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祛味除臭吸色非织造布及其制备方法技术_技高网

一种祛味除臭吸色非织造布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0833819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01 14:57
本申请涉及非织造布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祛味除臭吸色非织造布,由祛味除臭吸色纤维制得,所述祛味除臭吸色纤维的制备步骤如下:S1、先将大豆纤维置于磷酸盐的水溶液中,并加热拌和;S2、再将经S1处理后的大豆纤维与银氨乳液共混,待混合均匀后,对其进行脱水烘干,即得所述祛味除臭吸色纤维;所述银氨乳液,由如下重量百分的组分组成:5‑8%氨基丙烯酸酯、0‑5%聚醚二元醇、1.0‑3.0%硝酸银、0.3‑0.5%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余量为水。本申请制得的祛味除臭吸色纤维其在制备成相应非织造布后,可有效兼顾成品的祛味除臭性能和吸色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非织造布,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祛味除臭吸色非织造布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1、非织造布又称无纺布,是指无需纺纱织布而成的特殊织物,仅需将纺织短纤维或者长丝进行定向或随机排列,形成纤网结构,然后经加固成型制得,具备轻质柔韧、可循环透气等诸多优点,其中以吸色非织造布为例。

2、相关技术中的吸色非织造布主要包括吸附染料的基团,可通过与被洗衣物于洗衣机中共混洗涤,实现对洗涤过程中所脱落的染料的吸附锁牢,从而减少衣物混洗过程中发生的串色现象。

3、但随着吸色非织造布的使用次数增加,其往往会因为受潮或细菌的滋生等问题而产生异味,故而严重影响吸色非织造布的再次利用,此时如再次使用则会严重影响洗涤效果,故而急需提供一种祛味除臭吸色非织造布及其制备方法,该吸色非织造布可通过自洁净保障其使用寿命和价值。


技术实现思路

1、为改善上述吸色非织造布无法实现自洁净的缺陷,本申请特提供一种祛味除臭吸色非织造布及其制备方法,所得的吸色非织造布有效兼顾了原有的吸色性能和附带的祛味除臭性能。

2、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祛味除臭吸色非织造布,由祛味除臭吸色纤维制得,所述祛味除臭吸色纤维的制备步骤如下:

3、s1、先将大豆纤维置于磷酸盐水溶液中,并加热拌和;

4、s2、再将经s1处理后的大豆纤维与银氨乳液加热共混,待混合均匀后,对其进行脱水烘干,即得所述祛味除臭吸色纤维;

5、所述银氨乳液,由如下重量百分的组分组成:5-7%氨基丙烯酸酯、0-5%聚醚二元醇、1.0-3.0%硝酸银、0.3-0.5%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余量为水。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预处理后大豆纤维和银氨乳液共混得到的祛味除臭吸色纤维,其有效兼顾了成品的祛味除臭性能和吸色性能,相比于直接掺入抗菌剂和/或吸附剂,其使用寿命更长、效力更持久;

7、综上分析其原因可能为:经由磷酸盐处理后的大豆纤维,其纤维疏松程度和结合能力均得到了显著的提升,继而在后续共混过程中可与银氨乳液更高效的结合,此外得益于氨基丙烯酸酯与硝酸银的络合反应,其获得了优异且稳定的自净化能力,可通过抑制菌种的增殖起到祛味除臭的效果。

8、优选的,所述磷酸盐在水溶液中质量百分数为5.0-8.0%;

9、具体选自焦磷酸钠、磷酸氢钠和三偏磷酸钠中的一种或多种。

10、优选的,所述大豆纤维与磷酸盐水溶液的重量比为1:(1.0-1.5)。

11、优选的,所述加热拌和的处理条件为:60-80℃拌和30-60min。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述特定选择及用量的磷酸盐以及相应的处理条件,有效保障了对大豆纤维的预处理效果,除能显著增强大豆纤维的力学性能和结合效果外,还不易因酸腐蚀过度破坏纤维结构。

13、优选的,所述银氨乳液,由如下重量百分的组分组成:

14、5.0-7.0%氨基丙烯酸酯、3.0-5.0%聚醚二元醇、1.0-3.0%硝酸银、0.3-0.5%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余量为水。

15、优选的,所述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为聚季胺盐-7、聚季胺盐-10、聚季胺盐-16和聚季胺盐-37中的一种或多种。

16、优选的,所述经s1处理后的大豆纤维与银氨乳液的重量比为1:(2-3)。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述银氨溶液中的氨基丙烯酸酯和硝酸银可在聚醚二元醇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作用下高效的发生络合反应,继而赋予大豆纤维优异且稳定的自净化能力,可通过抑制菌种的增殖起到祛味除臭的效果。

