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后背门线束布置装置、方法及车辆制造方法及图纸_技高网

后背门线束布置装置、方法及车辆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0845609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01 15:1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后背门线束布置装置、方法及车辆,所述后背门线束布置装置包括塑形支架,所述塑形支架用于与铰链扣合以形成容纳通道,所述容纳通道用于布置线束。本申请通过将线束固定在塑形支架内侧壁后,再将塑形支架对应扣合在铰链的外侧壁,使得塑形支架与铰链围设形成容纳通道,且线束对应穿设于容纳通道,进而使得在后背门开闭过程中线束及塑形支架均能够跟随铰链一起运动,且线束及塑形支架的位置和运动轨迹相对固定,保证塑形支架不会与车体钣金发生干涉,提高车辆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布线,特别是涉及一种后背门线束布置装置、方法及车辆


技术介绍

1、中巴车后背门布置很多电气设备,包括牌照灯、门锁等电气部件,这些电气部件正常工作需要供电、接地及信号传输,并形成完整的电气回路,这些回路通过布置在后背门内部的后背门线束并与车身线束对接连接来实现。由于中巴车后背门通过铰链连接方式与车身进行固定,后背门线束开孔钣金面与车身对应钣金面贴合较近,距离非常小,容纳空间不能放置常规橡胶件,后背门线束无法通过橡胶件进入车身内部。


技术实现思路

1、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中的后背门线束安装不便的问题,提供一种后背门线束布置装置、方法及车辆。

2、其技术方案如下:

3、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后背门线束布置装置,所述后背门线束布置装置包括塑形支架,所述塑形支架用于与铰链扣合以形成容纳通道,所述容纳通道用于布置线束。

4、上述实施例中的后背门线束布置装置,使用时,将线束固定在塑形支架内侧壁后,再将塑形支架对应扣合在铰链的外侧壁,使得塑形支架与铰链围设形成容纳通道,且线束对应穿设于容纳通道,进而使得在后背门开闭过程中线束及塑形支架均能够跟随铰链一起运动,且线束及塑形支架的位置和运动轨迹相对固定,保证塑形支架不会与车体钣金发生干涉,提高后背门线束布置装置的可靠性。

5、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塑形支架的外壁还设有两个出线部,两个所述出线部均设有第一凹槽,两个所述第一凹槽分别与所述容纳通道的两端对应连通,所述后背门线束布置装置还包括两个固定件,两个所述固定件与两个所述出线部对应设置,两个所述固定件均用于将所述线束固定在所述第一凹槽内。

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塑形支架靠近车体钣金的一端设有第一卷轴部,所述第一卷轴部的内轮廓形状与所述铰链上的第二卷轴部的外轮廓形状相适配,使得所述第一卷轴部能够装配至所述第二卷轴部的外侧壁。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沿所述容纳通道的延伸方向,所述塑形支架的两侧分别与所述铰链上的第二凹槽相对的两个内侧壁对应限位配合。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塑形支架靠近后背门的一端设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用于与所述铰链上的螺柱插接配合,以使所述连接部能够固定于所述铰链上。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后背门线束布置装置还包括填充件,所述填充件填充于所述连接孔的内侧壁与所述螺柱的外侧壁之间。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还设有避让孔,所述避让孔能够避让用于将所述铰链固定至所述后背门上的装配螺栓。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塑形支架靠近所述铰链的一侧设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沿所述容纳通道的延伸方向延伸,并用于与所述线束限位配合。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塑形支架靠近所述铰链的一侧设有卡接部,所述卡接部用于与所述线束卡接配合。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卡接部包括第一卡块及第二卡块,所述第一卡块与所述第二卡块分别位于所述线束相对的两侧,第一卡块及第二卡块均至少为一个,各个所述第一卡块与各个所述第二卡块均沿所述容纳通道的延伸方向依次错位设置。

15、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线束、铰链、车体钣金、后背门及所述的后背门线束布置装置,所述后背门通过所述铰链与所述车体钣金转动连接,所述后背门线束布置装置安装于所述铰链上,所述线束对应穿设于所述容纳通道。

16、上述实施例中的车辆,装配时,首先,将铰链装配到后背门上。然后,将线束安装至塑形支架上后,再将塑形支架扣合在铰链上,使得线束能够穿过塑形支架与铰链配合形成的容纳通道。最后,将扣合有塑形支架的铰链与车体钣金连接,使得后背门能够相对于车体钣金转动后,将线束的两端分别与车体钣金内部的电气设备及后背门内部的电气设备电连接,完成车辆后背面的线束布置。

