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基坑立柱托换方法技术_技高网

一种基坑立柱托换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0934535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18 14:5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坑立柱托换方法,其包括立柱托换系统,立柱托换系统包括二托换立柱、二第一支撑桩以及托梁组件,二托换立柱位于待托换立柱的两侧,二第一支撑桩设在对应的托换立柱下方,待托换立柱的底部设置有第二支撑桩;待托管立柱上设有支撑梁,支撑梁下方通过托梁组件与二托换立柱相连;托梁组件包括二纵向托梁和四横向托梁,二纵向托梁分别设在二托换立柱的两侧,且各纵向托梁支撑设在对应的支撑梁下方;四横向托梁分别两两一组托设在对应的托换立柱两侧以及纵向托梁下方;纵向托梁与支撑梁之间通过混凝土浇筑层固定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解决现有技术托换结构复杂、托换成本高、施工困难且工期长、容易伤害已有支撑梁柱体系和不可回收等缺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地下工程,具体涉及一种基坑立柱托换方法


技术介绍

0、
技术介绍

1、项目开发的快节奏,无法保证项目前期工作准备充足,往往在建筑结构方案尚未完全确定的情况下要求基坑工程先行。而基坑支护结构施工后,主体建筑结构发生改变等原因,主体承台、地梁、墙柱等结构与已施工的立柱及其支承桩产生冲突;抑或基坑开挖深度加深导致原支撑立柱不满足要求,这种情况下,则需要通过托换的方式替换和拆除该部分已施工的立柱,以保证原支撑体系的有效性和主体结构的顺利进行。

2、当前立柱托换方式,从托换柱类型来分,主要有单柱移位托换、多柱托梁换柱两种形式;单柱移位托换柱多采用成品钢管柱,而多柱则不限于钢管柱,也可采用各种型钢组合装配式立柱;从托换方法来分,可区分为顶升加载托换和不加载托换两种方式;顶升多采用千斤顶,也有采用电机驱动装置的;此外,顶升件或置于托换柱顶或置于多柱之间的托梁上;在不加载的托换柱与支撑梁的连接处理上,可采用几字形抱箍(支撑梁)并锚接型钢底座最后与钢管托换柱连接,或采用法兰盘通过膨胀螺栓与支撑梁或基础底板连接等等。

3、上述立柱托换技术有的不免存在构造复杂,施工要求高、施工难度大且容易对已有支撑梁柱体系造成不可逆的破坏风险;有的虽然技术原理简单,托换成本低,但是在质量控制和安全可靠性方面有一定不足,对工程项目管理会带来一定挑战。因此,获取一种原理合理、工艺简单、施工难度低且安全可靠的立柱托换方法体系及装置就显得非常关键和有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0、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基坑立柱托换方法,能够解决现有技术托换结构复杂、托换成本高、施工困难且工期长、容易伤害已有支撑梁柱体系和不可回收等缺点。

2、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

3、一种基坑立柱托换方法,其包括立柱托换系统,所述立柱托换系统包括二托换立柱、二第一支撑桩以及托梁组件,二所述托换立柱位于待托换立柱的两侧,二所述第一支撑桩设置在对应的所述托换立柱下方,所述待托换立柱的底部设置有第二支撑桩,二所述第一支撑桩的埋设深度大于所述第二支撑桩的埋设深度;

4、所述待托管立柱上还设置有支撑梁,所述支撑梁下方通过所述托梁组件与二所述托换立柱相连;所述托梁组件包括二纵向托梁和四横向托梁,二所述纵向托梁分别设置在二所述托换立柱的两侧,且各所述纵向托梁的中部上表面支撑设置在对应的所述支撑梁下方;四所述横向托梁分别两两一组托设在对应的所述托换立柱两侧以及所述纵向托梁下方;

5、二所述纵向托梁上表面与所述支撑梁的下表面之间通过一混凝土浇筑层固定连接;

6、所述托换方法步骤如下:

7、步骤1、确定待托换立柱和托换立柱,施工托换立柱所需的第一支撑桩,并将对应托换立柱固定在第一支撑桩上方;

