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架结构及其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018218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18 22:01
本申请属于车辆技术领域,解决现有车辆的悬架结构无法满足低车身姿态的设计需求的问题,提供一种悬架结构及其车辆,悬架结构包括转向节、上摆臂、下摆臂、传力臂、转化支架和避震器;其中,上摆臂与下摆臂的一端分别活动铰接转向节,另一端分别活动铰接车架;避震器沿车辆宽度方向设置,且两端分别与车架和转化支架活动铰接;传力臂的两端分别与下摆臂和转化支架活动铰接;转化支架枢转连接在车架上,且沿着与车辆宽度垂直的方向转动。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在于:减小了避震器总成对车身高度方向上的空间占用,可将车身姿态设计的更加低趴;另外在车辆弯道行驶过程中可提供额外侧向支撑力,可提升车辆极限驾控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车辆,特别涉及一种可降低车身高度的悬架结构。


技术介绍

1、悬架结构是连接车辆的车架和车轮的重要部件,在保证车轮与路面良好接触的同时,缓冲路面不平度对车身的冲击,以提高乘坐舒适性和行驶稳定性。目前,乘用车辆普遍使用的悬架结构有麦弗逊式悬架、双叉臂式悬架及多连杆悬架等。

2、随着用户对车辆极限驾控性能及个性化风格的要求,车身姿态更低趴、造型更加运动化,且极限驾控性能更强的运动型轿车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特别是年轻消费者的青睐。然而上述的各种普遍应用于乘用车辆的麦弗逊式、双叉臂式及多连杆式的悬架结构,所使用的避震器总成基本都是沿着车身高度方向或者接近于车身高度方向设置的,这就导致其悬架结构在车身高度方向上占据了较大空间,车身高度压缩空间受限,无法满足低车身姿态的设计需求。另外,上述各种悬架结构只能通过横向稳定杆在车辆转弯过程中提供侧向支撑力,以保持车身平衡,但是,横向稳定杆是由弹簧钢制成的扭杆弹簧,其粗细及软硬设计需兼顾车辆转向指向性和车辆驾乘舒适性。因此,上述各种悬架结构通常只用于一般乘用车辆,无法满足运动型轿车的极限驾控性能的需求。

3、因此,需要对现有乘用车辆的悬架件结构进行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能够降低车身高度、且能够提升车辆极限驾控性能的悬架结构,以满足消费者对车辆极限驾控性能及个性化风格的要求。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悬架结构,设置在车辆的车架上,包括:转向节、上摆臂和下摆臂,其中,所述上摆臂和下摆臂的一端分别活动铰接在所述转向节上、另一端分别活动铰接在所述车架上;所述悬架结构还包括传力臂、转化支架和避震器;其中,所述避震器沿所述车辆宽度方向设置,且所述避震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车架和所述转化支架活动铰接;所述传力臂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下摆臂和所述转化支架活动铰接;所述转化支架枢转连接在所述车架上,且所述转化支架沿着与所述车辆宽度垂直的方向转动。

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化支架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支臂和第二支臂;其中,所述第一支臂和所述第二支臂之间的夹角呈钝角;所述传力臂活动铰接于所述第一支臂远离所述第二支臂的第一端;所述避震器活动铰接于所述第二支臂远离所述第一支臂的第二端;所述第二支臂沿着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

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化支架还包括定位铰接部,所述定位铰接部设置于所述第一支臂或者所述第二支臂上;所述定位铰接部枢转连接于所述车架,且所述定位铰接部的轴向中心线垂直于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

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摆臂包括上连接部,所述上连接部活动铰接于所述车架;所述上连接部和所述定位铰接部同轴线地连接于所述车架。

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到所述转化支架与所述车架的枢转连接处的轴向中心线之间的距离为距离a,所述第二端到所述转化支架与所述车架的枢转连接处的轴向中心线之间的距离为距离b,所述距离a的长度大于所述距离b的长度。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距离a与所述距离b的长度之间满足以下关系:1<距离a/距离b<1.5。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传力臂与所述转化支架的铰接点到所述传力臂与所述下摆臂之间的铰接点的距离为距离c,所述传力臂与所述转化支架的铰接点到所述转化支架与所述避震器的铰接点的距离为距离d,所述距离c与所述距离d的长度之间满足以下关系:1<距离c/距离d<1.5。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传力臂与所述下摆臂之间的铰接点到所述下摆臂与所述转向节的铰接点的距离为距离e,所述传力臂与所述下摆臂之间的铰接点到所述下摆臂与所述车架的等效铰接点的距离为距离f,所述距离e与所述距离f的长度之间满足以下关系:2.5<距离e/距离f<3。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摆臂和下摆臂均为v字形结构;所述下摆臂上设置有下支撑杆,所述下支撑杆与所述下摆臂之间构成a字形结构,所述传力臂活动铰接于所述下支撑杆。

