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651321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13 21:29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摩托车,该摩托车包括车架、车身覆盖件、动力组件、行走组件和鞍座组件。车身覆盖件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上。动力组件由车架支撑。行走组件至少部分与车架连接。鞍座组件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上并与车架设置为固定连接。鞍座组件包括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以及装饰件,第一支撑件设置为金属件,且第一支撑件设置在第二支撑件的下端并与第二支撑件固定连接,装饰件设置在第二支撑件的上端并与第二支撑件固定连接,装饰件还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之间。通过上述设置,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之间相互连接,以使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的结构更加稳定,从而有利于提高鞍座组件的结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车辆,尤其是指一种摩托车


技术介绍

1、现有技术中,大部分摩托车的鞍座组件都是采用质量较轻的塑料为骨架,再通过皮革包裹后安装在车架上,这种鞍座组件需要和车架进行固定连接,且占据车架较大的安装空间,同时与车架的接触面积较大,因此造成摩托车布置空间的浪费,同时鞍座组件设置结构单一则容易发生形变,需要设置多组部件之间相互连接才能保证强度,进而难以在简洁的结构构造和强度需求之间达到合适的平衡点。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强度高的摩托车。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3、一种摩托车,包括车架、行走组件、车身覆盖件、动力组件和鞍座组件,行走组件至少部分与车架连接;车身覆盖件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上;动力组件由车架支撑;鞍座组件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上并与车架设置为固定连接;鞍座组件包括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以及装饰件,第一支撑件设置为金属件,且第一支撑件设置在第二支撑件的下端并与第二支撑件固定连接,装饰件设置在第二支撑件的上端并与第二支撑件固定连接,装饰件还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之间。

4、进一步地,第二支撑件为塑料,装饰件为皮革,第二支撑件与装饰件之间为粘连或者紧固件连接。

5、进一步地,定义一个预设方向,从预设方向观察,能够直接观察到第一支撑件。

6、进一步地,定义一个垂直于摩托车长度方向的横向平面,还定义一个垂直于摩托车高度方向的基准面;第一支撑件沿摩托车的长度方向在横向平面上的投影面积与第一支撑件沿摩托车的高度方向在基准面上的投影面积的比值为大于等于0.23且小于等于0.63。

7、进一步地,鞍座组件包括第一功能区和第二功能区,定义一个垂直于摩托车宽度方向的纵向平面;第一功能区沿着摩托车的宽度方向在纵向平面上的投影基本沿着第一直线延伸,第二功能区沿着摩托车的宽度方向在纵向平面上的投影基本沿着第二直线延伸,第一直线和第二直线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85°且小于等于125°。

8、进一步地,将第一功能区上沿着第一直线延伸方向距离第二功能区的最远端定义为第一端点,将第二功能区沿着第二直线的延伸方向距离第一功能区的最远端定义为第二端点;当第一直线经过第一端点,第二直线经过第二端点时,第一端点与第一直线和第二直线的交点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第二端点与第一直线和第二直线的交点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第一距离和第二距离的比值设置为大于等于0.5且小于等于1.5。

9、进一步地,车架包括主车架和设置在主车架上的固定支架,车身覆盖件包括转接支架,转接支架固定连接至主车架,固定支架设置有两个且关于纵向平面基本呈对称设置,鞍座组件通过转接支架和固定支架连接至主车架。

10、进一步地,第一支撑件包括支撑本体、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连接支撑本体,第一连接部与转接支架连接,第二连接部与固定支架连接,第二连接部设置有两个且关于纵向平面基本呈对称设置。

11、进一步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基本设置于第一功能区上。

12、进一步地,支撑本体和主车架之间的最小距离设置为大于等于36mm且小于等于72mm。

13、上述摩托车可以将第一支撑件设置为金属件,再通过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相互连接,以使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的结构更加稳定,从而有利于提高鞍座组件的结构稳定性;这种方式使鞍座组件的结构简洁的同时还能具备较高的强度。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摩托车,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件为塑料,所述装饰件为皮革,所述第二支撑件与所述装饰件之间为粘连或者紧固件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定义一个从所述摩托车的后方向前方的预设方向,从所述预设方向观察,所述第一支撑件至少部分能被观察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定义一个垂直于所述摩托车长度方向的横向平面,还定义一个垂直于所述摩托车高度方向的基准面;所述第一支撑件沿所述摩托车的长度方向在所述横向平面上的投影面积与所述第一支撑件沿所述摩托车的高度方向在所述基准面上的投影面积的比值为大于等于0.23且小于等于0.6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鞍座组件包括第一功能区和第二功能区,定义一个垂直于所述摩托车宽度方向的纵向平面;所述第一功能区沿着所述摩托车的宽度方向在所述纵向平面上的投影基本沿着第一直线延伸,所述第二功能区沿着所述摩托车的宽度方向在所述纵向平面上的投影基本沿着第二直线延伸,所述第一直线和第二直线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85°且小于等于125°。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第一功能区上沿着所述第一直线延伸方向距离所述第二功能区的最远端定义为第一端点,将所述第二功能区沿着所述第二直线的延伸方向距离所述第一功能区的最远端定义为第二端点;当所述第一直线经过所述第一端点,所述第二直线经过所述第二端点时,所述第一端点与所述第一直线和所述第二直线的交点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第二端点与所述第一直线和所述第二直线的交点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和第二距离的比值设置为大于等于0.5且小于等于1.5。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包括主车架和设置在主车架上的固定支架,所述车身覆盖件包括转接支架,所述转接支架固定连接至所述主车架,所述固定支架设置有两个且关于所述纵向平面基本呈对称设置,所述鞍座组件通过所述转接支架和所述固定支架连接至所述主车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包括支撑本体、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所述支撑本体,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转接支架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固定支架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有两个且关于所述纵向平面基本呈对称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基本设置于所述第一功能区上。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本体和所述主车架之间的最小距离设置为大于等于36mm且小于等于72mm。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摩托车,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件为塑料,所述装饰件为皮革,所述第二支撑件与所述装饰件之间为粘连或者紧固件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定义一个从所述摩托车的后方向前方的预设方向,从所述预设方向观察,所述第一支撑件至少部分能被观察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定义一个垂直于所述摩托车长度方向的横向平面,还定义一个垂直于所述摩托车高度方向的基准面;所述第一支撑件沿所述摩托车的长度方向在所述横向平面上的投影面积与所述第一支撑件沿所述摩托车的高度方向在所述基准面上的投影面积的比值为大于等于0.23且小于等于0.6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鞍座组件包括第一功能区和第二功能区,定义一个垂直于所述摩托车宽度方向的纵向平面;所述第一功能区沿着所述摩托车的宽度方向在所述纵向平面上的投影基本沿着第一直线延伸,所述第二功能区沿着所述摩托车的宽度方向在所述纵向平面上的投影基本沿着第二直线延伸,所述第一直线和第二直线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85°且小于等于125°。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第一功能区上沿着所述第一直线延伸方向距离所述第二功能区的最远端定义为第一端点,将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同敏王华张堂玉陈斌斌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春风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