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用以产生抗噪信号的主动降噪电路以及主动降噪方法技术_技高网

用以产生抗噪信号的主动降噪电路以及主动降噪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0966148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18 20:46
一种用以产生抗噪信号的主动降噪电路以及主动降噪方法。该主动降噪电路包含多个滤波器。该多个滤波器包含至少一第一滤波器以及至少一第二滤波器。该至少一第一滤波器用以产生至少一第一滤波器输出,其中该至少一第一滤波器中的每一个均具有以串联方式连接的至少一非静态滤波器与至少一静态滤波器。该至少一第二滤波器用以产生至少一第二滤波器输出,其中该至少一第二滤波器中的每一个均具有至少一适应性滤波器。该抗噪信号是由该至少一第一滤波器输出与该至少一第二滤波器输出所共同控制。该至少一第一滤波器与该至少一第二滤波器是以并联方式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降噪/消噪(noise reduction/cancellation),尤其涉及一种具有以并联方式连接的多个滤波器的主动降噪电路与相关方法。


技术介绍

1、主动降噪(active noise cancellation/active noise control,anc)可根据叠加原理来消除不想要的噪声,明确来说,具有相同振幅但是相反相位的抗噪(anti-noise)信号会被产生并与不想要的噪声结合,进而造成两个噪声信号在本地安静区(例如使用者的耳鼓膜)进行相消。相较于静态(static)主动降噪技术(其采用的滤波器系数是在工厂中所调校而定且固定不变的),适应性(adaptive)主动降噪技术可以针对不同耳机配戴风格的个人来分别找到较佳的滤波器系数,然而,适应性主动降噪技术的稳定性会低于静态主动降噪技术的稳定性,且适应性主动降噪技术的控制难度与复杂度会高于静态主动降噪技术的控制难度与复杂度。更明确来说,静态主动降噪技术较容易设计并较容易控制主动降噪滤波器,并在耳机(例如耳塞式耳机)适当配戴之下具有稳定效能,然而,静态主动降噪技术对于不同的个人及不同的耳机配戴风格/习惯却是十分敏感。适应性主动降噪技术对于不同的个人以及不同的耳机配戴风格/习惯则是十分强健,并在耳机(例如耳塞式耳机)没有适当配戴之下具有较佳效能,然而,适应性主动降噪技术需要对主动降噪滤波器提供复杂控制,且可能因为错误控制(false control)之下所适应性调整的不正确的转移函数(transfer function)而产生副作用。

2、因此,需要一种创新的主动降噪设计,其可结合静态主动降噪与适应性主动降噪来得到较佳主动降噪效能与使用者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具有以并联方式连接的多个滤波器的主动降噪电路与相关方法。

2、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公开一种用以产生一抗噪信号的主动降噪电路。该主动降噪电路包含多个滤波器。该多个滤波器包含至少一第一滤波器以及至少一第二滤波器。该至少一第一滤波器用以产生至少一第一滤波器输出,其中该至少一第一滤波器中的每一个均具有以串联方式连接的至少一非静态滤波器与至少一静态滤波器。该至少一第二滤波器用以产生至少一第二滤波器输出,其中该至少一第二滤波器中的每一个均具有至少一适应性滤波器。该抗噪信号是由该至少一第一滤波器输出与该至少一第二滤波器输出所共同控制。该至少一第一滤波器与该至少一第二滤波器是以并联方式连接。

3、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公开一种用以产生一抗噪信号的主动降噪方法。该主动降噪方法包含:使用以并联方式连接的至少一第一滤波器与至少一第二滤波器,来得到该至少一第一滤波器的至少一第一滤波器输出以及该至少一第二滤波器的至少一第二滤波器输出,其中该至少一第一滤波器中的每一个均具有以串联方式连接的至少一非静态滤波器与至少一静态滤波器,以及该至少一第二滤波器中的每一个均具有至少一适应性滤波器;以及结合该至少一第一滤波器输出与该至少一第二滤波器输出来产生该抗噪信号。

