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减振总成和具有其的悬架系统、车辆技术方案_技高网

减振总成和具有其的悬架系统、车辆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0592568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12 21:5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减振总成和具有其的悬架系统、车辆,减振总成包括:减振器,减振器包括第一壳体和活塞推杆,活塞推杆将第一壳体内分隔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第二壳体和第三壳体,第二壳体和第三壳体中的其中一个固定至第一壳体;驱动电机,驱动电机驱动第二壳体和第三壳体相对移动,第二壳体和第三壳体之间限定出体积可调的容变腔,容变腔与第一腔室与第二腔室中的至少一个连通。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减振总成将第二壳体和第三壳体中的其中一个固定至第一壳体,即,与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连通的容变腔形成在与第一壳体连接的部件上,这样,液路更短,响应速度更快。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减振器,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减振总成和具有其的悬架系统、车辆


技术介绍

1、相关技术中的减振器在减振过程中响应速度慢。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减振总成,该减振总成将第二壳体和第三壳体中的其中一个固定至第一壳体,且第二壳体与第三壳体之间限定出与第一壳体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的至少一个连通的容变腔,即,与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连通的容变腔形成在与第一壳体连接的部件上,这样,液路更短,响应速度更快。

2、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具有所述减振总成的悬架系统和车辆。

3、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减振总成,包括:减振器,所述减振器包括第一壳体和活塞推杆,所述活塞推杆与所述第一壳体移动配合以将所述第一壳体内分隔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第二壳体和第三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第三壳体中的其中一个固定至所述第一壳体;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与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第三壳体配合以驱动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第三壳体相对移动,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第三壳体之间限定出至少一个体积可调的容变腔,所述容变腔与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第二腔室中的至少一个连通。

4、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减振总成将第二壳体和第三壳体中的其中一个固定至第一壳体,且第二壳体与第三壳体之间限定出与第一壳体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的至少一个连通的容变腔,即,与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连通的容变腔形成在与第一壳体连接的部件上,这样,液路更短,响应速度更快。</p>

5、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上述实施例的减振总成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驱动电机的动子组件与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第三壳体的另一个连接,以带动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第三壳体相对移动。

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减振总成包括:第三腔室和第四腔室,所述第三腔室和所述第四腔室均构造为所述容变腔,所述第三腔室和所述第一腔室连通,所述第二腔室和所述第四腔室连通。

8、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壳体固定至所述第一壳体的外周壁,所述第三壳体设于所述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之间。

9、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第三壳体为开口型壳体,所述第三壳体的开口朝向所述第二壳体以使所述第三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形成驱动电机的安装空间。

1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第三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的外壁接触以隔绝所述第三腔室和所述第四腔室。

1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连接,所述驱动电机的动子组件与所述第三壳体连接。

1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驱动电机为直线电机,所述直线电机的定子组件与所述第二壳体连接,所述直线电机的所述动子组件与所述第三壳体连接。

13、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第三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连接,所述驱动电机的定子组件与所述第三壳体连接,所述驱动电机的动子组件与所述第二壳体连接。

1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第三壳体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固定活塞和第二固定活塞,所述第一固定活塞固定至第一壳体的外周壁且与所述第二壳体移动配合,所述第二固定活塞固定至所述第一壳体的外周壁且与所述第二壳体移动配合,所述驱动电机的定子组件与所述第一壳体连接,所述驱动电机的动子组件固定至所述第二壳体的内周壁。

1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壳体的侧壁设有用于导引所述驱动电机的导线的过线槽。

1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壳体周壁上设有第一连通孔,所述第一连通孔连通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三腔室,所述第一壳体周壁上设有第二连通孔,所述第二连通孔连通所述第二腔室和所述第四腔室。

1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第二壳体和/或所述第三壳体设有用于将液体导向所述第一连通孔的第一避让部;所述第二壳体和/或所述第三壳体设有用于将液体导向所述第二连通孔的第二避让部。

18、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第一连通孔的两端开口分别开设于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三腔室;所述第二连通孔的两端开口分别开设于所述第二腔室和所述第四腔室;所述第一避让部和所述第二避让部形成为避让凹槽,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第三壳体中的至少一个具有止抵面,所述避让凹槽设于所述止抵面,在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第三壳体止抵时,所述避让凹槽用于避让对应的所述第一连通孔和所述第二连通孔。

19、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例,所述第二壳体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一避让部和所述第二避让部为设于所述第二壳体内的避让通道;所述第一连通孔通过所述第一避让部与所述第三腔室连通;所述第二连通孔通过所述第二避让部与所述第四腔室连通。

2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减振总成还包括第一阀体和第二阀体,所述第一阀体用于控制所述第一连通孔的液体流量,所述第二阀体用于控制所述第二连通孔的液体流量。

2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减振总成还包括第一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用于密封所述第三壳体和所述第一壳体之间的缝隙。

2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减振总成还包括第二密封件,所述第二密封件用于密封所述第三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之间的缝隙。

23、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减振总成还包括减振弹簧,所述减振弹簧的一端与所述活塞推杆的伸出所述第一壳体的端部相连,所述减振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驱动电机、第二壳体或者第三壳体相连。

2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实施例提出一种悬架系统,所述悬架系统包括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所述的减振总成。

25、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悬架系统,通过利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所述的减振总成,将第二壳体和第三壳体中的其中一个固定至第一壳体,且第二壳体与第三壳体之间限定出与第一壳体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的至少一个连通的容变腔,即,与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连通的容变腔形成在与第一壳体连接的部件上,这样,液路更短,响应速度更快。

