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凝土泵管减振支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1175618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07 22:11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混凝土泵管减振支撑装置,包括对称布置的两个支撑单元,各支撑单元分别包括:底板;立板,设置于底板上并垂直向外伸出;弧形支撑板,间隔设置于立板内侧,弧形支撑板设置有与混凝土泵管形状适配的弧形结构;减振连接缸,连接于立板和弧形支撑板之间,减振连接缸外侧设置有连接于立板和弧形支撑板之间的辅助连接板;两个支撑单元对称布置在混凝土泵管的外侧,底板通过紧固螺栓紧贴固定在建筑物楼板上,立板对置并通过连接螺栓连接,混凝土泵管由对置的弧形支撑板支撑固定。能够对建筑物楼板上的混凝土泵管稳定支撑固定,具有较好的减振效果,安装拆卸方便,适合于施工现场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建筑工程,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混凝土泵管减振支撑装置


技术介绍

1、目前,在房建高层建筑混凝土浇筑时,需要通过混凝土泵车输送至浇筑处进行浇筑。在输送混凝土时,混凝土泵管往往需要穿过已经浇筑好的楼板,现有固定方式大多是利用扣件式脚手架或木塞的方式对泵管进行搭设固定,这种固定结构较为简单。

2、但是,这种简单的刚性支撑结构容易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结构脱开等问题,产生较大的安全隐患,并且,搭建上述的扣件式脚手架或木塞,现场施工操作不方便,容易发生固定方式不正确、固定不稳定问题,不利于安全操作;同时,利用扣件式脚手架或木塞的方式在混凝土泵管与建筑物之间建立的是刚性连接结构,减振效果差,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当泵管具有较大的振动,刚性结构不仅造成泵管损坏,而且也会将振动传递给建筑物楼板,刚性连接结构将振动传递给楼板,对楼板造成损害。


技术实现思路

1、为此,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混凝土泵管减振支撑装置,提高连接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提高减振效果,对泵管的振动进行有效减振,减轻振动对建筑物楼板的损坏、避免支撑因振动脱开的危险情况发生。

2、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混凝土泵管减振支撑装置,包括对称布置的两个支撑单元,各所述支撑单元分别包括:底板,其上设置有紧固螺栓;立板,设置于所述底板上并垂直向外伸出,其上设置有连接螺栓;弧形支撑板,间隔设置于立板内侧,弧形支撑板设置有与混凝土泵管形状适配的弧形结构;减振连接缸,连接于立板和弧形支撑板之间,所述减振连接缸外侧设置有连接于立板和弧形支撑板之间的辅助连接板;两个所述支撑单元对称布置在混凝土泵管的外侧,所述底板通过紧固螺栓紧贴固定在建筑物楼板上,立板对置并通过连接螺栓连接,混凝土泵管由对置的弧形支撑板支撑固定。

3、优选的,所述减振连接缸包括筒状壳体、柱体和柔性减振体,所述筒状壳体后端与底板固定连接,所述柱体的一端与弧形支撑板连接,另一端伸入到筒状壳体前端开口内并居中布置,所述柔性减振体填充在筒状壳体与柱体之间。

4、优选的,所述柔性减振体为挤注在柱体与筒状壳体的橡胶体,所述橡胶体与柱体、筒状壳体形成注胶一体化结构。

5、优选的,所述柱体伸入筒状壳体内的部分间隔设置有多个外径扩大的凸台,所述柔性减振体分别布置在凸台的两侧。

6、优选的,所述柔性减振体包括设置在所述凸台的前侧与筒状壳体之间的第一柔性减振体、设置在所述凸台后侧与筒状壳体之间的第二柔性减振体。

7、优选的,所述弧形支撑板与混凝土泵管之间设置有柔性减振垫,所述柔性减振垫包括但不限于纺织布料或柔性橡胶垫。

8、优选的,所述立板与底板为一体成型钣金结构,所述立板包括垂直布置的第一内立板和第二内立板。

9、优选的,所述立板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内立板和所述第二内立板外端的斜立板,所述斜立板与第一内立板和第二内立板分别呈45°角布置,所述连接螺栓设置于所述斜立板上。