18、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祛味除臭吸色非织造布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9、1)先对祛味除臭吸色纤维进行开松,并梳理成纤维网;

20、2)再通过水刺法对纤维网进行加固成型;

21、3)最后对加固成型后的纤网进行烘干,即得祛味除臭吸色非织造布。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制备工艺得到显著简化的同时,仅需通过设定对应设备参数即可稳定生产质量均一的祛味除臭吸色非织造布,受工艺影响较小,故而极其适用于大规模、产业化的生产应用。

23、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祛味除臭吸色纤维,由如下步骤制得:

24、s1、先将大豆纤维置于磷酸盐水溶液中,并加热拌和;

25、s2、再将经s1处理后的大豆纤维与银氨乳液加热共混,待混合均匀后,对其进行脱水烘干,即得所述祛味除臭吸色纤维;

26、所述银氨乳液,由如下重量百分的组分组成:5-8%氨基丙烯酸酯、0-5%聚醚二元醇、1.0-3.0%硝酸银、0.3-0.5%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余量为水。

2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经由上述特定步骤及组分得到的祛味除臭吸色纤维,其有效兼顾了祛味除臭性能和吸色性能,相比于在产品中直接掺入抗菌剂和/或吸附剂,其使用寿命和效力更久,故而拓宽了其应用。

28、第四方面,本申请所提供的一种祛味除臭吸色纤维在非织造布、织造布、涂料、建筑材料和医疗器械领域中作为祛味除臭原料的应用,该纤维可作为祛味除臭的功能组分应用于上述领域中的任一。

29、综上所述,本申请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30、1、本申请由特定祛味除臭吸色纤维制得的无纺布,得益于氨基丙烯酸酯与硝酸银的络合反应,获得了优异且稳定的自净化能力,可通过抑制菌种的增殖起到祛味除臭的效果,从而兼顾了成品的祛味除臭性能和吸色性能;

31、2、本申请中特定选择及用量的磷酸盐以及相应的处理条件,可有效保障对大豆纤维的预处理效果,除能显著增强大豆纤维的力学性能和结合效果外,还不易因酸腐蚀过度破坏纤维结构;

32、3、本申请的银氨溶液,其氨基丙烯酸酯和硝酸银可在聚醚二元醇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作用下更高效的发生络合反应,继而赋予大豆纤维优异且稳定的自净化能力,可通过抑制菌种的增殖起到祛味除臭的效果;

33、4、本申请中的祛味除臭吸色无纺布,其制备工艺简易的同时,易于成品质量控制和产业化的生产,此外所得的祛味除臭吸色纤维还可应用于非织造布、织造布、涂料、建筑材料和医疗器械领域中的祛味除臭原料。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祛味除臭吸色非织造布,其特征在于,由祛味除臭吸色纤维制得,所述祛味除臭吸色纤维的制备步骤如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祛味除臭吸色非织造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磷酸盐在水溶液中质量百分数为5.0-8.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祛味除臭吸色非织造布,其特征在于,所述大豆纤维与磷酸盐水溶液的重量比为1:(1.0-1.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祛味除臭吸色非织造布,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拌和的处理条件为:60-80℃拌和30-60min。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所述的祛味除臭吸色非织造布,其特征在于,所述银氨乳液,由如下重量百分的组分组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祛味除臭吸色非织造布,其特征在于,所述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为聚季胺盐-7、聚季胺盐-10、聚季胺盐-16和聚季胺盐-37中的一种或多种。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祛味除臭吸色非织造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经S1处理后的大豆纤维与银氨乳液的重量比为1:(2-3)。

8.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祛味除臭吸色非织造布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9.一种祛味除臭吸色纤维,其特征在于,由如下步骤制得:

10.权利要求9中祛味除臭吸色纤维在非织造布、织造布、涂料、建筑材料和医疗器械领域中作为祛味除臭原料的应用。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祛味除臭吸色非织造布,其特征在于,由祛味除臭吸色纤维制得,所述祛味除臭吸色纤维的制备步骤如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祛味除臭吸色非织造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磷酸盐在水溶液中质量百分数为5.0-8.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祛味除臭吸色非织造布,其特征在于,所述大豆纤维与磷酸盐水溶液的重量比为1:(1.0-1.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祛味除臭吸色非织造布,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拌和的处理条件为:60-80℃拌和30-60min。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所述的祛味除臭吸色非织造布,其特征在于,所述银氨乳液,由如下重量百分的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俊杰黄培文高超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盈兹无纺布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