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接结构、防撞机构以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630801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13 21:16
本申请涉及一种连接结构、防撞机构以及车辆,属于车辆制造技术领域。该连接结构包括:第一侧壁、用于连接车辆的轮罩上边梁总成的顶壁以及用于与车辆的纵梁可拆卸连接的第二侧壁;第一侧壁连接于第二侧壁;顶壁分别与第一侧壁以及第二侧壁相连接,以围成一用于容纳车辆的部分纵梁的容纳空间。本申请提供的连接结构能够在车辆发生碰撞,导致轮罩上边梁总成损坏时,直接将轮罩上边梁总成拆卸下来即可,无需损坏纵梁总成的结构。本申请中轮罩上边梁总成通过连接结构与纵梁总成活动连接的方式,使得轮罩上边梁总成进行拆卸和维修时,耗费的工时少,从而提高维修经济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车辆制造,尤其是涉及一种连接结构、防撞机构以及车辆


技术介绍

1、随着汽车竞争的日益激烈,对性能和成本的要求越来越高,怎么能在性能和成本之间达到最优化成为各大主机厂需要攻克的难题。

2、在解决汽车碰撞安全性时,现有技术中,往往需要将轮罩上边梁焊接在纵梁上,在车辆发生碰撞时,通过轮罩上边梁总成的结构,能够有效地增加前部吸能的效果,从而提高汽车碰撞安全性。

3、然而,现有技术虽然解决了汽车碰撞安全性的性能,但是,一旦车辆发生碰撞,会导致轮罩上边梁总成被破坏,其整体发生变形;由于其和纵梁总成常为焊接的方式,因此,在损坏的轮罩上边梁总成进行拆卸并维修的过程中,会耗费大量的工时,从而降低了维修经济性。

4、基于此,特提出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连接结构、防撞机构以及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一旦车辆发生碰撞,会导致轮罩上边梁总成被破坏,其整体发生变形;由于其和纵梁总成常为焊接的方式,因此,在损坏的轮罩上边梁总成进行维修并拆卸的过程中,会耗费大量的工时,从而降低了维修经济性的技术问题。

2、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连接结构,该连接结构包括:第一侧壁、用于连接车辆的轮罩上边梁总成的顶壁以及用于与车辆的纵梁可拆卸连接的第二侧壁;第一侧壁连接于第二侧壁;顶壁分别与第一侧壁以及第二侧壁相连接,以围成一用于容纳车辆的部分纵梁的容纳空间。

3、具体的,在本申请中,连接结构包括:顶壁、第一侧壁以及第二侧壁;其中,顶壁、第一侧壁以及第二侧壁可以包括两种连接形式;其一:顶壁、第一侧壁以及第二侧壁可以一体成型,也即采用一个模具进行生产,从而提高了连接结构的生产效率;其二:第一侧壁连接于第二侧壁,顶壁分别与第一侧壁以及第二侧壁相连接,需要说明的是,三者连接的方式可以为焊接、粘接等。通过这样设置的方式,能够在其中一个部件(比如:第二侧壁)发生故障时,只需要通过其模具再生产一个对应的第二侧壁即可,从而减少了成本的损耗。

4、此外,轮罩上边梁总成能够增加车辆前舱的吸能效果,从而提高车辆的碰撞安全性,现有技术中,往往直接轮罩上边梁总成焊接在纵梁上,在车辆发生碰撞,导致轮罩上边梁总成损坏时,拆卸损坏的轮罩上边梁总成时,也会经常破坏纵梁的结构。因此,在本申请中,通过将连接结构作为过渡件,也即将连接结构设置在轮罩上边梁总成以及纵梁之间,其中,连接结构的第二侧壁与车辆的纵梁可拆卸连接,顶壁与轮罩上边梁总成相连接,因此,在车辆发生碰撞导致轮罩上边梁总成损坏时,直接将连接结构与车辆的轮罩上边梁总成拆卸下来即可,无需损坏纵梁的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一旦车辆发生碰撞,会导致轮罩上边梁总成被破坏,其整体发生变形;由于其和纵梁常为焊接的方式,使得车辆在维修过程中,拆卸损坏的轮罩上边梁总成时,也会经常破坏纵梁的结构,从而导致维修成本增加的技术问题。

5、另外,连接结构的顶壁分别与第一侧壁以及第二侧壁相连接,以围成一用于容纳车辆的部分纵梁的容纳空间。其中,本申请将连接结构安装于纵梁上,且与纵梁存在较大的安装面,能够在车辆复杂的安装环境中,减少二者的安装时占用的车辆内部空间。

6、可选的,顶壁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连接孔以及至少一个第二连接孔;第二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连接孔以及至少两个第四连接孔;顶壁通过第一连接孔以及第二连接孔可拆卸连接于车辆的纵梁;第二侧壁通过第三连接孔以及第四连接孔可拆卸连接于车辆的纵梁。

7、顶壁上开设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孔,第二侧壁上设置有第三连接孔以及第四连接孔,其中,为了适配不同形状的纵梁,在顶壁、第二侧壁上对应开设不同数量的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孔、第三连接孔以及第四连接孔,从而使得连接结构更稳定地连接在纵梁上,避免在车辆运行时,连接结构发生位置的偏移。