10、优选的,各所述支撑单元包括垂直布置的两个减振连接缸,两个减振连接缸的其中之一布置于第一内立板内侧、其中另一布置于第二内立板内侧。

11、本技术所提供的混凝土泵管减振支撑装置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

12、(1)两个支撑单元对称布置在混凝土泵管的外侧,底板通过紧固螺栓紧贴固定在建筑物楼板上,立板对置并通过连接螺栓连接,混凝土泵管由对置的弧形支撑板支撑固定,减振连接缸连接于弧形支撑板与立板之间,结构简单,便于现场安装拆卸,避免了固定方式不准确、固定不稳定问题的发生;

13、(2)减振连接缸通过筒状壳体后端与底板固定连接,柱体的一端与弧形支撑板连接,另一端伸入到筒状壳体前端开口内,柔性减振体填充在筒状壳体与柱体之间,能够有效降低振动传递的强烈程度,避免强烈振动造成的建筑物楼板的损坏,并且具有较强的支撑强度,适合混凝土泵管较大的重量载荷;

14、(3)在立板与弧形支撑板之间,不仅设置了减振作用的减振连接缸,而且在减振连接缸外侧设置了辅助连接板,双重支撑结构,强化两者之间的支撑稳定性,提高了连接的安全性。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混凝土泵管减振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对称布置的两个支撑单元,各所述支撑单元分别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泵管减振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连接缸(7)包括筒状壳体(71)、柱体(72)和柔性减振体,所述筒状壳体(71)后端与底板(1)固定连接,所述柱体(72)的一端与弧形支撑板(6)连接,另一端伸入到筒状壳体(71)前端开口内并居中布置,所述柔性减振体填充在筒状壳体(71)与柱体(72)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凝土泵管减振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减振体为挤注在柱体(72)与筒状壳体(71)的橡胶体,所述橡胶体与柱体(72)、筒状壳体(71)形成注胶一体化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混凝土泵管减振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柱体(72)伸入筒状壳体(71)内的部分间隔设置有多个外径扩大的凸台(721),所述柔性减振体分别布置在凸台(721)的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混凝土泵管减振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减振体包括设置在所述凸台(721)的前侧与筒状壳体(71)之间的第一柔性减振体(73)、设置在所述凸台(721)后侧与筒状壳体(71)之间的第二柔性减振体(74)。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泵管减振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支撑板(6)与混凝土泵管(8)之间设置有柔性减振垫(4),所述柔性减振垫(4)包括纺织布料或柔性橡胶垫。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混凝土泵管减振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板(5)与底板(1)为一体成型钣金结构,所述立板(5)包括垂直布置的第一内立板(51)和第二内立板(5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混凝土泵管减振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板(5)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内立板(51)和所述第二内立板(52)外端的斜立板(53),所述斜立板(53)与第一内立板(51)和第二内立板(52)分别呈45°角布置,所述连接螺栓(3)设置于所述斜立板(53)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混凝土泵管减振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支撑单元包括垂直布置的两个减振连接缸(7),两个减振连接缸(7)的其中之一布置于第一内立板(51)内侧、其中另一布置于第二内立板(52)内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混凝土泵管减振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螺栓(3)的伸出方向与两个所述减振连接缸(7)的伸出方向分别呈45°角布置。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凝土泵管减振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对称布置的两个支撑单元,各所述支撑单元分别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泵管减振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连接缸(7)包括筒状壳体(71)、柱体(72)和柔性减振体,所述筒状壳体(71)后端与底板(1)固定连接,所述柱体(72)的一端与弧形支撑板(6)连接,另一端伸入到筒状壳体(71)前端开口内并居中布置,所述柔性减振体填充在筒状壳体(71)与柱体(72)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凝土泵管减振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减振体为挤注在柱体(72)与筒状壳体(71)的橡胶体,所述橡胶体与柱体(72)、筒状壳体(71)形成注胶一体化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混凝土泵管减振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柱体(72)伸入筒状壳体(71)内的部分间隔设置有多个外径扩大的凸台(721),所述柔性减振体分别布置在凸台(721)的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混凝土泵管减振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减振体包括设置在所述凸台(721)的前侧与筒状壳体(71)之间的第一柔性减振体(73)、设置在所述凸台(721)后侧与筒状壳体(71)之间的第二柔性减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军利吴腾刘权杨齐乐刘芳白剑王泽林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建筑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