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地形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719484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22 12:57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全地形车,该全地形车包括车架、悬架组件、行走组件和动力组件;车架围绕形成有驾驶舱,车架包括设置在驾驶舱后方的后置车架;悬架组件包括后减震器和后悬架;行走组件通过悬架组件与车架连接;动力系统用于驱动行走组件;后置车架包括沿全地形车长度方向延伸的货箱支撑梁和沿全地形车宽度方向延伸的上横梁,全地形车还包括连接组件,连接组件连接于货箱支撑梁和上横梁的连接处,后减震器通过紧固件与连接组件连接,连接组件包括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后减震器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之间。通过上述设置,提升了车架的结构强度,以使车架和后减震器的连接强度更高,延长了车架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车辆工程领域,尤其是指一种全地形车


技术介绍

1、全地形车是指可以在任何地形上行驶的车辆,在普通车辆难以机动的地形上行走自如。全地形车的使用场景包括:山林、洼地、岩石区等,因此,对于全地形车整体的抗震性和整体的结构强度具有较高要求。

2、现有的车辆布置中,后减震器的一端与车架连接,车架需要承担较大的缓冲力。常规的后减震器布置一般是将后减震器的一端与车架横梁或货箱支撑梁连接,上述安装位置无法满足后减震器的高性能安装点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全地形车,该全地形车的车架具有更高的强度,具有更好的抗冲击能力。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3、一种全地形车,该全地形车包括车架、悬架组件、行走组件和动力组件;车架围绕形成有驾驶舱,车架包括设置在驾驶舱后方的后置车架;悬架组件包括后减震器和后悬架,后减震器的两端分别与后置车架和后悬架连接;行走组件通过悬架组件与车架连接;动力系统用于驱动行走组件;后置车架包括沿全地形车长度方向延伸的货箱支撑梁和沿全地形车宽度方向延伸的上横梁,全地形车还包括连接组件,连接组件连接于货箱支撑梁和上横梁的连接处,后减震器通过紧固件与连接组件连接,连接组件包括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后减震器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之间。

4、进一步地,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沿着垂直于全地形车的宽度方向的平面延伸,后减震器与紧固件的连接位置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之间。

5、进一步地,连接组件还包括沿全地形车宽度方向延伸的加强管,第一安装板的两端分别与加强管和上横梁固定连接,第二安装板的两端分别与加强管和上横梁固定连接。

6、进一步地,连接组件还包括包角件,包角件包括垂直于全地形车的宽度方向的端面,加强管的一端与包角件固定连接,加强管的延伸方向垂直于包角件的端面。

7、进一步地,从全地形车的长度方向观察,第一安装板至少部分设置在货箱支撑梁和第二安装板之间,加强管的轴向长度与第一安装板和包角件之间的最小间隔之间的比值大于等于2.5且小于等于4.5。

8、进一步地,连接组件还包括加强筋,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均通过加强筋与上横梁连接。

9、进一步地,加强筋沿全地形车宽度方向延伸的长度大于等于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之间的最小间隔。

10、进一步地,第一安装板、第二安装板和加强筋围绕形成有一容纳腔,后减震器包括连接球头,连接球头至少部分设置在容纳腔内。

11、进一步地,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沿全地形车宽度方向的最小间隔等于连接球头沿全地形车宽度方向延伸的长度。

12、进一步地,紧固件依次穿过第一安装板、连接球头和第二安装板。

13、所述全地形车通过设置固定在后置车架上的连接组件,提升了后减震器与后置车架连接处的结构强度,以使后置车架具有更好的抗冲击能力,延长了后置车架的使用寿命。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全地形车,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板和所述第二安装板沿着垂直于所述全地形车的宽度方向的平面延伸,所述后减震器与所述紧固件的连接位置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板和所述第二安装板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还包括沿所述全地形车宽度方向延伸的加强管,所述第一安装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加强管和所述上横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安装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加强管和所述上横梁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还包括包角件,所述包角件包括垂直于所述全地形车的宽度方向的端面,所述加强管的一端与所述包角件固定连接,所述加强管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包角件的端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从所述全地形车的长度方向观察,所述第一安装板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货箱支撑梁和所述第二安装板之间,所述加强管的轴向长度与所述第一安装板和所述包角件之间的最小间隔之间的比值大于等于2.5且小于等于4.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还包括加强筋,所述第一安装板和所述第二安装板均通过所述加强筋与所述上横梁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沿所述全地形车宽度方向延伸的长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一安装板和所述第二安装板之间的最小间隔。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板、所述第二安装板和所述加强筋围绕形成有一容纳腔,所述后减震器包括连接球头,所述连接球头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板和所述第二安装板沿所述全地形车宽度方向的最小间隔等于所述连接球头沿所述全地形车宽度方向延伸的长度。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件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安装板、所述连接球头和所述第二安装板。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地形车,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板和所述第二安装板沿着垂直于所述全地形车的宽度方向的平面延伸,所述后减震器与所述紧固件的连接位置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板和所述第二安装板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还包括沿所述全地形车宽度方向延伸的加强管,所述第一安装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加强管和所述上横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安装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加强管和所述上横梁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还包括包角件,所述包角件包括垂直于所述全地形车的宽度方向的端面,所述加强管的一端与所述包角件固定连接,所述加强管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包角件的端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从所述全地形车的长度方向观察,所述第一安装板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货箱支撑梁和所述第二安装板之间,所述加强管的轴向长度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臻祯王旭卢桂馥沈承开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春风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