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流隔断式机油滤清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084613 阅读:1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全流隔断式机油滤清装置,包括发动机的机体和固定在机体下部用于盛积从机体内流下的润滑机油的油底壳,机体侧壁上固定有可吸出油底壳中机油的吸油管和测量机油高度的机油尺,吸油管伸进油底壳中干净的机油内,机油尺斜向伸进油底壳内,所述的机体与油底壳之间设有滤网,机体内的机油经滤网过滤后流入油底壳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发动机机体和油底壳之间设置滤网的方式,使机体内的杂质与油底壳内的净机油完全隔离,机体内回流的机油全部经滤网过滤后通过吸油管而进入主油道,提高了机油的滤清效果,有效防止了机体内的杂质、铁屑进入主油道而造成发动机关键零部件的磨损,确保柴油发动机的正常使用。(*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柴油机生产
,尤其是一种用于单缸柴油机的全流隔断式 机油滤清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在很多的单缸柴油发动机的润滑油路上,使用过的润滑机油从发动机的机 体下部回流进入油底壳,由吸油管吸走后重新进入主油道,再打入发动机的机体内而循环 使用,在这其中,通常只是在吸油管后设置一种粗滤器用于过滤机油中的杂质,没有精滤过 程,由于受到结构限制,粗滤器上的滤网的孔数偏低,造成粗滤器的滤清效果较差,致使发 动机机体内较多的杂质进入了主油道,在润滑机油循环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导致发动机的 一些关键零部件产生早期磨损,从而缩短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之不足,提供一种全流隔断式 机油滤清装置,以解决目前在单缸柴油发动机的润滑过程中,润滑机油循环使用时,杂质容 易进入了主油道,机油滤清效果较差的问题。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全流隔断式机油滤清装 置,包括发动机的机体和固定在机体下部用于盛积从机体内流下的润滑机油的油底壳,机 体侧壁上固定有可吸出油底壳中机油的吸油管和测量机油高度的机油尺,吸油管伸进油底 壳中干净的机油内,机油尺斜向伸进油底壳内,所述的机体与油底壳之间设有滤网,机体内 的机油经滤网过滤后流入油底壳内。本技术第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的机体与油底壳之间设有密封垫片,滤网复合 固定在密封垫片上,密封垫片上开设有可通过吸油管和机油尺的通孔,所述的机油尺上套 有护套管。本技术第二种实施方式所述的机体与油底壳之间固定有托架,托架与机体 底面和油底壳内壁贴合密封,托架的底面具有斜面部分,滤网固定在托架底面的斜面部分 及前后两侧面上,托架的上平面上开设有可通过吸油管的通孔。本技术第三种实施方式所述的机体与油底壳之间设置有塑料板,塑料板斜 置在油底壳内且四周与油底壳内壁贴合密封,滤网复合固定在塑料板上,塑料板上开设有 可通过吸油管的通孔。为便于排放出油底壳内的剩余的机油或机油中含有的杂质,所述的油底壳侧底部 位设有放油螺塞。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在发动机机体和油底壳之间设置滤网 的方式,使机体内的杂质与油底壳内的净机油完全隔离,机体内回流的机油全部经滤网过 滤后通过吸油管而进入主油道,提高了机油的滤清效果,有效防止了机体内的杂质、铁屑进 入主油道而造成发动机关键零部件的磨损,确保柴油发动机的正常使用。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所述复合有滤网的密封垫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中所述复合有滤网的托架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的俯视图。图6是本技术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6中所述复合有滤网的塑料板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机体2.油底壳3.吸油管4.机油尺41.护套管5.滤网6.密封垫片 7.托架8.塑料板9.放油螺塞具体实施方式。现在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 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技术有关的构成。