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循环式控温的充电桩设备制造技术_技高网

一种循环式控温的充电桩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158819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30 18:22
本申请涉及一种循环式控温的充电桩设备,其涉及新能源汽车充电设备领域,其包括第一吸热系统、第二吸热系统以及导热液,所述第一吸热系统设置在继电器背板上,所述第二吸热系统设置在枪头触点上,充电盒内设有循环系统,电线上设有散热系统,所述循环系统用于驱动所述导热液在所述第一吸热系统、第二吸热系统、散热系统中循环流动。本申请具有对继电器背板与枪头触点进行散热,提高充电桩设备使用的安全性,同时散热能够减小充电枪与充电盒内元件的电阻,从而减少持续发热的能源损耗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新能源汽车充电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循环式控温的充电桩设备


技术介绍

1、在新能源汽车充电设备的领域中,便携式充电桩以体积小、方便程度高受到用户喜爱。一般的便携式充电桩包括充电枪,充电盒(内部含有继电器),插头,三者之间是电线连接,由于标准要求,充电盒、充电枪使用过程中有防水要求。

2、但是充电过程中,由于枪头触点位置、充电盒继电器背板电阻等位置,持续供电且电流过大,发热较严重,一方面过热会引发安全性问题,另一方面持续的电能以热量损耗,也会引起充电桩充电效率低的麻烦。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改善枪头触点位置、充电盒继电器背板电阻等位置电流大,发热严重,容易引发安全性事故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循环式控温的充电桩设备。

2、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循环式控温的充电桩设备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3、一种循环式控温的充电桩设备,包括第一吸热系统、第二吸热系统以及导热液,所述第一吸热系统设置在继电器背板上,所述第二吸热系统设置在枪头触点上,充电盒内设有循环系统,电线上设有散热系统,所述循环系统用于驱动所述导热液在所述第一吸热系统、第二吸热系统、散热系统中循环流动。

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充电桩在进行充电时,循环系统驱动导热液在第一吸热系统、第二吸热系统、散热系统中循环流动,导热液通过第一吸热系统将继电器背板产生的热量吸收,通过第二吸热系统将枪头触点的产生的热量吸收,然后通过散热系统进行散热降温,从而实现对继电器背板与枪头触点进行散热,提高充电桩设备使用的安全性,同时散热能够减小元件的电阻,从而减少持续发热的能源损耗。

5、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散热系统包括两组散热通道,所述散热通道设置在所述电线的包覆层内,一组所述散热通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吸热系统的进口端连通设置,另外一端与所述循环系统的出口端连通设置,另外一组所述散热通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吸热系统的出口端连通设置,另外一端与所述第一吸热系统的进口端连通设置,所述循环系统的进口端与所述第一吸热系统的出口端连通设置。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导热液经过散热通道时,导热液通过包覆层向外侧释放热量,使得导热液的散热,从而提高导热液散热的便利性。

7、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吸热系统包括导热板、第一毛细导管,所述导热板设置在所述继电器背板上,所述第一毛细导管设置在所述导热板上,所述第一毛细导管的一端插入所述散热通道,并与所述电线的包覆层密封设置,另外一端与所述循环系统连通设置。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继电器背板进行散热时,热量通过导热板传导至第一毛细导管,然后与第一毛细导管进行热量交换,实现对继电器背板上的散热。

9、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导热板与所述继电器背板之间设有导热绝缘膜。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导热绝缘膜将导热板与继电器背板之间隔绝开来,提高继电器背板散热的安全性。

11、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二吸热系统包括导热块、第二毛细导管,所述导热块设置在所述枪头触点上,所述第二毛细导管设置在所述导热块上,所述第二毛细导管的两端分别插入到所述散热通道内,并与所述电线的包覆层密封设置。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对枪头触点进行散热时,枪头触点的电热传导至导热块上,然后通过第二毛细导管与导热液之间进行热量传递,从而实现对枪头触点的热量的散热。

13、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循环系统包括循环泵,所述循环泵的进口端与所述第一毛细导管的出口端连通设置,所述循环泵的出口端与所述散热通道连通设置。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循环泵对导热液的驱动,实现导热液的循环。

15、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包覆层上设有导热柱,所述导热柱的一端插入到所述散热通道内,另外伸出所述包覆层。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导热液在散热通道内流动时,导热柱能够将导热液内的热量引导至包覆层的外表面,从而提高导热液的散热效率。

