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用于液冷系统的供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_技高网

用于液冷系统的供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1206682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07 22:33
本申请公开了用于液冷系统的供储装置,包括储液箱和循环泵,所述储液箱包括储液腔和容腔,所述储液腔设置在所述容腔上方;所述循环泵包括泵盖和泵体,所述泵盖密封连接所述泵体并浸没在所述储液腔内,其上设有吸入口;所述泵体远离所述泵盖一端设有排出口一,所述容腔底部设有供冷却液进入外循环管路的出口;所述泵体内设有由电机驱动的传送组件,所述传送组件与电机之间设有轴托,所述轴托上设有供冷却液流入所述电机转子内部的通孔。储液腔与循环泵上下布置在源头上避免空气吸入循环泵内的风险以防止循环泵空转的风险;同时设置能够使冷却液进入转子内部的轴托,进一步保障在液冷电机转子时,电机转子能够完全浸没在冷却液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散热,尤其涉及用于液冷系统的供储装置


技术介绍

1、液冷系统是一种利用液体循环来吸收和带走热源产生的热量的技术,通常由散热器、循环泵、管路、储液箱和冷却装置等组成。在液冷系统中,储液箱内的冷却液通过循环泵的驱动,在散热器中吸收热源产生的热量或直接与热源接触,然后经过管路流动到冷却装置中进行冷却,经过冷却后的冷却液回流入储液箱中。

2、液冷系统主要应用于发动机、汽车充电桩、计算机和一些需要长时间高负荷工作的机械设备中等。目前,液冷系统中储液箱与循环泵之间的连接方式较为复杂,且所使用的管路较长,不利于在设备中的安装;同时泵转子在工作过程中存在空转的风险,无法保证循环泵的可靠性及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1、鉴于此,本申请提供用于液冷系统的供储装置,通过储液腔和循环泵上下布置的结构在源头上避免空气吸入循环泵内的风险以防止循环泵空转的风险,具体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2、用于液冷系统的供储装置,包括储液箱和循环泵,所述储液箱内的冷却液由所述循环泵驱动以带走热源所产生的热量;所述储液箱包括用于容纳冷却液的储液腔和用于容纳所述循环泵的容腔,所述储液腔设置在所述容腔上方;

3、所述循环泵包括泵盖和泵体,所述泵盖密封连接所述泵体,且所述泵盖浸没在所述储液腔内,所述泵盖上设有吸入口,以保障所述循环泵能够被所述容腔内的冷却液浸没;所述泵体远离所述泵盖一端设有供冷却液排出的排出口一,所述泵体两端分别密封连接所述容腔,防止冷却液泄露的同时防止冷却液回流入所述储液腔内,所述容腔底部设有供冷却液进入外循环管路的出口;

4、所述泵体内设有用于输送冷却液的传送组件,所述传送组件由电机驱动,所述电机由设置在所述泵体末端的接头传输控制信号,所述传送组件与所述电机之间设有轴托,所述轴托用于承载并固定所述传送组件,且所述轴托上设有供冷却液流入电机转子内部的通孔,所述电机转子浸没在所述冷却液中。

5、优选地,所述泵盖上还设有排出口二,当所述循环泵排液不充分时,通过所述排出口二将排液不充分的冷却液排入所述储液腔内,再由所述吸入口重新吸入所述循环泵。

6、为防止冷却液回流入所述储液腔内时所产生气泡被吸入所述循环泵内,所述储液箱上开设的回流口与所述储液腔的出液口相互错开设置。

7、优选地,所述排出口二处设有截止组件。

8、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截止组件包括弹性件和阀芯,所述弹性件一端抵接所述泵盖,另一端抵接所述阀芯,所述阀芯抵接所述排出口二。

9、优选地,所述储液箱外侧设有若干用于保证自身强度的散热筋,当回流入所述储液腔内的冷却液未能完全冷却时,所述散热筋能够对回流入所述储液腔内的冷却液再次散热。

10、优选地,所述储液箱外侧还设有用于实时观察所述储液腔内冷却液液位高度的液位管。

11、优选地,所述储液腔底部还设有用于测量冷却液温度的温度传感器。

12、优选地,还包括过滤净化装置,所述过滤净化装置设置在所述储液腔的冷却液入口、所述循环泵的吸入口和所述外循环管路中的至少任意一处。

13、优选地,所述循环泵为离心泵、螺杆泵、磁力泵和齿轮泵中的任意一种。

14、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循环泵为摆线齿轮泵。

15、优选地,所述泵体内还设有用于防止所述转子掉落的限位环,所述限位环设置在所述转子的两端,以减少转子在工作过程中的磨损。

16、本申请的有益效果:

17、(1)储液腔和循环泵上下布置的结构,使得冷却液受重力影响积聚在储液腔底部,在源头上避免空气吸入循环泵内的风险以防止循环泵空转的风险,使得被吸入的冷却液不受液位降低影响而对循环泵产生气蚀现象,从而保证了循环泵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18、(2)储液腔和循环泵上下布置的结构,能够省略原有的储液腔和循环泵之间复杂的接头和管路连接,减少了零件的同时,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缩小了整体体积,降低了整体重量,提高了产品使用和匹配的便捷性;

19、(3)储液腔的回流口与出液口相互错开设置,进一步在源头处避免循环泵在工作过程中吸入回流冷却液所溅起的气泡;

20、(4)通过设置带有通孔的轴托,使得被吸入循环泵内的冷却液通过通孔流入电机转子内,与电机转子直接接触并进行液冷,带走转子在工作过程中所产生的热量,极大程度上降低了电机工作时的热负荷,确保了循环泵的可靠性;

21、(5)在上述结构组合的基础上,进一步保障在电机转子液冷时,电机转子能够完全浸没在冷却液中,不会存在空气进入转子内部的现象,从而保证了冷却效果和系统的稳定性;

22、(6)储液箱外侧的散热筋,能够对回流入储液腔内的冷却液再次散热,有效地为整个液冷系统提供额外的降温效果,以确保冷却液再次被吸入循环泵内之前达到适当的温度;

23、(7)在循环泵的排出口二处设置截止组件以防止冷却液逆流回循环泵内,同时截止组件内能够容纳部分回流的冷却液,使得在排液不充分的情况下,也能避免冷却液逆流回循环泵,从而减少了吸液、排液过程中冷却液的损失,提高吸液、排液效率,保护供储装置的正常运行。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用于液冷系统的供储装置,包括储液箱和循环泵,所述储液箱内的冷却液由所述循环泵驱动以带走热源所产生的热量;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箱包括用于容纳冷却液的储液腔和用于容纳所述循环泵的容腔,所述储液腔设置在所述容腔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液冷系统的供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泵盖上还设有排出口二,当所述循环泵排液不充分时,通过所述排出口二将排液不充分的冷却液排入所述储液腔内,再由所述吸入口吸入所述循环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液冷系统的供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出口二处设有截止组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液冷系统的供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截止组件包括弹性件和阀芯,所述弹性件一端抵接所述泵盖,另一端抵接所述阀芯,所述阀芯抵接所述排出口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液冷系统的供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箱外侧设有若干用于保证自身强度的散热筋,当回流入所述储液腔内的冷却液未能完全冷却时,所述散热筋用于对回流入所述储液腔内的冷却液再次散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液冷系统的供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箱外侧还设有用于实时观察所述储液腔内冷却液液位高度的液位管。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液冷系统的供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腔底部还设有用于测量冷却液温度的温度传感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液冷系统的供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过滤净化装置,所述过滤净化装置设置在所述储液腔的冷却液入口、所述循环泵的吸入口和所述外循环管路中的至少任意一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液冷系统的供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泵为离心泵、螺杆泵、磁力泵和齿轮泵中的任意一种。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液冷系统的供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泵体内还设有用于防止所述转子掉落的限位环,所述限位环设置在所述转子的两端,以减少转子在工作过程中的磨损。

...

【技术特征摘要】

1.用于液冷系统的供储装置,包括储液箱和循环泵,所述储液箱内的冷却液由所述循环泵驱动以带走热源所产生的热量;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箱包括用于容纳冷却液的储液腔和用于容纳所述循环泵的容腔,所述储液腔设置在所述容腔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液冷系统的供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泵盖上还设有排出口二,当所述循环泵排液不充分时,通过所述排出口二将排液不充分的冷却液排入所述储液腔内,再由所述吸入口吸入所述循环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液冷系统的供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出口二处设有截止组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液冷系统的供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截止组件包括弹性件和阀芯,所述弹性件一端抵接所述泵盖,另一端抵接所述阀芯,所述阀芯抵接所述排出口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液冷系统的供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箱外侧设有若干用于保证自身强度的散热筋,当回流入所述储液腔内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殿朋马敏幸李仕伟郝旭东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达希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