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赵正义专利>正文

砼预制构件塔桅式结构基础的水平连接系统构造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103585 阅读:1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砼预制构件塔桅式结构基础的水平连接系统构造为满足周期移动使用的塔桅式机械设备的反复拆装和重复使用的技术要求,采用钢和混凝土等不同材料,以机加工和焊接或铸造,或以模具成型的混凝土制作的包括固定端、张拉端和钢绞线孔道的预应力水平连接构造系统。该系统具有节约钢材、减少工艺程序进而大幅降低生产成本的效果,为塔桅式机械设备装配式砼预制构件基础的产业化提供了技术条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砼预制构件塔桅式结构基础的水平连接系统构造
本专利技术涉及周期移动使用或固定使用的塔桅式机械设备砼预制构 件装配式基础的后张法预应力水平连接构造。
技术介绍
目前,建筑、电力、石油、信息、地矿、军事各领域的周期移动使用的 如建筑固定式塔机、风力发电机、采油机、信号塔架、钻探机及大型陆基雷达等塔桅式结构 基础,大都采用整体现浇砼基础,其明显弊端在于,资源利用率极低、施工周期长,寒冷地区 制作周期更长,干旱地区施工困难,不能重复使用,同时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近 年来已有砼预制构件组合式塔机基础问世,开辟了塔桅式机械设备基础组合式、重复使用、 基础砼预制构件轻量化的方向和道路。但针对塔桅式机械设备组合基础重复使用和轻量化 两大技术经济目标,存在砼预制构件水平连接系统构造复杂、制作工艺程序多、系统封闭性 差等因素造成制作成本大、周期长、系统锈蚀严重造成重复使用次数少等产业化的不利因 素。彻底突破这一技术瓶颈,大幅度减少占基础制作成本四分之一的预应力水平连接系统 的工艺程序、降低制作成本同时延长系统的使用寿命对塔桅式机械设备砼预制构件装配式 基础的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和任务是提供一种较现有后张法预应力技术构造节 约钢材、减少工艺程序、系统封闭性和抗锈蚀性能提高进而提高钢绞线重复使用次数而大 幅降低生产及使用成本的预应力水平连接构造系统,为塔桅式机械设备砼预制构件装配式 基础的产业化创造技术条件。技术方案 本专利技术包括塔桅式机械设备砼预制构件装配式基础的预应力水平 连接构造系统的固定端的3种构造形式、张拉端的2种构造形式和贯穿其间的钢绞线水平 孔道的构造形式。钢绞线孔道构造(301)由水平设置于组成基础砼结构整体的各砼预制构件内的 空间交叉的剖面为圆形的η条钢绞线水平孔道(2)构成,该η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每条钢 绞线水平孔道(2)的纵向轴心相互连通使每条孔道的任意横向剖切位置的两侧的圆形剖 面的圆心重合;钢绞线孔道构造(301)的外壁为设置于砼内的钢或塑料管的管壁或预制构 件的砼(1);各条钢绞线孔道构造(301)的垂直投影交会于基础砼结构的平面中心;钢绞线 (4)贯穿于钢绞线水平孔道(2)内,每道钢绞线水平孔道(2)的两个端头分别与钢绞线(4) 的固定端构造1号(101)或固定端构造2号(102)或固定端构造3号(103)和张拉端构造 1号(201)或张拉端构造2号(202)连通;如图1、2、3、4、5、6、7所示。