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屋面雨水立管断接及道路径流雨水收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9468141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23 14: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屋面雨水立管断接及道路径流雨水收集系统,包括:一雨水立管,设置在建筑外墙的一侧;一雨水排出管,与所述雨水立管的底部相连;一海绵设施,设置在建筑外墙的外侧地面处,所述雨水排出管埋设在所述海绵设施下方;一排水沟,位于所述海绵设施的外侧,所述排水沟的底部设置有沉泥槽,所述沉泥槽的上方架设有格栅盖板,所述雨水排出管的末端设置在所述沉泥槽和所述格栅盖板之间;所述排水沟的外侧设置有道路;一总卵石层,设置在所述排水沟内以及所述格栅盖板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现对建筑屋面雨水立管断接和消能,径流雨水通过排水沟壁溢流分散进入海绵设施,实现雨水渗、滞、蓄,以及缓解雨水对植被的冲刷。以及缓解雨水对植被的冲刷。以及缓解雨水对植被的冲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屋面雨水立管断接及道路径流雨水收集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屋面雨水立管断接及道路径流雨水收集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城市雨水控制及利用具有节水、生态环境修复和雨洪调节功能等。海绵城市建设对缓解城市化建设加速洪峰形成、水涝灾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海绵城市建设一般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技术措施就地消纳和利用降雨,实现这些技术措施的前提应进行雨水收集。对于建筑与小区屋面雨水一般采用雨水立管断接收集,硬化地面采用重力有组织排向海绵设施收集。
[0003]建筑与小区屋面雨水收集利用方式一种是屋面雨水不进行断接直接进入雨水调蓄池,进行调节排放或经相应处理后回收利用。但是调蓄池属于海绵城市建设的灰色设施,投资高,属于高碳排放的设施,与新形势下绿色建筑、低碳城市等理念相悖。一种是通过雨水立管就地断接或经消能设施后直接进入建筑周边的绿地,实现雨水“滞、蓄、渗”。这种做法的弊端是雨水立管断接处距建筑物基础一般小于5米,在建筑周边进行雨水入渗会人为增加土壤含水量,土壤的受力性能可能改变,一定程度上影响建筑的基础,防渗措施处理不好,会对建筑物产生不利影响。另外雨水立管直接断接或消能后进入海绵设施也是集中引流,对绿化的冲刷影响还是很大。道路雨水收集分有立缘石和无立缘石两种情况,无立缘石处道路雨水直接坡向两侧绿地收集,有立缘石处,每隔一定距离在立缘石处设置豁口进行雨水引流收集,实现雨水“滞、蓄、渗”。这两种方式在雨水汇集处植被一般长势不好,并伴随污泥积存,观感不佳。
[0004]本申请的一种用于屋面雨水立管断接及道路径流雨水收集系统,将屋面雨水立管断接位置进行延伸同道路径流雨水收集一并处理,既克服道路雨水收集观感不佳的难题,又实现对建筑屋面雨水立管断接和消能,径流雨水通过排水沟壁溢流分散进入海绵设施,实现雨水渗、滞、蓄,在一定程度上也可缓解对植被的冲刷,一举两得。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屋面雨水立管断接及道路径流雨水收集系统,其能实现对建筑屋面雨水立管断接和消能,径流雨水通过排水沟壁溢流分散进入海绵设施,实现雨水渗、滞、蓄,以及缓解雨水对植被的冲刷。
[0006]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
[0007]一种用于屋面雨水立管断接及道路径流雨水收集系统,所述收集系统包括:
[0008]一雨水立管,所述雨水立管设置在建筑外墙的一侧;
[0009]一雨水排出管,所述雨水排出管横向设置,且与所述雨水立管的底部相连;
[0010]一海绵设施,所述海绵设施设置在建筑外墙的外侧地面处,所述雨水排出管埋设在所述海绵设施下方;
[0011]一排水沟,所述排水沟位于所述海绵设施的外侧,所述排水沟的底部设置有与所
述雨水排出管相对应的沉泥槽,所述沉泥槽的上方架设有格栅盖板,所述雨水排出管的末端设置在所述沉泥槽和所述格栅盖板之间;所述排水沟的底部为透水底板,所述排水沟与所述海绵设施相邻的侧壁为透水侧壁,所述透水底板和透水侧壁采用透水材料制成;所述排水沟的外侧设置有道路;
[0012]一总卵石层,所述总卵石层设置在所述排水沟内以及所述格栅盖板上。
[0013]进一步的,所述建筑外墙和所述海绵设施之间还设置有景观微地形。
[0014]进一步的,所述雨水排出管的末端设置有过滤网。
[0015]进一步的,所述透水材料为透水砖或透水混凝土;所述格栅盖板为不锈钢格栅盖板;所述排水沟与道路相连的侧壁为不透水侧壁。
[0016]进一步的,所述排水沟沟顶与道路路面的高度差h1为30mm~50mm。
[0017]进一步的,所述沉泥槽的高度h2为50mm~100mm,所述沉泥槽的宽度L1为500mm;所述雨水排出管底面至所述格栅盖板顶面的距离h3为150mm~200mm。
[0018]进一步的,所述格栅盖板可拆卸式设置,所述格栅盖板的镂空面积为50%~80%。
[0019]进一步的,所述总卵石层包括第一卵石层、第二卵石层和第三卵石层,所述第一卵石层位于所述格栅盖板上,所述第一卵石层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二卵石层,各所述第二卵石层远离所述第一卵石层的一侧设置有第三卵石层;
[0020]所述第一卵石层采用Φ50mm~Φ100mm直径的卵石,单层铺设,卵石间留缝;
[0021]所述第二卵石层采用Φ30mm~Φ50mm直径的卵石,多层铺设,卵石间留缝,所述第二卵石层铺设高度h4为50mm~70mm,铺设长度L2为500mm~1000mm,所述第二卵石层顶部至所述排水沟顶的距离h5为30mm~50mm;
[0022]所述第三卵石层采用Φ10mm~Φ40mm直径的卵石,多层铺设,卵石间留缝,所述第三卵石层铺设高度为50mm~70mm,所述第三卵石层顶部至所述排水沟顶的距离为30mm~50mm。
[0023]本技术的优点在于:
[0024]本技术构造将雨水立管断接位置进行延伸,避免雨水排出管直接靠外墙断接,防渗处理不当时,将对建筑物产生不利影响,直接断接集中引流也会对植被造成冲刷。在道路边设卵石排水沟收集道路雨水,可以将路面径流雨水进行初步拦截过滤,减少污渍进入绿地。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消能,避免直接冲刷绿化。本技术构造将屋面雨水立管断接和道路排水收集处理融合在一起,既降低了雨水立管靠外墙直接断接入渗对建筑的不利影响和对植物的冲刷,又解决了道路径流雨水直接冲刷绿化及绿地表面污渍残留的问题,进行有组织收集,在一定程度上对污物油渍进行拦污处理,满足海绵城市渗、滞、蓄要求,景观美感也可以提升。
【附图说明】
[0025]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
[0026]图1是本技术一种用于屋面雨水立管断接及道路径流雨水收集系统的俯视图。
[0027]图2是图1中沿A

