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偏振光学成像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0780744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25 20:25
本技术涉及光学成像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偏振光学成像装置,包括壳体和显微镜主体,所述壳体的内壁上下两侧之间设置有数量为两个且呈左右对称分布的第一螺纹杆,所述壳体的内壁上下两侧之间设置有数量为两个且分别位于两个第一螺纹杆相背侧的滑杆。该偏振光学成像装置,通过启动双轴伺服电机来带动移动板和显微镜主体整体向下移动,以此来将显微镜主体收入至壳体的内部,然后便可推动两个盖板使其相对移动,直至两个盖板相互贴合,以此来对通孔进行遮挡,随即拧动两个手轮来使两个定位块分别移动至两个定位槽的内部,从而对两个盖板的位置进行固定,最终完成对显微镜主体的收纳,以此来对显微镜主体进行保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光学成像,具体为一种偏振光学成像装置


技术介绍

1、光在我们周围无处不在,光学成像技术也和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对于光学系统中的透镜成像介绍,可以通过讨论光线跟踪开始,对于理想的薄透镜,它的厚度足够薄,可以不计入焦距,这种情况下,穿过透镜中心的光线发生的折射可以忽略,接下来的讨论基于这种理想薄透镜,这对于一些基本规律的讨论是足够的,透镜的相差及厚度所产生的其他效应在这里不加以考虑,偏振光显微镜,因偏振光的直译为极化光,也被称为极化光显微镜,极化光显微镜在光学显微镜的光学系统中插入了起偏振镜和检偏振器,用以检查样品的各向异性和双折射性的显微镜,起偏振镜和检偏振器都是由偏光棱镜或偏光板的尼科耳棱镜制成,但是现有的偏振光显微镜在使用过程中,大多并不具备收纳的功能,因此显微镜在不使用时通常都是直接放置于外部环境中,容易落上灰尘,也容易因为误碰而造成损坏,故而提出一种偏振光学成像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1、(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2、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偏振光学成像装置,具备可进行收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偏振光学成像装置,包括壳体(1)和显微镜主体(6),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内壁上下两侧之间设置有数量为两个且呈左右对称分布的第一螺纹杆(2),所述壳体(1)的内壁上下两侧之间设置有数量为两个且分别位于两个第一螺纹杆(2)相背侧的滑杆(3),左侧所述滑杆(3)的外侧设置有与两个第一螺纹杆(2)外侧螺纹连接且一端与右侧滑杆(3)外侧活动连接的移动板(4),所述壳体(1)的内顶壁设置有通孔(5),所述显微镜主体(6)设置在移动板(4)的顶部且显微镜主体(6)的一端穿过通孔(5)并延伸至壳体(1)的顶部,所述壳体(1)的内底壁设置有位于两个第一螺纹杆(2)之间的第一驱动组件(7),...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偏振光学成像装置,包括壳体(1)和显微镜主体(6),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内壁上下两侧之间设置有数量为两个且呈左右对称分布的第一螺纹杆(2),所述壳体(1)的内壁上下两侧之间设置有数量为两个且分别位于两个第一螺纹杆(2)相背侧的滑杆(3),左侧所述滑杆(3)的外侧设置有与两个第一螺纹杆(2)外侧螺纹连接且一端与右侧滑杆(3)外侧活动连接的移动板(4),所述壳体(1)的内顶壁设置有通孔(5),所述显微镜主体(6)设置在移动板(4)的顶部且显微镜主体(6)的一端穿过通孔(5)并延伸至壳体(1)的顶部,所述壳体(1)的内底壁设置有位于两个第一螺纹杆(2)之间的第一驱动组件(7),所述第一驱动组件(7)的左右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螺纹杆(2)的外侧固定连接,所述壳体(1)的顶部左右两侧均设置有盖板(8),两个所述盖板(8)的底部均设置有限位槽(9),两个所述限位槽(9)的内部均设置有一端与壳体(1)顶部固定连接的限位块(10),所述壳体(1)的左右两侧顶部均设置有框体(11),两个所述框体(11)的内壁上下两侧之间均设置有第二螺纹杆(12),两个所述框体(11)的内壁左右两侧之间均设置有分别与两个第二螺纹杆(12)外侧螺纹连接的滑块(13),两个所述滑块(13)的顶部均设置有位于两个第二螺纹杆(12)相对侧且一端分别延伸至两个框体(11)顶部的定位块(14),两个所述盖板(8)的底部均设置有分别位于两个限位槽(9)相背侧的定位槽(15),两个所述框体(11)的相背侧均设置有一端延伸至其内部且分别与两个第二螺纹杆(12)外侧固定连接的第二驱动组件(1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偏振光学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组件(7)包括双轴伺服电机(71),所述壳体(1)的内底壁固定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宏武薛彤周韦安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光择视觉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