固定端构造1号(101)的构造固定端钢封口套管(25)为内径外向端大内向端 小的水平管,管内空腔部分为平截头圆锥体,固定端钢封口套管(25)的内径较大的圆环形 底面与基础砼预制构件(22)的砼(1)的外立面相平,固定端钢封口套管(25)的内径较小 的圆环形底面与固定端钢水平套管(24)的圆环形剖面的内径相同且与固定端钢水平套管 (24)的水平外向端面连接,承压圈2号(23)的外径大于或等于固定端钢水平套管(24)的 外径,承压圈2号(23)的中心的圆孔直径大于或等于钢绞线水平孔道(2)或钢管(3)的 内径,承压圈2号(23)的外向面与固定端钢水平套管(24)的内向面连接;固定端过渡管1 号(9)的横剖面为圆环形,固定端过渡管1号(9)的外向端的内径大于或等于承压圈2号(23)的内向面孔径,固定端过渡管1号(9)的外向端与承压圈2号(23)的内向面连接;钢 管⑶的横剖面为圆环形,钢管⑶的外向端与固定端过渡管1号(9)的内向端连接;组合 后的固定端钢封口套管(25)与固定端钢水平套管(24)、和承压圈2号(23)和固定端过渡 管1号(9)和钢绞线水平孔道(2)或钢管(3)的纵向轴心重合为同一水平直线;钢绞线定 位板(5)为圆柱体,其外径略小于固定端钢水平套管(24)的内径、钢绞线定位板(5)的厚 度与钢绞线锚头(8)的长度之和小于固定端钢水平套管(24)的长度,钢绞线定位板(5)上 设有与该圆柱体纵向轴心同方向的圆孔1号(28)m个,该m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圆孔1号 (28)的内径略大于钢绞线(4)的外径同时小于钢绞线锚头(8)的外径;固定端封闭件(10) 为橡胶或塑料或木质的平截头圆锥体,该平截头圆锥体的上、下底面的内径与固定端钢封 口套管(25)的外向端和内向端的内径对应相等;固定端钢封口套管(25)、固定端钢水平套管(24)、承压圈2号(23)和固定端过渡 管1号(9)的组合体为钢质,其制作工艺为机加工成零件后经组装焊接为一个组合体,或以 铸造工艺一次成型为该组合体;如图3所示。固定端构造2号(102)与固定端构造1号(101)的区别在于固定端钢封口套管 (25)的材料是与基础砼预制构件相同并融为一体的砼(1);如图4所示。固定端构造3号(103)与固定端构造1号(101)的区别在于以固定端砼水平套 管(27)替代固定端钢水平套管(24),固定端钢封口套管(25)和固定端钢水平套管(24)的 材料为与基础砼预制构件相同并融为一体的砼(1);如图5所示。张拉端构造1号(201)的构造张拉端封口圈1号(11)的正立面为圆形环,在张 拉端封口圈1号(11)的外向面上设有剖面为矩形且内径与张拉端封口圈1号(11)的孔径 相同的圆环形凹槽1号(6),张拉端封口圈1号(11)的外向垂直面与基础砼预制构件(22) 的外立面砼(1)相平;张拉端过渡管1号(29)的横剖面为圆环形,张拉端过渡管1号(29) 的外向端的内径大于或等于张拉端封口圈1号(11)的内径,张拉端过渡管1号(29)的外 向端与张拉端封口圈1号(11)的内向面连接,张拉端过渡管1号(29)的内向端内径与钢 绞线水平孔道(2)相同,张拉端过渡管1号(29)的内向端与钢管(3)的外向端连接,在张 拉端封口圈1号(11)的外侧设有承压圈1号(12),承压圈1号(12)的内径与张拉端封口 圈1号(11)的内径相同,在承压圈1号(12)的外向面上设有剖面为矩形且其内径与承压 圈1号(12)内径相同的圆环形凹槽3号(30),在承压圈1号(12)的内向面上设有与圆环 形凹槽1号(6)的矩形剖面相同且与圆环形凹槽1号(6)无间隙配合的圆环形凸键(31), 