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井地联合多次波逆时成像方法技术_技高网

一种井地联合多次波逆时成像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1209206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09 23:3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井地联合多次波逆时成像方法,通过对地面采集与VSP井中采集的地震资料进行耦合成像,采用的成像条件为互相关成像条件,包括五个成像分量:(1)地面采集一次反射波成像;(2)VSP采集一次上行反射波成像;(3)VSP采集一次下行反射波成像;(4)地面资料‑VSP一次上行反射波联合成像;(5)地面资料‑VSP一次下行反射波联合成像,分别实现五个区域的地震资料成像:横向大范围成像、井周中偏移距成像、井周远偏移距成像、井周小偏移距成像和井周中小偏移距成像。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对上述地面采集与VSP井中采集的地震资料进行耦合成像,实现对地下深层构造的精确刻画,提升成像照明度和成像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地震资料数字处理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种井地联合多次波逆时成像方法


技术介绍

1、由于vsp(垂直地震剖面-vertical seismic profile)观测系统的特殊分布,传统vsp偏移成像的成像范围较窄,并且对于井周近偏移距区域覆盖次数低且不均匀,成像效果不佳。所述井周是指井的周围区域,所述偏移距是指震源和检波点之间的距离,近偏移距指的是震源和检波点距离较小的区域。传统地面地震资料覆盖范围大,但对深层成像精度不及vsp资料,理论上对于深层构造,vsp数据的信噪比高于地面地震资料,但是进行实际成像应用过程中,vsp数据也有一些额外的干扰出现。两种资料存在理论上的互补优势,但目前缺少针对性的联合应用方案。

2、参考文献5通过分析vsp资料的波场信息,提出了在不分离上下行波的基础之上,同时对上行反射波和下行反射波成像,使vsp资料具有更广的地下照明,但未考虑和地面地震资料的联合应用。参考文献3等将地面地震资料和vsp资料进行多数据联合成像,通过将多种观测系统得到的地震数据统一在同一成像过程中,得到了更为准确的地下构造信息,但仅限于两种资料的硬性联合应用,并未针对各自数据特点优化联合应用策略。而传统地面地震资料中,多次反射波也逐渐由作为干扰信号予以去除向作为有效信号加以利用转变,参考文献1在地面地震资料偏移时将多次波作为有效信号,并指出其无论是否进行上下行波分离都可以在偏移成像过程中提供有效的地下构造信息。参考文献2将多次波转化为一次波,并在传统逆时偏移方法上对其成像,提高了图像的分辨率。参考文献4在地面地震资料偏移中将地表收集到的多次波信息依次作为次级震源,通过多次反射可以在正确的位置进行偏移成像,能够得到覆盖范围更广的地下构造信息。参考文献6提出了在不预测多次波的前提下同时偏移有效波和自由表面多次波的方法,不仅能够获得更全面的地下信息,也提高了计算精度。但目前尚未存在结合多次波数据开展的地面地震资料和vsp资料联合应用的技术探讨。

3、vsp资料由于检波器垂向排列,能够捕捉并易于提取丰富的上下行波信息;与地面资料的一次、多次反射波联合应用,理论上能够充分发挥二者的数据优势,同时满足横向大范围和深层高精度成像,弥补vsp资料井周覆盖次数不均等问题。本方案以此为起点,提出了一套井地联合多次波逆时成像方案。有效结合了地面采集一次反射波、多次反射波、vsp上行波和vsp下行波等数据,根据地震波传播路径特性进行联合成像。能够显著拓宽有效成像范围、增强深层成像精度和vsp井周照明均匀度。

4、参考文献1:guitton a. shot-profile migration of multiple reflections[m]//seg technical program expanded abstracts 2002. society of explorationgeophysicists, 2002: 1296-1299.

5、参考文献2:verschuur d j, berkhout a j. transforming multiples intoprimaries: experience with field data[m]//seg technical program expandedabstracts 2005. society of exploration geophysicists, 2005: 2103-2106.