17、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包覆层内预埋有支撑圈,所述散热通道设置在所述支撑圈的外侧,所述包覆层外设有紧固圈,所述紧固圈上设有供所述导热柱穿过的穿孔,所述紧固圈能够将所述包覆层压紧在所述支撑圈上,所述包覆层沿自身轴向上设有限制槽,所述紧固圈上设有用于插入所述限制槽内的限制条。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对导向柱进行安装时,将导向柱由穿孔插入到包覆层,最后插入到散热通道内,然后用过紧固圈将包覆层压紧在支撑圈上,通过对包覆层的挤压,能够提高包覆层的密实度,有效避免包覆层的应变导致与导热柱之间产生缝隙,提高包覆层与导热柱之间的密封性;通过限制条插入到限制槽内,能够有效避免包覆层在受挤压时向两侧延伸,从而提高包覆层与导热柱之间的密封稳定性。

19、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散热通道内设有支撑管,所述导热柱的一端插入所述支撑管内,所述导热柱的直径小于所述支撑管的直径,所述导热柱上涂覆有膨胀胶,所述穿孔的孔径大于所述导热柱的孔径,所述导热柱螺纹套设有预紧环,所述预紧环上设有用于插入所述穿孔的紧固部,所述紧固部上设有导向面,所述导向面能够与所述穿孔的孔壁抵紧。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紧固圈在对包覆层挤压时,通过支撑管对散热通道进行支撑,使得导热液能够在散热通道内流动;通过在导热柱上涂覆膨胀胶,能够提高导热柱与包覆层之间的密封效果;然后将预紧环旋拧到导热柱上,然后使得紧固部插入到穿孔内,使得导向面与穿孔的孔壁抵紧,能够对紧固圈与导热柱之间进行固定,提高导热柱安装位置的稳定性;热量能够借助预紧环传递到紧固圈上,使得紧固圈成为一个散热板,从而提高导热柱的散热效果。

21、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紧固圈包括圈体、连接片,所述圈体围绕在所述包覆层上,所述圈体的两端均设有沿所述包覆层的轴向设置的卡槽,所述连接片上设有用于插入所述卡槽内的卡条,所述卡条与所述卡槽一一对应。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对紧固圈进行安装时,操作人员可借助挤压机器将圈体压紧在包覆层上,然后将连接片的两个卡条插入到圈体两端上卡槽内,从而完成对紧固圈的安装。

23、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当充电桩在进行充电时,循环系统驱动导热液在第一吸热系统、第二吸热系统、散热系统中循环流动,导热液通过第一吸热系统将继电器背板产生的热量吸收,通过第二吸热系统将枪头触点的产生的热量吸收,然后通过散热系统进行散热降温,从而实现对继电器背板与枪头触点进行散热,提高充电桩设备使用的安全性,同时散热能够减小元件的电阻,从而减少持续发热的能源损耗;

25、2.当导热液在散热通道内流动时,导热柱能够将导热液内的热量引导至包覆层外表面的紧固圈上,从而提高导热液的散热效率;