在承压圈1号(12)的外径面上设有外螺纹2号(21);在承压圈1号(12)的外侧设有锚 环(13),锚环(13)为圆柱体,锚环(13)的外径与圆环形凹槽3号(30)的外径相同并相互 配合,锚环(13)上设有纵轴与锚环(13)纵轴方向相同的内径内小外大的圆锥形孔(32)m 个,该m为与钢绞线定位板(5)的圆孔1号(28)数量相同的大于等于1的整数;圆锥形孔 (32)的内向端内径略大于钢绞线⑷的直径,在圆锥形孔(32)与钢绞线⑷之间设有夹片 (14),配合后的锚环(13)与承压圈1号(12)与张拉端封口圈1号(11)与张拉端过渡管1 号(29)与钢绞线水平孔道(2)纵向轴心重合为同一水平直线,剖面为矩形的封闭套筒端头 圈1号(15)的内径面上设有内螺纹与承压圈1号(12)的外螺纹2号(21)配合,封闭套筒 (17)的长度大于钢绞线(4)水平凸出于封闭套筒端头圈1号(15)外向面的长度,封闭套筒 (17)的内径大于封闭套筒端头圈1号(15)的内径且小于或等于封闭套筒端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砼预制构件塔桅式结构基础的水平连接系统构造包括塔桅式机械设备砼预制构件装配式基础的预应力水平连接构造系统的固定端的3种构造形式、张拉端的2种构造形式,其特征在于:  固定端构造1号(101)的构造:固定端钢封口套管(25)为内径外向端大内向端小的水平管,管内空腔部分为平截头圆锥体,固定端钢封口套管(25)的内径较大的圆环形底面与基础砼预制构件(22)的砼(1)的外立面相平,固定端钢封口套管(25)的内径较小的圆环形底面与固定端钢水平套管(24)的圆环形剖面的内径相同且与固定端钢水平套管(24)的水平外向端面连接,承压圈2号(23)的外径大于或等于固定端钢水平套管(24)的外径,承压圈2号(23)的中心的圆孔直径大于或等于钢绞线水平孔道(2)或钢管(3)的内径,承压圈2号(23)的外向面与固定端钢水平套管(24)的内向面连接;固定端过渡管1号(9)的横剖面为圆环形,固定端过渡管1号(9)的外向端的内径大于或等于承压圈2号(23)的内向面孔径,固定端过渡管1号(9)的外向端与承压圈2号(23)的内向面连接;钢管(3)的横剖面为圆环形,钢管(3)的外向端与固定端过渡管1号(9)的内向端连接;组合后的固定端钢封口套管(25)与固定端钢水平套管(24)、和承压圈2号(23)和固定端过渡管1号(9)和钢绞线水平孔道(2)或钢管(3)的纵向轴心重合为同一水平直线;钢绞线定位板(5)为圆柱体,其外径略小于固定端钢水平套管(24)的内径、钢绞线定位板(5)的厚度与钢绞线锚头(8)的长度之和小于固定端钢水平套管(24)的长度,钢绞线定位板(5)上设有与该圆柱体纵向轴心同方向的圆孔1号(28)m个,该m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圆孔1号(28)的内径略大于钢绞线(4)的外径同时小于钢绞线锚头(8)的外径;固定端封闭件(10)为橡胶或塑料或木质的平截头圆锥体,该平截头圆锥体的上、下底面的内径与固定端钢封口套管(25)的外向端和内向端的内径对应相等;  固定端钢封口套管(25)、固定端钢水平套管(24)、承压圈2号(23)和固定端过渡管1号(9)的组合体为钢质,其制作工艺为机加工成零件后经组装焊接为一个组合体,或以铸造工艺一次成型为该组合体;  固定端构造2号(102)与固定端构造1号(101)的区别在于:固定端钢封口套管(25)的材料是与基础砼预制构件相同并融为一体的砼(1);  固定端构造3号(103)与固定端构造1号(101)的区别在于...