11、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上述的悬架结构。

12、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提供的悬架结构,设置在车辆的车架上,包括转向节、上摆臂、下摆臂、传力臂、转化支架和避震器;其中,避震器沿车辆宽度方向设置,其两端分别与车架和转化支架活动铰接;传力臂的两端分别与下摆臂和转化支架活动铰接,转化支架枢转连接在车架上,且转化支架沿着与车辆宽度垂直的方向转动。本申请提供的悬架结构将避震器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设置,从而减小了避震器总成对车身高度方向上的空间占用,可将车身姿态设计的更加低趴,以满足消费者对车身姿态的个性化风格的要求。

13、而且,本申请悬架结构通过传力臂、转化支架组成杠杆式的摇臂结构,能够将来自路面的垂向冲击力转化为对避震器的横向挤压力,可以在转弯过程中对车辆提供额外的侧向支撑力,保障了车辆高速过弯过程中的车身稳定性,提升了车辆极限驾控性能,满足消费者对运动型轿车的性能需求。

14、另外,本申请提供的悬架结构,在传力臂和转化支架组成的杠杆式的摇臂结构配合作用下,可将来自路面的垂向冲击力转化为避震器的压缩或伸展运动,从而有效地减振和缓冲路面冲击,提升了车辆乘坐的舒适性。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悬架结构,设置在车辆的车架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架结构包括转向节(1)、上摆臂(2)和下摆臂(3),其中,所述上摆臂(2)和下摆臂(3)的一端分别活动铰接在所述转向节(1)上、另一端分别活动铰接在所述车架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化支架(5)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支臂(51)和第二支臂(52);其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悬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化支架(5)还包括定位铰接部(53),所述定位铰接部(53)设置于所述第一支臂(51)或者所述第二支臂(52)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悬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摆臂(2)包括上连接部(22),所述上连接部(22)活动铰接于所述车架;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悬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511)到所述转化支架(5)与所述车架的枢转连接处的轴向中心线之间的距离为距离A,所述第二端(521)到所述转化支架(5)与所述车架的枢转连接处的轴向中心线之间的距离为距离B,所述距离A的长度大于所述距离B的长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悬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距离A与所述距离B的长度之间满足以下关系:1<距离A/距离B<1.5。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力臂(4)与所述转化支架(5)的铰接点到所述传力臂(4)与所述下摆臂(3)之间的铰接点的距离为距离C,所述传力臂(4)与所述转化支架(5)的铰接点到所述转化支架(5)与所述避震器(6)的铰接点的距离为距离D,所述距离C与所述距离D的长度之间满足以下关系:1<距离C/距离D<1.5。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力臂(4)与所述下摆臂(3)之间的铰接点到所述下摆臂(3)与所述转向节(1)的铰接点的距离为距离E,所述传力臂(4)与所述下摆臂(3)之间的铰接点到所述下摆臂(3)与所述车架的等效铰接点的距离为距离F,所述距离E与所述距离F的长度之间满足以下关系:2.5<距离E/距离F<3。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悬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摆臂(2)和下摆臂(3)均为V字形结构;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悬架结构。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悬架结构,设置在车辆的车架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架结构包括转向节(1)、上摆臂(2)和下摆臂(3),其中,所述上摆臂(2)和下摆臂(3)的一端分别活动铰接在所述转向节(1)上、另一端分别活动铰接在所述车架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化支架(5)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支臂(51)和第二支臂(52);其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悬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化支架(5)还包括定位铰接部(53),所述定位铰接部(53)设置于所述第一支臂(51)或者所述第二支臂(52)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悬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摆臂(2)包括上连接部(22),所述上连接部(22)活动铰接于所述车架;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悬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511)到所述转化支架(5)与所述车架的枢转连接处的轴向中心线之间的距离为距离a,所述第二端(521)到所述转化支架(5)与所述车架的枢转连接处的轴向中心线之间的距离为距离b,所述距离a的长度大于所述距离b的长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侯建勇吴斌杨方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零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