2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面实施例提出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所述的悬架系统。

27、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车辆,通过利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所述的悬架系统,将第二壳体和第三壳体中的其中一个固定至第一壳体,且第二壳体与第三壳体之间限定出与第一壳体的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的至少一个连通的容变腔,即,与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连通的容变腔形成在与第一壳体连接的部件上,这样,液路更短,响应速度更快。

28、本专利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减振总成(1),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机(21)的动子组件(212)与所述第二壳体(22)和所述第三壳体(23)的另一个连接,以带动所述第二壳体(22)和所述第三壳体(23)相对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三腔室(241)和第四腔室(242),所述第三腔室241)和所述第四腔室(242)均构造为所述容变腔,所述第三腔室(241)和所述第一腔室(111)连通,所述第二腔室(112)和所述第四腔室(242)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振总成(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22)固定至所述第一壳体(11)的外周壁,所述第三壳体(23)设于所述第二壳体(22)与第一壳体(11)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减振总成(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壳体(23)为开口型壳体,所述第三壳体(23)的开口朝向所述第二壳体(22)以使所述第三壳体(23)与所述第二壳体(22)之间形成驱动电机(21)的安装空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减振总成(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壳体(23)与所述第一壳体(11)的外壁接触以隔绝所述第三腔室(241)和所述第四腔室(242)。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振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22)与所述第一壳体(11)连接,所述驱动电机(21)的动子组件(212)与所述第三壳体(23)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减振总成(1),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机(21)为直线电机,所述直线电机的定子组件(211)与所述第二壳体(22)连接,所述直线电机的所述动子组件(212)与所述第三壳体(23)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振总成(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壳体(23)与所述第一壳体(11)连接,所述驱动电机(21)的定子组件(211)与所述第三壳体(23)连接,所述驱动电机(21)的动子组件(212)与所述第二壳体(22)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减振总成(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壳体(23)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固定活塞(231)和第二固定活塞(232),所述第一固定活塞(231)固定至第一壳体(11)的外周壁且与所述第二壳体(22)移动配合,所述第二固定活塞(232)固定至所述第一壳体(11)的外周壁且与所述第二壳体(22)移动配合,所述驱动电机(21)的定子组件(211)与所述第一壳体(11)连接,所述驱动电机(21)的动子组件(212)固定至所述第二壳体(22)的内周壁。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总成(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11)的侧壁设有用于导引所述驱动电机(21)的导线的过线槽(113)。

12.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振总成(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11)周壁上设有第一连通孔(114),所述第一连通孔(114)连通所述第一腔室(111)和所述第三腔室(241),所述第一壳体(11)周壁上设有第二连通孔(115),所述第二连通孔(115)连通所述第二腔室(112)和所述第四腔室(242)。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减振总成(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22)和/或所述第三壳体(23)设有用于将液体导向所述第一连通孔(114)的第一避让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减振总成(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通孔(114)的两端开口分别开设于所述第一腔室(111)和所述第三腔室(241);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减振总成(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22)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11),所述第一避让部和所述第二避让部为设于所述第二壳体(22)内的避让通道(42);

16.根据权利要求12-15中任一项所述的减振总成(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阀体和第二阀体(80),所述第一阀体用于控制所述第一连通孔(114)的液体流量,所述第二阀体(80)用于控制所述第二连通孔(115)的液体流量。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总成(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密封件(61),所述第一密封件(61)用于密封所述第三壳体(23)和所述第一壳体(11)之间的缝隙。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总成(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密封件(62),所述第二密封件(62)用于密封所述第三壳体(23)和所述第二壳体(22)之间的缝隙。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总成(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减振弹簧(70),所述减振弹簧(70)的一端与所述活塞推杆(12)的伸...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振总成(1),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机(21)的动子组件(212)与所述第二壳体(22)和所述第三壳体(23)的另一个连接,以带动所述第二壳体(22)和所述第三壳体(23)相对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三腔室(241)和第四腔室(242),所述第三腔室241)和所述第四腔室(242)均构造为所述容变腔,所述第三腔室(241)和所述第一腔室(111)连通,所述第二腔室(112)和所述第四腔室(242)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振总成(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22)固定至所述第一壳体(11)的外周壁,所述第三壳体(23)设于所述第二壳体(22)与第一壳体(11)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减振总成(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壳体(23)为开口型壳体,所述第三壳体(23)的开口朝向所述第二壳体(22)以使所述第三壳体(23)与所述第二壳体(22)之间形成驱动电机(21)的安装空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减振总成(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壳体(23)与所述第一壳体(11)的外壁接触以隔绝所述第三腔室(241)和所述第四腔室(242)。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振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22)与所述第一壳体(11)连接,所述驱动电机(21)的动子组件(212)与所述第三壳体(23)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减振总成(1),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机(21)为直线电机,所述直线电机的定子组件(211)与所述第二壳体(22)连接,所述直线电机的所述动子组件(212)与所述第三壳体(23)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振总成(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壳体(23)与所述第一壳体(11)连接,所述驱动电机(21)的定子组件(211)与所述第三壳体(23)连接,所述驱动电机(21)的动子组件(212)与所述第二壳体(22)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减振总成(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壳体(23)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固定活塞(231)和第二固定活塞(232),所述第一固定活塞(231)固定至第一壳体(11)的外周壁且与所述第二壳体(22)移动配合,所述第二固定活塞(232)固定至所述第一壳体(11)的外周壁且与所述第二壳体(22)移动配合,所述驱动电机(21)的定子组件(211)与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宪猛张勋章峰杨鹏彭韵凯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