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动力驱动总成及车辆制造技术_技高网

一种动力驱动总成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635806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13 21:1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动力驱动总成及车辆,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动力驱动总成包括驱动装置、减速装置、差速装置、行星架、第一半轴、第二半轴和内侧固定设置有内齿圈的壳体;减速装置包括分别与驱动装置输出轴上的第一太阳轮和内齿圈啮合的减速行星轮组,减速行星轮组中的各个齿轮可自转地设置在行星架的第一行星轮轴上;差速装置包括第三行星轮、第四行星轮和第五行星轮,第三行星轮和第五行星轮固接,且均可自转地设置在第一行星轮轴上,第四行星轮可自转地设置在行星架的第二行星轮轴上,第四行星轮分别与第三行星轮和第一半轴上的第二太阳轮啮合,第五行星轮与第二半轴上的第三太阳轮啮合。本发明专利技术降低了动力驱动总成的体积和重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动力驱动总成及车辆


技术介绍

1、动力驱动总成是为车辆提供动力的重要零部件,其中,车辆的动力驱动总成主要包括驱动装置、变速器和差速器,驱动装置用于提供动力,变速器用于调节驱动装置输出的转速和扭矩,差速器用于使车辆的左半轴和右半轴以不同的转速转动,进而保证车辆平稳转弯。

2、相关技术中,现有的差速器向车辆左半轴和右半轴输出扭矩时,扭矩传递链重合,导致差速器中齿轮在参数设计时存在诸多限制。并且,变速器和差速器大多为独立结构,两者通过传动轴驱动连接,导致动力驱动总成整体的体积和重量较大,占用空间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降低动力驱动总成的体积和重量,以实现车辆轻量化,并且提高差速器中齿轮在参数设计时的自由度。

2、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动力驱动总成及车辆。

3、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动力驱动总成,包括驱动装置、减速装置、差速装置、行星架、第一半轴、第二半轴和壳体;

4、所述壳体内侧固定设置有内齿圈,所述驱动装置的输出轴上设置有第一太阳轮,所述第一半轴上设置有第二太阳轮,所述第二半轴上设置有第三太阳轮;

5、所述减速装置包括减速行星轮组,所述减速行星轮组中的各个齿轮可自转地设置在所述行星架的第一行星轮轴上,所述减速行星轮组分别与所述第一太阳轮和所述内齿圈啮合;

6、所述差速装置包括第三行星轮、第四行星轮和第五行星轮,所述第三行星轮和所述第五行星轮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行星轮和所述第五行星轮可自转地设置在所述行星架的所述第一行星轮轴上,所述第四行星轮可自转地设置在所述行星架的所述第二行星轮轴上,所述第三行星轮与所述第四行星轮啮合,所述第四行星轮与所述第二太阳轮啮合,所述第五行星轮与所述第三太阳轮啮合。

7、可选地,所述减速行星轮组包括第一行星轮和第二行星轮,所述第一行星轮和所述第二行星轮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行星轮和所述第二行星轮可自转地设置在所述行星架的所述第一行星轮轴上,所述第一行星轮与所述第一太阳轮啮合,所述第二行星轮与所述内齿圈啮合。

8、可选地,所述第一行星轮、所述第二行星轮、所述第三行星轮和所述第五行星轮分别通过轴承套设在所述行星架的第一行星轮轴上,所述第四行星轮通过轴承套设在所述行星架的第二行星轮轴上。

9、可选地,所述第三行星轮与所述第五行星轮之间的齿数比与所述第二太阳轮与所述第三太阳轮之间的齿数比相等。

10、可选地,所述第一半轴与所述第二半轴同轴,且所述第一半轴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半轴的一端相对设置。

11、可选地,所述第三太阳轮设置在所述第二半轴上靠近所述第一半轴的一端,所述第二太阳轮设置在所述第一半轴上靠近所述第二半轴的一端。

12、可选地,所述减速装置的数量为至少三个,各个所述减速装置沿所述内齿圈间隔设置,且每相邻的两个所述减速装置间隔第一预设角度。

13、可选地,所述差速装置的数量为至少三个,各个所述差速装置沿所述内齿圈间隔设置,且每相邻的两个所述差速装置间隔第二预设角度。

14、可选地,所述驱动装置的输出轴空套于所述第一半轴且彼此独立转动。

15、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如第一方面所述的动力驱动总成。

16、本专利技术的动力驱动总成及车辆的有益效果是:驱动装置的输出扭矩通过输出轴传递至第一太阳轮,第一太阳轮与减速装置中的减速行星轮组啮合,减速行星轮组与内齿圈内啮合,由于内齿圈固定不动,减速行星轮组的各个齿轮可相对于行星架自转,因此第一太阳轮在驱动装置的带动下旋转时,会带动减速行星轮组旋转,减速行星轮组的旋转经过内齿圈带动行星架旋转,以实现减速器的减速升扭功能。

