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碳钢便捷下料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0581693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06 17:25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机械加工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用于碳钢便捷下料装置,包括传输辊,所述传输辊的顶部安装有外框和前后两组固定柱,所述固定柱的外表面转动安装有同步门,所述同步门的内壁开设有安装槽,并在安装槽的内壁通过卡柱活动套接有纠偏板,所述纠偏板背向传输辊运输方向的一侧固定安装有连接板,所述同步门的上方设置有开合同步机构,所述外框内壁的前后两侧均设置有纠偏机构。本装置通过伸缩柱二带动纠偏板从侧面对工件两侧施压,随着工件组件推开两组同步门至最大的角度,纠偏板被伸缩柱二推动并与工件的前后两侧适配抵接,并完全与工件的运输方向垂直,将其前进阻力降低至最小,从而实现更加理想的纠偏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机械加工,具体为一种用于碳钢便捷下料装置


技术介绍

1、碳钢在进行冷轧加工时,以常温状态经过传送带下料进入轧辊之间,并以上下平行的轧辊对其进行挤压变形,从而改变碳钢的机械性能,使其强度更高,碳钢在进入轧辊之前,需要对其进行纠偏下料,经过纠偏的碳钢(工件)能保持与其运输方向平行的姿态进入轧辊,随后在挤压成形后自动出料;现有技术中,纠偏机构结构简单,多采用电机带动转轴进行转动,从而在工件运行时对其表面根据工件的偏移情况采用连接的动力轮或活动板对工件进行施压,迫使其改变运输过程中的姿态,但这种方式需要使工件在运输过程中产生短暂的停止运动,然后,由于改变其运输方向所施加的力的分力可能会与运输机构推动工件的方向相悖,产生多余的阻力,在工件脱离纠偏机构到进入轧辊之前的一段时间产生受力变化,容易造成纠偏之后的再次偏移,导致纠偏效果不够理想,因此,本专利技术致力于改进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碳钢便捷下料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2、为了实现上述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碳钢便捷下料装置,包括传输辊(1),所述传输辊(1)的顶部安装有外框(2)和前后两组固定柱(3),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柱(3)的外表面转动安装有同步门(4),所述同步门(4)的内壁开设有安装槽(5),并在安装槽(5)的内壁通过卡柱(6)活动套接有纠偏板(7),所述纠偏板(7)背向传输辊(1)运输方向的一侧固定安装有连接板(8),所述同步门(4)的上方设置有开合同步机构,所述外框(2)内壁的前后两侧均设置有纠偏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碳钢便捷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合同步机构包括固定安装于外框(2)内壁顶部的导向柱(20),所述同步门(4)的顶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碳钢便捷下料装置,包括传输辊(1),所述传输辊(1)的顶部安装有外框(2)和前后两组固定柱(3),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柱(3)的外表面转动安装有同步门(4),所述同步门(4)的内壁开设有安装槽(5),并在安装槽(5)的内壁通过卡柱(6)活动套接有纠偏板(7),所述纠偏板(7)背向传输辊(1)运输方向的一侧固定安装有连接板(8),所述同步门(4)的上方设置有开合同步机构,所述外框(2)内壁的前后两侧均设置有纠偏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碳钢便捷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合同步机构包括固定安装于外框(2)内壁顶部的导向柱(20),所述同步门(4)的顶部开设有卡槽(19),所述卡槽(19)的内壁活动套接有支撑柱(26),所述导向柱(20)的外表面活动套接有调节筒(21),所述调节筒(21)内壁的前后两侧分别活动套接有同步柱一(22)和同步柱二(24),前后两个所述支撑柱(26)的顶端分别与同步柱一(22)和同步柱二(24)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同步柱一(22)和同步柱二(24)的外表面分别活动套接有弹簧二(23)和弹簧三(25),所述弹簧二(23)的两端分别与同步柱一(22)和调节筒(21)弹性连接,所述弹簧三(25)的两端分别与同步柱二(24)和调节筒(21)弹性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碳钢便捷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组件包括活塞一(16)和活塞二(17),所述活塞一(16)和活塞二(17)均密封套设于容纳柱二(12)的内壁,所述活塞一(16)和活塞二(17)之间弹性连接有弹簧一(18),所述容纳柱二(12)的内壁还固定连接有限位环(15),所述传动液(14)填充分布于伸缩柱二(1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秀树李永庆董云生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海浩高压法兰管件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