17、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后背门线束布置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8、将铰链装配到后背门上;

19、将线束安装至塑形支架上后,再将所述塑形支架扣合在所述铰链上,使得所述线束能够穿过所述塑形支架与所述铰链配合形成的容纳通道;

20、将扣合有所述塑形支架的所述铰链与车体钣金连接,使得所述后背门能够相对于所述车体钣金转动。

21、本申请通过将线束固定在塑形支架内侧壁后,再将塑形支架对应扣合在铰链的外侧壁,使得塑形支架与铰链围设形成容纳通道,且线束对应穿设于容纳通道,进而使得在后背门开闭过程中线束及塑形支架均能够跟随铰链一起运动,且线束及塑形支架的位置和运动轨迹相对固定,保证塑形支架不会与车体钣金发生干涉,提高车辆的可靠性。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后背门线束布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背门线束布置装置包括塑形支架,所述塑形支架用于与铰链扣合以形成容纳通道,所述容纳通道用于布置线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背门线束布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塑形支架的外壁还设有两个出线部,两个所述出线部均设有第一凹槽,两个所述第一凹槽分别与所述容纳通道的两端对应连通,所述后背门线束布置装置还包括两个固定件,两个所述固定件与两个所述出线部对应设置,两个所述固定件均用于将所述线束固定在所述第一凹槽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背门线束布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塑形支架靠近车体钣金的一端设有第一卷轴部,所述第一卷轴部的内轮廓形状与所述铰链上的第二卷轴部的外轮廓形状相适配,使得所述第一卷轴部能够装配至所述第二卷轴部的外侧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背门线束布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容纳通道的延伸方向,所述塑形支架的两侧分别与所述铰链上的第二凹槽相对的两个内侧壁对应限位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背门线束布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塑形支架靠近后背门的一端设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用于与所述铰链上的螺柱插接配合,以使所述连接部能够固定于所述铰链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后背门线束布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背门线束布置装置还包括填充件,所述填充件填充于所述连接孔的内侧壁与所述螺柱的外侧壁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后背门线束布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还设有避让孔,所述避让孔能够避让用于将所述铰链固定至所述后背门上的装配螺栓。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后背门线束布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塑形支架靠近所述铰链的一侧设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沿所述容纳通道的延伸方向延伸,并用于与所述线束限位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后背门线束布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塑形支架靠近所述铰链的一侧设有卡接部,所述卡接部用于与所述线束卡接配合。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后背门线束布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部包括第一卡块及第二卡块,所述第一卡块与所述第二卡块分别位于所述线束相对的两侧,第一卡块及第二卡块均至少为一个,各个所述第一卡块与各个所述第二卡块均沿所述容纳通道的延伸方向依次错位设置。

1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线束、铰链、车体钣金、后背门及如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后背门线束布置装置,所述后背门通过所述铰链与所述车体钣金转动连接,所述后背门线束布置装置安装于所述铰链上,所述线束对应穿设于所述容纳通道。

12.一种后背门线束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背门线束布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背门线束布置装置包括塑形支架,所述塑形支架用于与铰链扣合以形成容纳通道,所述容纳通道用于布置线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背门线束布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塑形支架的外壁还设有两个出线部,两个所述出线部均设有第一凹槽,两个所述第一凹槽分别与所述容纳通道的两端对应连通,所述后背门线束布置装置还包括两个固定件,两个所述固定件与两个所述出线部对应设置,两个所述固定件均用于将所述线束固定在所述第一凹槽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背门线束布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塑形支架靠近车体钣金的一端设有第一卷轴部,所述第一卷轴部的内轮廓形状与所述铰链上的第二卷轴部的外轮廓形状相适配,使得所述第一卷轴部能够装配至所述第二卷轴部的外侧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背门线束布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容纳通道的延伸方向,所述塑形支架的两侧分别与所述铰链上的第二凹槽相对的两个内侧壁对应限位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背门线束布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塑形支架靠近后背门的一端设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用于与所述铰链上的螺柱插接配合,以使所述连接部能够固定于所述铰链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后背门线束布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背门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庄建军高敏刘永达周柏均李自乾严禹明周婷郭爽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