8、步骤2、在托换立柱上根据支撑梁的位置定位需安装的托梁组件的位置,先将四个横向托梁与对应托换立柱侧边进行焊接,再焊接托换立柱两侧纵向托梁,以及将横向托梁和纵向托梁之间进行焊接;

9、步骤3、检查支撑梁底部与纵向托梁顶部之间的空隙,采用自密实混凝土浇筑灌密实;

10、步骤4、待立柱托换系统全部安装完成及支撑梁梁底底自密实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拆除待托换立柱,完成立柱托换过程。

11、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支撑桩位于地下室底板上方。

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桩设置在地下室底板下方。

13、进一步地,二所述纵向托梁之间连接设置有加强缀板,且所述加强缀板位于对应所述支撑梁的两侧。

14、进一步地,二所述纵向托梁上设置有平面限位装置,所述支撑梁位于所述平面限位装置中。

15、进一步地,所述纵向托梁为型钢,所述托换立柱为钢管。

16、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17、(1)增加立柱强度及稳定性:通过在待托换立柱附近的支撑梁两侧补充两根托换钢管立柱,将单个支承点一分为二,可解决立柱位置冲突或因地质条件变差导致的原立柱支承桩承载力不足等问题,有效提高立柱的抗压和抗变形的稳定能力。

18、(2)可实现立柱加高的需求:通过增加托换立柱支承桩的嵌固深度,提高立柱的承载力,可解决原立柱高度不足的托换问题,还可实现地下室加深改造、支撑体系加层导致的立柱承载力增加等的需求。

19、(3)合理避开主体结构:该二托换立柱可布置于支撑梁两侧的任意位置,不受平间位置束缚,故而可有效解决托换立柱与主体结构的任何位置冲突,便于工程施工。

20、(4)对支撑梁结构影响有限:在支撑梁下设置纵向托梁,通过纵向托梁架起支撑梁以消化待托换立柱原设计要求的竖向力,并将竖向力通过托换立柱上安装的横向托梁(牛腿)传递至托换立柱,保证支撑体系竖向力的有效传导和分担,过程中未对支撑梁进行任何的顶升或施压等操作,最大程度保护了已施工支撑梁结构完整,避免支撑梁因施工控制不当发生开裂、变形等不可逆破坏。

21、(5)组装简便、绿色可回收、造价成本可控:该技术采用的托换装置及构件均为常见成品型钢钢材,市场上容易采购并减少制作周期,装配简单方便,施工快,后期亦可回收,能实现绿色环保和控制造价成本。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坑立柱托换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立柱托换系统,所述立柱托换系统包括二托换立柱、二第一支撑桩以及托梁组件,二所述托换立柱位于待托换立柱的两侧,二所述第一支撑桩设置在对应的所述托换立柱下方,所述待托换立柱的底部设置有第二支撑桩,二所述第一支撑桩的埋设深度大于所述第二支撑桩的埋设深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坑立柱托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桩位于地下室底板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坑立柱托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桩设置在地下室底板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坑立柱托换方法,其特征在于:二所述纵向托梁之间连接设置有加强缀板,且所述加强缀板位于对应所述支撑梁的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坑立柱托换方法,其特征在于:二所述纵向托梁上设置有平面限位装置,所述支撑梁位于所述平面限位装置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坑立柱托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托梁为型钢,所述托换立柱为钢管。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坑立柱托换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立柱托换系统,所述立柱托换系统包括二托换立柱、二第一支撑桩以及托梁组件,二所述托换立柱位于待托换立柱的两侧,二所述第一支撑桩设置在对应的所述托换立柱下方,所述待托换立柱的底部设置有第二支撑桩,二所述第一支撑桩的埋设深度大于所述第二支撑桩的埋设深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坑立柱托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桩位于地下室底板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坑立柱托换方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志伟赵剑豪黄伟达周燕锋刘鹭涂兵雄方家强杨建学陈德立罗贞海张升锋俞伟杨岳峰朱建辉周志桦苏添金杨钧滔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省建研工程顾问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