图1、图2所示的是本技术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一种全流隔断式机 油滤清装置,包括发动机的机体1和固定在机体1下部用于盛积从机体1内流下的润滑机 油的油底壳2,机体1侧壁上固定有可吸出油底壳2中机油的吸油管3和测量机油高度的机 油尺4,吸油管3伸进油底壳2中干净的机油内,机油尺4斜向伸进油底壳2内,机体1与油 底壳2之间设有密封垫片6,密封垫片6上复合固定有高密度的滤网5,密封垫片6上开设 有可通过吸油管3和机油尺4的通孔,所述的机油尺4上套有护套管41,油底壳2侧底部位 设有放油螺塞9,便于排放出油底壳2内的剩余的机油或机油中含有的杂质,这样在保证密 封的情况下,达到机油的全流隔断滤清的目的。图3、图4、图5所示的是本技术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一种全流隔断 式机油滤清装置,包括发动机的机体1和固定在机体1下部用于盛积从机体1内流下的润 滑机油的油底壳2,机体1侧壁上固定有可吸出油底壳2中机油的吸油管3和测量机油高度 的机油尺4,吸油管3伸进油底壳2中干净的机油内,机油尺4斜向伸进油底壳2内,机体1 与油底壳2之间固定有托架7,托架7周边与油底壳2内壁贴合密封,托架7上平面与机体 1底面贴合密封,托架7的底面具有斜面部分,在托架7底面的斜面部分及前后两侧面上分 别复合固定有高密度的滤网5,托架7的上平面上开设有可通过吸油管3的通孔,油底壳2 侧底部位设有放油螺塞9,便于排放出油底壳2内的剩余的机油或机油中含有的杂质,这种 结构用托架7代替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的密封垫片6,斜置后可以有效防止由于杂质和机油 老化而将滤网5堵塞,从而达到机油的全流隔断滤清的目的。图6、图7所示的是本技术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一种全流隔断式机 油滤清装置,包括发动机的机体1和固定在机体1下部用于盛积从机体1内流下的润滑机 油的油底壳2,机体1侧壁上固定有可吸出油底壳2中机油的吸油管3和测量机油高度的机 油尺4,吸油管3伸进油底壳2中干净的机油内,机油尺4斜向伸进油底壳2内,机体1与油 底壳2之间设置有塑料板8 (也可用其它板材),塑料板8斜置在油底壳2内且四周与油底壳2内壁贴合密封,在塑料板8上复合固定有高密度的滤网5,塑料板8上开设有可通过吸 油管3的通孔,油底壳2侧底部位设有放油螺塞9,便于排放出油底壳2内的剩余的机油或 机油中含有的杂质,这种结构具有与第二种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本技术所述的全流隔断式机油滤清装置,设置于机体1与油底壳2之间,使机 体1内的杂质与油底壳2内的干净机油完全分离,同时机体1内回流的机油全部通过高密 度的滤网5过滤,有效地防止了机体1内的杂质、铁屑等进入油底壳2,保证了吸油管3吸入 干净的机油。这种结构的装置不仅成本低,而且可以摆脱原来粗滤器的结构限制,增加滤清 面积,达到精滤器的过滤效果。上述实施方式只为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 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技术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 围,凡根据本技术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 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全流隔断式机油滤清装置,包括发动机的机体(1)和固定在机体(1)下部用于盛积从机体(1)内流下的润滑机油的油底壳(2),机体(1)侧壁上固定有可吸出油底壳(2)中机油的吸油管(3)和测量机油高度的机油尺(4),吸油管(3)伸进油底壳(2)中干净的机油内,机油尺(4)斜向伸进油底壳(2)内,其特征是:所述的机体(1)与油底壳(2)之间设有滤网(5),机体(1)内的机油经滤网(5)过滤后流入油底壳(2)内。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全流隔断式机油滤清装置,包括发动机的机体(1)和固定在机体(1)下部用于盛积从机体(1)内流下的润滑机油的油底壳(2),机体(1)侧壁上固定有可吸出油底壳(2)中机油的吸油管(3)和测量机油高度的机油尺(4),吸油管(3)伸进油底壳(2)中干净的机油内,机油尺(4)斜向伸进油底壳(2)内,其特征是所述的机体(1)与油底壳(2)之间设有滤网(5),机体(1)内的机油经滤网(5)过滤后流入油底壳(2)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流隔断式机油滤清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机体(1)与油 底壳(2)之间设有密封垫片(6),滤网(5)复合固定在密封垫片(6)上,密封垫片(6)上开 设有可通过吸油管(3)和机油尺(4)的通孔,所述的机油尺(4)上套有护套管(4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铁仕郑和瑞徐富城王潘潘洪玉陈光磊张晓晔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常发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