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mFS1突变型基因在培育大豆雌性不育恢复系中的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203252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07 22:2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GmFS1突变型基因在培育大豆雌性不育恢复系中的应用。本发明专利技术首次发现大豆GmFS1蛋白可用于调控大豆雌性育性。将大豆GmFS1蛋白基因的相应碱基片段敲除,可快速培育出大豆雌性不育雄性可育植株,它本身仅有少量的自交结实,可与雄性不育系按一定比例混播混收,通过机械色选(粒选)剔除少量恢复系自交种子,实现杂交大豆大规模混播混收机械化制种,在农业生产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前景。且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大豆GmFS1蛋白突变体在功能丧失后未完全败育,能够收获部分种子,可与未来发掘的其他雌性不育基因形成有利补充,或者可同时对多个雌性不育基因进行编辑,保证雌性败育更加彻底,可用于创制大豆智能雌性不育恢复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gmfs1突变型基因在培育大豆雌性不育恢复系中的应用,属于基因工程领域。


技术介绍

1、大豆是重要的蛋白和油料作物,杂种优势利用是实现作物产量突破的重要途径,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restorer-of-fertility,cms/rf)系统是农作物杂交育种应用最广泛的体系之一,在水稻、玉米、油菜等作物上已取得巨大成功,大豆杂种优势利用也有望成为实现大豆产量突破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在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与应用上取得了较大进展。国内已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昆虫-环境-植物”三位一体的大豆杂交种制种技术体系,可使高异交率不育系的结荚率达90%以上。截止目前,国内大豆研究人员利用“三系”(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杂交种生产体系已培育40余个杂交大豆品种,比对照平均增产近13%,并已经开始在生产上示范推广应用。同时,基于大豆隐性细胞核不育基因的杂交大豆育种系统-智能不育杂交育种技术也处在研发当中,后期也会助力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然而,无论是“三系”杂交种生产体系还是智能不育杂交育种技术,都依赖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GmFS1突变型基因在培育大豆雌性不育恢复系中的应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GmFS1突变型基因采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得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GmFS1基因的野生型基因序列如SEQ IDNO:1所示,其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

4.基于CRISPR/Cas9技术快速获得大豆雌性不育雄性可育植株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为设计用于编辑GmFS1基因的sgRNA识别位点的靶序列,将其构建CRISPR/Cas9-GmFS1基因编辑载体,将该载体转化大豆获得大豆...

【技术特征摘要】

1.gmfs1突变型基因在培育大豆雌性不育恢复系中的应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gmfs1突变型基因采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得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gmfs1基因的野生型基因序列如seq idno:1所示,其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

4.基于crispr/cas9技术快速获得大豆雌性不育雄性可育植株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为设计用于编辑gmfs1基因的sgrna识别位点的靶序列,将其构建crispr/cas9-gmfs1基因编辑载体,将该载体转化大豆获得大豆雌性不育雄性可育植株。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crispr/cas9技术快速获得大豆雌性不育雄性可育植株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grna识别位点的靶序列如seq id no:3所示。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crispr/cas9技术快速获得大豆雌性不育雄性可育植株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crispr/cas9-gmfs1基因编辑载体的构建方法如下:通过正反向引物克隆sgrna识别位点的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守萍丁先龙盖钧镒赵晋铭谷玉娟盛英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