26、3.在对导向柱进行安装时,将导向柱由穿孔插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循环式控温的充电桩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吸热系统(2)、第二吸热系统(3)以及导热液,所述第一吸热系统(2)设置在继电器背板(12)上,所述第二吸热系统(3)设置在枪头触点(16)上,充电盒(11)内设有循环系统(4),电线(13)上设有散热系统(5),所述循环系统(4)用于驱动所述导热液在所述第一吸热系统(2)、第二吸热系统(3)、散热系统(5)中循环流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式控温的充电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系统(5)包括两组散热通道(51),所述散热通道(51)设置在所述电线(13)的包覆层(132)内,一组所述散热通道(51)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吸热系统(3)的进口端连通设置,另外一端与所述循环系统(4)的出口端连通设置,另外一组所述散热通道(51)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吸热系统(3)的出口端连通设置,另外一端与所述第一吸热系统(2)的进口端连通设置,所述循环系统(4)的进口端与所述第一吸热系统(2)的出口端连通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循环式控温的充电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热系统(2)包括导热板(21)、第一毛细导管(22),所述导热板(21)设置在所述继电器背板(12)上,所述第一毛细导管(22)设置在所述导热板(21)上,所述第一毛细导管(22)的一端插入所述散热通道(51),并与所述电线(13)的包覆层(132)密封设置,另外一端与所述循环系统(4)连通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循环式控温的充电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板(21)与所述继电器背板(12)之间设有导热绝缘膜(23)。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循环式控温的充电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吸热系统(3)包括导热块(31)、第二毛细导管(32),所述导热块(31)设置在所述枪头触点(16)上,所述第二毛细导管(32)设置在所述导热块(31)上,所述第二毛细导管(32)的两端分别插入到所述散热通道(51)内,并与所述电线(13)的包覆层(132)密封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循环式控温的充电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系统(4)包括循环泵(41),所述循环泵(41)的进口端与所述第一毛细导管(22)的出口端连通设置,所述循环泵(41)的出口端与所述散热通道(51)连通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循环式控温的充电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覆层(132)上设有导热柱(61),所述导热柱(61)的一端插入到所述散热通道(51)内,另外伸出所述包覆层(13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循环式控温的充电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覆层(132)内预埋有支撑圈(62),所述散热通道(51)设置在所述支撑圈(62)的外侧,所述包覆层(132)外设有紧固圈(65),所述紧固圈(65)上设有供所述导热柱(61)穿过的穿孔(641),所述紧固圈(65)能够将所述包覆层(132)压紧在所述支撑圈(62)上,所述包覆层(132)沿自身轴向上设有限制槽(646),所述紧固圈(65)上设有用于插入所述限制槽(646)内的限制条(647)。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循环式控温的充电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通道(51)内设有支撑管(63),所述导热柱(61)的一端插入所述支撑管(63)内,所述导热柱(61)的直径小于所述支撑管(63)的直径,所述导热柱(61)上涂覆有膨胀胶,所述穿孔(641)的孔径大于所述导热柱(61)的孔径,所述导热柱(61)螺纹套设有预紧环(642),所述预紧环(642)上设有用于插入所述穿孔(641)的紧固部(643),所述紧固部(643)上设有导向面(644),所述导向面(644)能够与所述穿孔(641)的孔壁抵紧。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循环式控温的充电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圈(65)包括圈体(651)、连接片(652),所述圈体(651)围绕在所述包覆层(132)上,所述圈体(651)的两端均设有沿所述包覆层(132)的轴向设置的卡槽(653),所述连接片(652)上设有用于插入所述卡槽(653)内的卡条(654),所述卡条(654)与所述卡槽(653)一一对应。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循环式控温的充电桩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吸热系统(2)、第二吸热系统(3)以及导热液,所述第一吸热系统(2)设置在继电器背板(12)上,所述第二吸热系统(3)设置在枪头触点(16)上,充电盒(11)内设有循环系统(4),电线(13)上设有散热系统(5),所述循环系统(4)用于驱动所述导热液在所述第一吸热系统(2)、第二吸热系统(3)、散热系统(5)中循环流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式控温的充电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系统(5)包括两组散热通道(51),所述散热通道(51)设置在所述电线(13)的包覆层(132)内,一组所述散热通道(51)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吸热系统(3)的进口端连通设置,另外一端与所述循环系统(4)的出口端连通设置,另外一组所述散热通道(51)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吸热系统(3)的出口端连通设置,另外一端与所述第一吸热系统(2)的进口端连通设置,所述循环系统(4)的进口端与所述第一吸热系统(2)的出口端连通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循环式控温的充电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热系统(2)包括导热板(21)、第一毛细导管(22),所述导热板(21)设置在所述继电器背板(12)上,所述第一毛细导管(22)设置在所述导热板(21)上,所述第一毛细导管(22)的一端插入所述散热通道(51),并与所述电线(13)的包覆层(132)密封设置,另外一端与所述循环系统(4)连通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循环式控温的充电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板(21)与所述继电器背板(12)之间设有导热绝缘膜(23)。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循环式控温的充电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吸热系统(3)包括导热块(31)、第二毛细导管(32),所述导热块(31)设置在所述枪头触点(16)上,所述第二毛细导管(32)设置在所述导热块(31)上,所述第二毛细导管(32)的两端分别插入到所述散热通道(51)内,并与所述电线(13)的包覆层(132)密封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磊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瑞凡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