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分离式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收发组件制造技术_技高网

分离式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收发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208046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09 23:2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分离式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收发组件,包括发射端和接收端,发射端包括高频逆变器、补偿电路和发射线圈,接收端包括接收线圈、补偿网络和整流滤波电路,发射端和接收端的电路分别封装在金属壳体中实现水密,并通过深水连接器与发射线圈或接收线圈电连接,所述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相对设置但互不接触,具有一定的偏移容忍性,降低对准操作难度,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非接触式无线电能传输方式和结构封装,实现了水下设备供电的灵活性、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下电能传输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分离式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收发组件


技术介绍

1、水下设备电能互连是水下探测技术必须面对的问题,目前,多采用水下插拔式连接器产品实现水下设备的电连接,然而,传统的水下插拔式连接器产品在操作时均需要完全对准,这也就对辅助装备要求极高,而且水下环境尤其是深海环境定位是非常困难的,因此这种接触式水下连接器会给实际的操作带来诸多不便。传统的湿插拔连接器除了上述的操作难度高之外还有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就是无法在较深海域中进行湿插拔,这是接触式连接器无法避免的一个问题,而且由于端面裸露在外,而端面又和内部的电子设备连接,要进行各种绝缘密封处理问题,非常不利于多次插拔。另外,传统水下插拔连接器在接口安装及拆卸过程中,操作力较大使得其磨损严重,频繁使用后密封效果降低,增加了在深海应用中的安全隐患,因此其额定使用寿命一般不高。即现有的水下插拔式连接器产品在水下尤其是深水中使用,存在诸多问题,不能很好地满足使用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分离式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收发组件,不需要直接接触,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偏移容忍性,操作方便,能够实现水下设备供电的灵活性、安全性,降低连接过程的操作难度。

2、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3、一种分离式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收发组件,包括发射端和接收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端包括高频逆变器、补偿电路和发射线圈,接收端包括接收线圈、补偿网络和整流滤波电路,其中,高频逆变器和补偿电路设置在发射端金属壳体中,并通过深水连接器与发射线圈电连接,所述补偿网络和整流滤波电路设置在接收端金属壳体中,并通过深水连接器与接收线圈电连接,所述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分别封装在线圈壳体中,两者相对设置且互不接触。

4、进一步地,所述发射端金属壳体和接收端金属壳体结构相同,均为圆柱形结构,包括桶体、前端盖、后端盖和支架,所述前端盖、后端盖分别通过压紧螺母连接在桶体两端,支架设置在前、后端盖之间。

5、进一步地,前端盖、后端盖与桶体之间均具有径向接触面和轴向接触面,且在轴向接触面和径向接触面上分别装有o形圈实现水密。

6、进一步地,深水连接器穿过前端盖的端面拧紧固定在前端盖上,并通过端面接触o形圈实现水密。

7、进一步地,每个前端盖上设有3个深水连接器,分别为电源端口、数据端口和线圈连接端口。

8、进一步地,所述金属壳体的材料为不锈钢。

9、进一步地,所述线圈壳体为圆饼状结构,由上端盖和下端盖组成,所述上端盖和下端盖扣合通过压紧螺母连接,中间留有线圈安装空间,侧面设深水连接器和注油孔塞。

10、进一步地,上端盖和下端盖具有轴向接触面和径向接触面,且在轴向接触面和径向接触面分别装有o形圈实现双向水密。

11、进一步地,所述线圈壳体的上端盖和下端盖,其中一个设计为凹形结构,另一个设计为凸形结构,深水连接器、注油孔塞设置在凹形结构的盖体侧面,且两者位于凹型结构盖体的不同侧,并通过端面接触o形圈实现水密。

12、进一步地,所述线圈壳体的材料为聚醚醚酮。

13、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4、1.本专利技术实现了水下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非接触式结构,通过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实现电能传输,具有一定的偏移容忍性,在操作时无需完全对准,降低了连接过程的操作难度。

15、2.通过独特的封装结构设计,充分保证了组件的水下密封性,金属壳体的前、后端盖与桶体之间,线圈壳体的上、下端盖之间,深水连接器与壳体之间,注油孔塞与壳体之间,所有这些连接处都装有o型圈,实现水下无线电能传输组件水密特性。

