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前副车架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772543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25 20:20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前副车架及车辆,前副车架包括中横梁和纵梁,中横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纵梁连接,纵梁上设有基准梁段和变形梁段,变形梁段的截面上设有避让区域,变形梁段的截面尺寸基于基准梁段的截面强度确定。本技术的前副车架通过避让区域可以实现对于例如控制臂等车辆的其他结构的避让效果,同时,基于基准梁段的截面强度确定变形梁段的截面尺寸,使得变形梁段在设有避让区域的情况下仍能满足截面强度的要求,避免了传统结构中开孔避让造成的局部薄弱的问题,有利于控制前副车架的碰撞变形,具有较好的整车碰撞力的分担效果,使得前副车架整体的强度、刚度和可靠性得到了提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底盘,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前副车架及车辆


技术介绍

1、由于前副车架需要避让机舱内部的动力总成,还要为了分担整车碰撞力而增大前副车架与壁障的重叠面积,因此前副车架左右两侧设置的纵梁需要设计成较大的跨度,但跨度较大时,纵梁又容易与控制臂重合。现有技术的前副车架通常是通过局部开孔来为控制臂提供安装空间,因而会形成局部薄弱位置,影响前副车架对整车碰撞力的分担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前副车架及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下前副车架对整车碰撞力的分担效果较差的技术问题。

2、本技术提供一种前副车架,包括中横梁和纵梁,所述中横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纵梁连接,所述纵梁上设有基准梁段和变形梁段,所述变形梁段的截面上设有避让区域,所述变形梁段的截面尺寸基于所述基准梁段的截面强度确定。

3、进一步地,所述变形梁段的截面强度和所述基准梁段的截面强度相等。

4、进一步地,所述变形梁段包括第一梁段,所述避让区域包括第一区域,所述纵梁为上板和下板相互扣合连接形成的空心梁结构,所述第一梁段的上板第一侧的高度大于所述基准梁段的上板的高度,所述第一梁段的上板第二侧的高度小于所述基准梁段的上板的高度,所述第一区域设置于所述第一梁段的上板第二侧的上方。

5、进一步地,所述变形梁段包括第二梁段,所述避让区域包括第二区域,所述纵梁为上板和下板相互扣合连接形成的空心梁结构,所述第二梁段的上板第一侧与所述第二梁段的下板贴合连接并朝车辆外侧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梁段的上板第二侧的高度大于所述基准梁段的上板的高度,所述第二区域设置于所述第二梁段的上板第一侧的上方。

6、进一步地,还包括悬置支架,所述悬置支架设置于所述中横梁上,并用于连接动力总成的悬置。

7、进一步地,还包括车身支架,两个所述车身支架分别对称设置于两个所述纵梁上,并用于连接车身。

8、进一步地,还包括控制臂支架,两个所述控制臂支架分别设置于两个所述纵梁上,并用于连接控制臂。

9、进一步地,所述控制臂支架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两个车身支架分别对称设置于两个所述纵梁上,两个所述第一支架分别设置于两个所述纵梁上,两个第二支架分别设置于两个车身支架上,并与所述第一支架相对设置。

10、进一步地,还包括前横梁和后横梁,所述前横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纵梁的前端连接,所述后横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纵梁的后端连接。

11、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前副车架。

12、本技术的前副车架通过中横梁将两个纵梁连接起来,并且在纵梁上设置了基准梁段和变形梁段,变形梁段的截面上设有避让区域,通过避让区域可以实现对于例如控制臂等车辆的其他结构的避让效果,同时,基于基准梁段的截面强度确定变形梁段的截面尺寸,使得变形梁段在设有避让区域的情况下以一定的截面尺寸具有一定的截面强度,进而满足截面强度的要求,避免了传统结构中开孔避让造成的局部薄弱的问题,有利于控制前副车架的碰撞变形,具有较好的整车碰撞力的分担效果,使得前副车架整体的强度、刚度和可靠性得到了提升。

13、本技术的车辆具有上述的前副车架所具有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14、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中横梁和纵梁,所述中横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纵梁连接,所述纵梁上设有基准梁段和变形梁段,所述变形梁段的截面上设有避让区域,所述变形梁段的截面尺寸基于所述基准梁段的截面强度确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形梁段的截面强度和所述基准梁段的截面强度相等。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形梁段包括第一梁段,所述避让区域包括第一区域,所述纵梁为上板和下板相互扣合连接形成的空心梁结构,所述第一梁段的上板第一侧的高度大于所述基准梁段的上板的高度,所述第一梁段的上板第二侧的高度小于所述基准梁段的上板的高度,所述第一区域设置于所述第一梁段的上板第二侧的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形梁段包括第二梁段,所述避让区域包括第二区域,所述纵梁为上板和下板相互扣合连接形成的空心梁结构,所述第二梁段的上板第一侧与所述第二梁段的下板贴合连接并朝车辆外侧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梁段的上板第二侧的高度大于所述基准梁段的上板的高度,所述第二区域设置于所述第二梁段的上板第一侧的上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悬置支架,所述悬置支架设置于所述中横梁上,并用于连接动力总成的悬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车身支架,两个所述车身支架分别对称设置于两个所述纵梁上,并用于连接车身。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臂支架,两个所述控制臂支架分别设置于两个所述纵梁上,并用于连接控制臂。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臂支架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两个车身支架分别对称设置于两个所述纵梁上,两个所述第一支架分别设置于两个所述纵梁上,两个第二支架分别设置于两个车身支架上,并与所述第一支架相对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前横梁和后横梁,所述前横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纵梁的前端连接,所述后横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纵梁的后端连接。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前副车架。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中横梁和纵梁,所述中横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纵梁连接,所述纵梁上设有基准梁段和变形梁段,所述变形梁段的截面上设有避让区域,所述变形梁段的截面尺寸基于所述基准梁段的截面强度确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形梁段的截面强度和所述基准梁段的截面强度相等。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形梁段包括第一梁段,所述避让区域包括第一区域,所述纵梁为上板和下板相互扣合连接形成的空心梁结构,所述第一梁段的上板第一侧的高度大于所述基准梁段的上板的高度,所述第一梁段的上板第二侧的高度小于所述基准梁段的上板的高度,所述第一区域设置于所述第一梁段的上板第二侧的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形梁段包括第二梁段,所述避让区域包括第二区域,所述纵梁为上板和下板相互扣合连接形成的空心梁结构,所述第二梁段的上板第一侧与所述第二梁段的下板贴合连接并朝车辆外侧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梁段的上板第二侧的高度大于所述基准梁段的上板的高度,所述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雪峰田江涛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