17、差速装置中的第三行星轮、第四行星轮和第五行星轮可相对于行星架自转,第三行星轮旋转时通过第四行星轮驱动第一半轴,第五行星轮旋转时直接驱动第二半轴。车辆直行时,由于第三行星轮与第五行星轮固定连接,使得第三行星轮与第五行星轮的转速相同,进而保证第一半轴和第二半轴的转速相同。车辆转弯时,第三行星轮、第四行星轮和第五行星轮不仅能够在行星架的带动下绕第一半轴和第二半轴公转,还可相对于行星架进行自转,使第一半轴和第二半轴产生转速差,以实现差速器的差速功能。

18、本专利技术将减速功能和差速功能集成于一套动力驱动总成,相较于采用独立结构的变速器和差速器,不需另外设计传动轴来连接变速器和差速器,有效降低了结构体积和重量,有利于实现车辆轻量化。并且,减速行星轮组、第三行星轮和第五行星轮同轴设置,均设置在第一行星轮轴上,能够简化行星架的结构,便于加工。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动力驱动总成中,行星架向第一半轴的扭矩传递路径为:行星架--第三行星轮--第四行星轮--第二太阳轮--第一半轴,行星架向第二半轴的扭矩传递路径为:行星架--第五行星轮--第三太阳轮--第二半轴,两条扭矩传递路径独立,避免了扭矩传递路径重合对齿轮参数设计的限制,提高了差速装置中齿轮进行参数设计的自由度。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动力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装置(3)、减速装置、差速装置、行星架(4)、第一半轴(1)、第二半轴(14)和壳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速行星轮组包括第一行星轮(6)和第二行星轮(7),所述第一行星轮(6)和所述第二行星轮(7)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行星轮(6)和所述第二行星轮(7)可自转地设置在所述行星架(4)的所述第一行星轮轴(15)上,所述第一行星轮(6)与所述第一太阳轮(5)啮合,所述第二行星轮(7)与所述内齿圈(8)啮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行星轮(6)、所述第二行星轮(7)、所述第三行星轮(9)和所述第五行星轮(11)分别通过轴承套设在所述行星架(4)的所述第一行星轮轴(15)上,所述第四行星轮(10)通过轴承套设在所述行星架(4)的所述第二行星轮轴(16)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行星轮(9)与所述第五行星轮(11)之间的齿数比与所述第二太阳轮(12)与所述第三太阳轮(13)之间的齿数比相等。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动力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半轴(1)与所述第二半轴(14)同轴,且所述第一半轴(1)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半轴(14)的一端相对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动力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太阳轮(13)设置在所述第二半轴(14)上靠近所述第一半轴(1)的一端,所述第二太阳轮(12)设置在所述第一半轴(1)上靠近所述第二半轴(14)的一端。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动力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速装置的数量为至少三个,各个所述减速装置沿所述内齿圈(8)间隔设置,且每相邻的两个所述减速装置间隔第一预设角度。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动力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差速装置的数量为至少三个,各个所述差速装置沿所述内齿圈(8)间隔设置,且每相邻的两个所述差速装置间隔第二预设角度。

9.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动力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3)的输出轴(2)空套于所述第一半轴(1)且彼此独立转动。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动力驱动总成。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动力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装置(3)、减速装置、差速装置、行星架(4)、第一半轴(1)、第二半轴(14)和壳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速行星轮组包括第一行星轮(6)和第二行星轮(7),所述第一行星轮(6)和所述第二行星轮(7)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行星轮(6)和所述第二行星轮(7)可自转地设置在所述行星架(4)的所述第一行星轮轴(15)上,所述第一行星轮(6)与所述第一太阳轮(5)啮合,所述第二行星轮(7)与所述内齿圈(8)啮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行星轮(6)、所述第二行星轮(7)、所述第三行星轮(9)和所述第五行星轮(11)分别通过轴承套设在所述行星架(4)的所述第一行星轮轴(15)上,所述第四行星轮(10)通过轴承套设在所述行星架(4)的所述第二行星轮轴(16)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行星轮(9)与所述第五行星轮(11)之间的齿数比与所述第二太阳轮(12)与所述第三太阳轮(13)之间的齿数比相等。

5.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伟赵光瑞白增伍超军于闯于海生林霄喆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星驱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