6、参考文献3:郭旭光, 乐友喜, 张军舵. 垂直地震剖面与地面地震联合成像方法[j]. 新疆石油地质, 2007, 28(4): 507.

7、参考文献4:liu y, chang x, jin d, et al. reverse time migration ofmultiples for subsalt imaging[j]. geophysics, 2011, 76(5): wb209-wb216.

8、参考文献5:刘守伟, 王华忠, 陈生昌, 等. vsp 上下行反射波联合成像方法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 2012, 55(09): 3126-3133.

9、参考文献6:王海娇, 刘玉敏, 林春华, 等. 表面多次波和有效波联合成像[j].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8, 33(6): 2450-2455。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井地联合多次波逆时成像方法,解决了目前地震勘探工作中地面采集和vsp井中采集地震资料联合应用程度低,难以形成直接的联合应用效果,对地下深层构造的立体勘探工作开展缓慢的问题,其技术方案如下所述:

2、一种井地联合多次波逆时成像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3、s1:收集地面采集地震数据资料和vsp地震数据资料,并对vsp地震数据资料进行上下行波波场分离;

4、s2:以地震子波作为震源波场输入数据,地面采集地震数据作为检波点波场输入数据,进行地震波场模拟并进行互相关逆时偏移成像,获得常规地面逆时偏移成像分量;

5、s3:以地震子波作为震源波场输入数据,vsp上行波场数据作为检波点波场输入数据,进行地震波场模拟并进行互相关逆时偏移成像,获得vsp上行波资料逆时偏移成像分量;

6、s4:以地震子波作为震源波场输入数据,vsp下行波场数据作为检波点波场输入数据,进行地震波场模拟并进行互相关逆时偏移成像,获得vsp下行波资料逆时偏移成像分量;

7、s5:以地面采集地震数据作为震源波场输入数据,vsp上行波场数据作为检波点波场输入数据,进行地震波场模拟并进行互相关逆时偏移成像,获得地面资料-vsp一次上行反射波联合成像分量;

8、s6:以地面采集地震数据作为震源波场输入数据,vsp下行波场数据作为检波点波场输入数据,进行地震波场模拟并进行互相关逆时偏移成像,获得地面资料-vsp一次下行反射波联合成像分量;

9、s7:对上述各成像分量进行叠加,形成联合成像结果。

10、进一步的,逆时偏移的互相关成像条件为:

11、                 (1)

12、其中,为空间位置矢量,为时间坐标,为根据震源坐标,利用波动方程计算所得震源波场信息,为地震勘探最大记录时间,为根据地震记录,利用波动方程计算所得的检波点波场信息,为利用互相关成像条件所得逆时偏移成像结果。

13、进一步的,步骤s7中,联合成像结果的表达式为:

14、         (2)

15、其中,为地面采集一次反射波成像,为vsp采集一次上行反射波成像,为vsp采集一次下行反射波成像,为地面资料-vsp一次上行反射波联合成像,为地面资料-vsp一次下行反射波联合成像。

16、进一步的,步骤s2中,为地面采集一次反射波成像:

17、                  (3)

18、为根据地震观测系统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井地联合多次波逆时成像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地联合多次波逆时成像方法,其特征在于:逆时偏移的互相关成像条件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地联合多次波逆时成像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7中,联合成像结果的表达式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地联合多次波逆时成像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为地面采集一次反射波成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地联合多次波逆时成像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中,为VSP采集一次上行反射波成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地联合多次波逆时成像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4中,为VSP采集一次下行反射波成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地联合多次波逆时成像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5中,为地面资料-VSP一次上行反射波联合成像: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地联合多次波逆时成像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6中,为地面资料-VSP一次下行反射波联合成像: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井地联合多次波逆时成像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地联合多次波逆时成像方法,其特征在于:逆时偏移的互相关成像条件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地联合多次波逆时成像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7中,联合成像结果的表达式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地联合多次波逆时成像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为地面采集一次反射波成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地联合多次波逆时成像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颖付晓飞王维红柯璇宋利伟于洁
申请(专利权)人:东北石油大学三亚海洋油气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