组件的正极耳朝向所述正极柱并通过所述电连接件与所述正极柱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极组件的负极耳朝向所述负极柱并通过所述电连接件与所述负极柱电连接,所述第一电极组件的负极耳和所述第二电极组件的正极耳通过所述电连接件电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组件的负极耳与所述第二电极组件的正极耳相对设置,连接所述第一电极组件的负极耳和所述第二电极组件的正极耳之间的电连接件呈板状,呈板状的所述电连接件的一端面与所述第一电极组件的负极耳固定连接,另一端面与所述第二电极组件的正极耳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中部电极组件,所述中部电极组件的正极耳通过所述电连接件与所述第一电极组件的负极耳电连接,所述中部电极组件的负极耳通过所述电连接件与所述第二电极组件的正极耳电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组件还包括多个中部电极组件,多个所述中部电极组件之间通过所述电连接件串联连接,串联连接的所述多个中部电极组件和所述第一电极组件之间、串联连接的所述多个中部电极组件和所述第二电极组件之间均通过所述电连接件串联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电极组件的正极耳通过所述电连接件与所述正极柱电连接,每个所述电极组件的负极耳通过所述电连接件与所述负极柱电连接,以使多个所述电极组件之间并联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同一所述电极组件的所述正极耳和所述负极耳位于各自所述电极组件的两端,在相邻两个所述电极组件中,相对设置的两端的两个极耳的极性相同,所述电连接件的一端同时连接于相邻两个所述电极组件中相对两端的两个极耳,另一端连接于与所述两个极耳的极性相同的极柱。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电极组件沿所述外壳的高度方向排列,同一所述电极组件的所述正极耳和所述负极耳在所述外壳的高度方向上位于各自所述电极组件的两端,每个所述电极组件的正极耳通过所述电连接件与所述正极柱电连接,负极耳通过所述电连接件与所述负极柱电连接,在相邻两个所述电极组件中,相对设置的两端的两个极耳的极性相反,相对设置的两端的两个极耳分别连接的两个所述电连接件之间设有绝缘件。

15.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4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单体。

16.一种用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用电装置包括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池。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单体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电极组件沿所述外壳的高度方向排列,不同所述电极组件的所述极耳沿所述外壳的高度方向排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耳包括正极耳和负极耳,同一所述电极组件的所述正极耳和所述负极耳在所述外壳的高度方向上位于各自所述电极组件的两端。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极柱包括正极柱和负极柱,所述正极柱和所述负极柱在所述外壳的高度方向上位于所述外壳的两端。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和所述电极组件均呈柱状。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极柱包括正极柱和负极柱,所述极耳包括正极耳和负极耳,多个所述电连接件用于将所述正极柱和所述电极组件的正极耳导通,以及用于将所述负极柱和所述电极组件的负极耳导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电极组件包括第一电极组件和第二电极组件,所述第一电极组件的正极耳朝向所述正极柱并通过所述电连接件与所述正极柱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极组件的负极耳朝向所述负极柱并通过所述电连接件与所述负极柱电连接,所述第一电极组件的负极耳和所述第二电极组件的正极耳通过所述电连接件电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组件的负极耳与所述第二电极组件的正极耳相对设置,连接所述第一电极组件的负极耳和所述第二电极组件的正极耳之间的电连接件呈板状,呈板状的所述电连接件的一端面与所述第一电极组件的负极耳固定连接,另一端面与所述第二电极组件的正极耳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中部电极组件,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志根
申请(专利权)人: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