A方向的剖视图。
[0028]图3是图1中排水沟沿B

B方向的剖视图。
[0029]图中编号如下:
[0030]雨水立管1

、建筑外墙2

、雨水排出管3

、过滤网31

、海绵设施4

、排水沟5

、沉泥槽51

、格栅盖板52

、透水底板53

、透水侧壁54

、不透水侧壁55

、总卵石层6

、第一卵石层61

、第二卵石层62

、第三卵石层63

、景观微地形7

、100

道路。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屋面雨水立管断接及道路径流雨水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系统包括:一雨水立管,所述雨水立管设置在建筑外墙的一侧;一雨水排出管,所述雨水排出管横向设置,且与所述雨水立管的底部相连;一海绵设施,所述海绵设施设置在建筑外墙的外侧地面处,所述雨水排出管埋设在所述海绵设施下方;一排水沟,所述排水沟位于所述海绵设施的外侧,所述排水沟的底部设置有与所述雨水排出管相对应的沉泥槽,所述沉泥槽的上方架设有格栅盖板,所述雨水排出管的末端设置在所述沉泥槽和所述格栅盖板之间;所述排水沟的底部为透水底板,所述排水沟与所述海绵设施相邻的侧壁为透水侧壁,所述透水底板和透水侧壁采用透水材料制成;所述排水沟的外侧设置有道路;一总卵石层,所述总卵石层设置在所述排水沟内以及所述格栅盖板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屋面雨水立管断接及道路径流雨水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外墙和所述海绵设施之间还设置有景观微地形。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屋面雨水立管断接及道路径流雨水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排出管的末端设置有过滤网。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屋面雨水立管断接及道路径流雨水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材料为透水砖或透水混凝土;所述格栅盖板为不锈钢格栅盖板;所述排水沟与道路相连的侧壁为不透水侧壁。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屋面雨水立管断接及道路径流雨水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锌钰张朔郭丹红阮庄超张耀凯丁若莹谢冰冰郑淑勤韩云洪胡达明黄福来郑梁阳叶兴国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省建研工程顾问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