16、3.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的壳体上留有注油孔塞,通过舱壁上的注油孔注入油,在较深的海水中可以实现受力平衡,因此本专利技术中无线电能传输收发组件可应用于3000米深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分离式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收发组件,包括发射端(1)和接收端(2),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端(1)包括高频逆变器、补偿电路和发射线圈(3),接收端(2)包括接收线圈(4)、补偿网络和整流滤波电路,其中,高频逆变器和补偿电路设置在发射端金属壳体(5)中,并通过深水连接器(10)与发射线圈(3)电连接,所述补偿网络和整流滤波电路设置在接收端金属壳体(5)中,并通过深水连接器(10)与接收线圈(4)电连接,所述发射线圈(3)和接收线圈(4)分别封装在线圈壳体中,两者相对设置且互不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分离式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收发组件,其特征在于,发射端金属壳体(5)和接收端金属壳体(5)结构相同,均为圆柱形结构,包括桶体(8)、前端盖(6)、后端盖(7)和支架(9),所述前端盖(6)、后端盖(7)分别通过压紧螺母(11)连接在桶体(8)两端,支架(9)设置在前端盖(6)和后端盖(7)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分离式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收发组件,其特征在于,前端盖(6)、后端盖(7)与桶体(8)之间均具有径向接触面和轴向接触面,且在轴向接触面和径向接触面上分别装有O形圈(15)实现水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分离式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收发组件,其特征在于,深水连接器(10)穿过前端盖(6)的端面拧紧固定在前端盖(6)上,并通过端面接触O形圈(15)实现水密。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分离式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收发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个前端盖(6)上设有3个深水连接器(10),分别为电源端口、数据端口和线圈连接端口。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分离式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收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壳体(5)的材料为不锈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分离式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收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壳体为圆饼状结构,由上端盖(12)和下端盖(13)组成,所述上端盖(12)和下端盖(13)扣合通过压紧螺母(11)连接,中间留有线圈安装空间,侧面设深水连接器(10)和注油孔塞(14)。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分离式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收发组件,其特征在于,上端盖(12)和下端盖(13)具有轴向接触面和径向接触面,且在轴向接触面和径向接触面分别装有O形圈(15)实现双向水密。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分离式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收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壳体的上端盖(12)和下端盖(13),其中一个设计为凹形结构,另一个设计为凸形结构,深水连接器(10)、注油孔塞(14)设置在凹形结构的盖体侧面,且两者位于凹型结构盖体的不同侧,并通过端面接触O形圈(15)实现水密。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分离式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收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壳体的材料为聚醚醚酮。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分离式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收发组件,包括发射端(1)和接收端(2),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端(1)包括高频逆变器、补偿电路和发射线圈(3),接收端(2)包括接收线圈(4)、补偿网络和整流滤波电路,其中,高频逆变器和补偿电路设置在发射端金属壳体(5)中,并通过深水连接器(10)与发射线圈(3)电连接,所述补偿网络和整流滤波电路设置在接收端金属壳体(5)中,并通过深水连接器(10)与接收线圈(4)电连接,所述发射线圈(3)和接收线圈(4)分别封装在线圈壳体中,两者相对设置且互不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分离式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收发组件,其特征在于,发射端金属壳体(5)和接收端金属壳体(5)结构相同,均为圆柱形结构,包括桶体(8)、前端盖(6)、后端盖(7)和支架(9),所述前端盖(6)、后端盖(7)分别通过压紧螺母(11)连接在桶体(8)两端,支架(9)设置在前端盖(6)和后端盖(7)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分离式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收发组件,其特征在于,前端盖(6)、后端盖(7)与桶体(8)之间均具有径向接触面和轴向接触面,且在轴向接触面和径向接触面上分别装有o形圈(15)实现水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分离式水下无线电能传输收发组件,其特征在于,深水连接器(10)穿过前端盖(6)的端面拧紧固定在前端盖(6)上,并通过端面接触o形圈(1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建设刘志孟姚毅飞黄梦鸽何勇辉王刚
申请(专利权)人: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