【技术特征摘要】
砼预制构件塔桅式结构基础的水平连接系统构造包括塔桅式机械设备砼预制构件装配式基础的预应力水平连接构造系统的固定端的3种构造形式、张拉端的2种构造形式,其特征在于固定端构造1号(101)的构造固定端钢封口套管(25)为内径外向端大内向端小的水平管,管内空腔部分为平截头圆锥体,固定端钢封口套管(25)的内径较大的圆环形底面与基础砼预制构件(22)的砼(1)的外立面相平,固定端钢封口套管(25)的内径较小的圆环形底面与固定端钢水平套管(24)的圆环形剖面的内径相同且与固定端钢水平套管(24)的水平外向端面连接,承压圈2号(23)的外径大于或等于固定端钢水平套管(24)的外径,承压圈2号(23)的中心的圆孔直径大于或等于钢绞线水平孔道(2)或钢管(3)的内径,承压圈2号(23)的外向面与固定端钢水平套管(24)的内向面连接;固定端过渡管1号(9)的横剖面为圆环形,固定端过渡管1号(9)的外向端的内径大于或等于承压圈2号(23)的内向面孔径,固定端过渡管1号(9)的外向端与承压圈2号(23)的内向面连接;钢管(3)的横剖面为圆环形,钢管(3)的外向端与固定端过渡管1号(9)的内向端连接;组合后的固定端钢封口套管(25)与固定端钢水平套管(24)、和承压圈2号(23)和固定端过渡管1号(9)和钢绞线水平孔道(2)或钢管(3)的纵向轴心重合为同一水平直线;钢绞线定位板(5)为圆柱体,其外径略小于固定端钢水平套管(24)的内径、钢绞线定位板(5)的厚度与钢绞线锚头(8)的长度之和小于固定端钢水平套管(24)的长度,钢绞线定位板(5)上设有与该圆柱体纵向轴心同方向的圆孔1号(28)m个,该m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圆孔1号(28)的内径略大于钢绞线(4)的外径同时小于钢绞线锚头(8)的外径;固定端封闭件(10)为橡胶或塑料或木质的平截头圆锥体,该平截头圆锥体的上、下底面的内径与固定端钢封口套管(25)的外向端和内向端的内径对应相等;固定端钢封口套管(25)、固定端钢水平套管(24)、承压圈2号(23)和固定端过渡管1号(9)的组合体为钢质,其制作工艺为机加工成零件后经组装焊接为一个组合体,或以铸造工艺一次成型为该组合体;固定端构造2号(102)与固定端构造1号(101)的区别在于固定端钢封口套管(25)的材料是与基础砼预制构件相同并融为一体的砼(1);固定端构造3号(103)与固定端构造1号(101)的区别在于以固定端砼水平套管(27)替代固定端钢水平套管(24),固定端钢封口套管(25)和固定端钢水平套管(24)的材料为与基础砼预制构件相同并融为一体的砼(1);张拉端构造1号(201)的构造张拉端封口圈1号(11)的正立面为圆形环,在张拉端封口圈1号(11)的外向面上设有剖面为矩形且内径与张拉端封口圈1号(11)的孔径相同的圆环形凹槽1号(6),张拉端封口圈1号(11)的外向垂直面与基础砼预制构件(22)的外立面砼(1)相平;张拉端过渡管1号(29)的横剖面为圆环形,张拉端过渡管1号(29)的外向端的内径大于或等于张拉端封口圈1号(11)的内径,张拉端过渡管1号(29)的外向端与张拉端封口圈1号(11)的内向面连接,张拉端过渡管1号(29)的内向端内径与钢绞线水平孔道(2)相同,张拉端过渡管1号(29)的内向端与钢管(3)的外向端连接,在张拉端封口圈1号(11)的外侧设有承压圈1号(12),承压圈1号(12)的内径与张拉端封口圈1号(11)的内径相同,在承压圈1号(12)的外向面上设有剖面为矩形且其内径与承压圈1号(12)内径相同的圆环形凹槽3号(30),在承压圈1号(12)的内向面上设有与圆环形凹槽1号(6)的矩形剖面相同且与圆环形凹槽1号(6)无间隙配合的圆环形凸键(31),在承压圈1号(12)的外径面上设有外螺纹2号(21);在承压圈1号(12)的外侧设有锚环(13),锚环(13)为圆柱体,锚环(13)的外径与圆环形凹槽3号(30)的外径相同并相互配合,锚环(13)上设有纵轴与锚环(13)纵轴方向相同的内径内小外大的圆锥形孔(32)m个,该m为与钢绞线定位板(5)的圆孔1号(28)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正义
申请(专利权)人:赵正义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