4、本专利技术所揭示的并联主动降噪滤波器设计可结合加权静态主动降噪与适应性主动降噪,进而得到较佳主动降噪效能与使用者体验。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以产生抗噪信号的主动降噪电路,包含: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动降噪电路,其中该至少一第一滤波器为该主动降噪电路所采用的加权静态前馈式主动降噪架构的一部分,以及该至少一第二滤波器为该主动降噪电路所采用的适应性前馈式主动降噪架构的一部分。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主动降噪电路,其中该多个滤波器还包含: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主动降噪电路,其中该反馈式主动降噪架构为加权静态反馈式主动降噪架构,以及该至少一第三滤波器中的每一个包含以串联方式连接的至少一非静态滤波器与至少一静态滤波器。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主动降噪电路,其中该反馈式主动降噪架构为适应性反馈式主动降噪架构,以及该至少一第三滤波器中的每一个为适应性滤波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动降噪电路,其中该至少一第一滤波器为该主动降噪电路所采用的加权静态反馈式主动降噪架构的一部分,以及该至少一第二滤波器为该主动降噪电路所采用的适应性反馈式主动降噪架构的一部分。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主动降噪电路,其中该多个滤波器还包含: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主动降噪电路,其中该前馈式主动降噪架构为加权静态前馈式主动降噪架构,以及该至少一第三滤波器中的每一个包含以串联方式连接的至少一非静态滤波器与至少一静态滤波器。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主动降噪电路,其中该前馈式主动降噪架构为适应性前馈式主动降噪架构,以及该至少一第三滤波器中的每一个为适应性滤波器。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动降噪电路,其中该多个滤波器还包含: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主动降噪电路,其中该至少一第一滤波器为该主动降噪电路所采用的加权静态前馈式主动降噪架构的一部分,该至少一第二滤波器为该主动降噪电路所采用的适应性前馈式主动降噪架构的一部分,该至少一第三滤波器为该主动降噪电路所采用的加权静态反馈式主动降噪架构的一部分,以及该至少一第四滤波器为该主动降噪电路所采用的适应性反馈式主动降噪架构的一部分。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动降噪电路,其中该至少一非静态滤波器是用以提供加权系数给该至少一静态滤波器的转移函数。

13.一种用以产生抗噪信号的主动降噪方法,包含:

14.如权利要求13述的主动降噪方法,其中该至少一第一滤波器为该主动降噪电路所采用的加权静态前馈式主动降噪架构的一部分,以及该至少一第二滤波器为该主动降噪电路所采用的适应性前馈式主动降噪架构的一部分。

15.如权利要求13述的主动降噪方法,其中该至少一第一滤波器为该主动降噪电路所采用的加权静态反馈式主动降噪架构的一部分,以及该至少一第二滤波器为该主动降噪电路所采用的适应性反馈式主动降噪架构的一部分。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主动降噪方法,还包含:

17.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主动降噪方法,其中该至少一非静态滤波器会提供加权系数给该至少一静态滤波器的转移函数。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以产生抗噪信号的主动降噪电路,包含: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动降噪电路,其中该至少一第一滤波器为该主动降噪电路所采用的加权静态前馈式主动降噪架构的一部分,以及该至少一第二滤波器为该主动降噪电路所采用的适应性前馈式主动降噪架构的一部分。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主动降噪电路,其中该多个滤波器还包含: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主动降噪电路,其中该反馈式主动降噪架构为加权静态反馈式主动降噪架构,以及该至少一第三滤波器中的每一个包含以串联方式连接的至少一非静态滤波器与至少一静态滤波器。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主动降噪电路,其中该反馈式主动降噪架构为适应性反馈式主动降噪架构,以及该至少一第三滤波器中的每一个为适应性滤波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动降噪电路,其中该至少一第一滤波器为该主动降噪电路所采用的加权静态反馈式主动降噪架构的一部分,以及该至少一第二滤波器为该主动降噪电路所采用的适应性反馈式主动降噪架构的一部分。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主动降噪电路,其中该多个滤波器还包含: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主动降噪电路,其中该前馈式主动降噪架构为加权静态前馈式主动降噪架构,以及该至少一第三滤波器中的每一个包含以串联方式连接的至少一非静态滤波器与至少一静态滤波器。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主动降噪电路,其中该前馈式主动降噪架构为适应性前馈式主动降噪架构,以及该至少一第三滤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肇凌漆力文何诗凯
申请(专利权)人:达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