8、可选的,顶壁的宽度沿第二连接孔到第一连接孔的方向渐扩;两个第一连接孔并列,且间隔设置在顶壁上;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垂直设置,以形成“l”形结构;第三连接孔与第一连接孔同侧设置;两个第四连接孔并列,且间隔设置在第二侧壁上。

9、顶壁的宽度沿第二连接孔到第一连接孔的方向渐扩,使得顶壁开设第一连接孔的位置比开设第二连接孔的位置较宽,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垂直设置,以形成“l”形结构,从而便于连接结构装配在纵梁上。

10、此外,两个第一连接孔并列,且间隔设置在顶壁上,两个第四连接孔并列,且间隔设置在第二侧壁上,从而更加便于连接结构装配在纵梁上,

11、另外,第三连接孔与第一连接孔同侧设置,也即顶壁以及第二侧壁的开放位置上对应设置第一连接孔以及第三连接孔,使得连接结构的开放位置与纵梁的连接处于同一平面,从而使得连接结构更稳定地连接在纵梁上。

12、可选的,还包括:连接件;顶壁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孔以及第二连接孔的位置向z向凹陷;第二侧壁设置有第三连接孔的位置向z向凹陷;连接件分别通过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孔、第三连接孔以及第四连接孔连接于纵梁。

13、顶壁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孔以及第二连接孔的位置向z向凹陷,第二侧壁设置有第三连接孔的位置向z向凹陷,其中,凹陷的位置与纵梁相贴合,从而减少连接结构与纵梁的贴合面积,进而减少纵梁与连接结构出现大面积生锈的问题。

14、此外,连接结构还包括连接件,其中,连接件分别通过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孔、第三连接孔以及第四连接孔连接于纵梁,从而使得需要拆卸连接结构时,只需要将连接件拆卸下来即可,进而提高了连接结构的拆卸效率。同理,在进行连接结构的安装时,只需要通过连接件就能够实现其与纵梁的连接,因此,提高了连接结构的装配效率。

15、需要说明的是,车辆z向方向为车辆的高度方向。

16、根据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防撞机构,该防撞机构包括上述第一方面的连接结构、纵梁以及轮罩上边梁总成;纵梁部分容纳于容纳空间,且分别可拆卸连接于第二侧壁以及顶壁;轮罩上边梁总成连接于顶壁。

17、在本申请中,通过将连接结构作为过渡件,也即将连接结构设置在轮罩上边梁总成以及纵梁之间,其中,连接结构的第二侧壁与车辆的纵梁可拆卸连接,顶壁与轮罩上边梁总成相连接,因此,在车辆发生碰撞,导致轮罩上边梁总成损坏时,直接将连接结构与车辆的纵梁拆卸下来即可,无需损坏纵梁的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一旦车辆发生碰撞,会导致轮罩上边梁总成被破坏,其整体发生变形;由于其和纵梁常为焊接的方式,使得车辆在维修过程中,拆卸损坏的轮罩上边梁总成时,也会经常破坏纵梁的结构,从而导致维修成本增加的技术问题。

18、可选的,轮罩上边梁总成固定连接于顶壁;或轮罩上边梁总成可拆卸连接于顶壁。

19、轮罩上边梁总成与顶壁可以包括两种连接方式。其一:轮罩上边梁总成固定连接于顶壁,具体固定连接的方式可以为焊接,通过焊接的方式能够保证轮罩上边梁总成与连接结构的连接稳定性,避免轮罩上边梁总成发生位移。

20、其二:轮罩上边梁总成可拆卸连接于顶壁,可拆卸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侧壁、用于连接车辆的轮罩上边梁总成的顶壁以及用于与车辆的纵梁可拆卸连接的第二侧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壁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连接孔以及至少一个第二连接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壁的宽度沿所述第二连接孔到所述第一连接孔的方向渐扩;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件;

5.一种防撞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机构包括:纵梁、轮罩上边梁总成以及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连接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撞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轮罩上边梁总成固定连接于所述顶壁;或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撞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为刚性材质的连接结构,所述轮罩上边梁总成为刚性材质的轮罩上边梁总成,所述纵梁为铝材质的纵梁。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撞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壁以及所述侧壁向Z向凹陷的底部设置有用于隔离所述纵梁的绝缘胶。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撞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上设置有与连接件相配合的第五连接孔,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五连接孔可拆卸连接;或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权利要求5-9任一项所述的防撞机构、吸能盒以及防撞梁;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侧壁、用于连接车辆的轮罩上边梁总成的顶壁以及用于与车辆的纵梁可拆卸连接的第二侧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壁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连接孔以及至少一个第二连接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壁的宽度沿所述第二连接孔到所述第一连接孔的方向渐扩;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件;

5.一种防撞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机构包括:纵梁、轮罩上边梁总成以及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连接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撞机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亚轩张晓琦路雪冬
申请(专利权)人:阿尔特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