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抗侧与承重分离的分层装配式结构体系及施工方法技术_技高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同济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抗侧与承重分离的分层装配式结构体系及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0562176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05 19:2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抗侧与承重分离的分层装配式结构体系及施工方法,该体系包括:水平布置的冷弯型钢框架体系;竖向布置的轻钢龙骨复合式剪力墙体系;连接所述冷弯槽形钢梁和冷弯钢框架柱的连接节点,其包括竖向十字交叉或X形交叉的中间钢板以及固定在所述中间钢板上下两端的上端板和下端板,且所述冷弯槽形钢梁的腹板与连接节点的中间钢板铰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构造冷弯型钢框架‑轻钢龙骨复合式剪力墙结构体系,实现抗侧与承重分离,同时具有分层装配的属性,极大地便利了构件的生产、加工和运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装配式建筑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抗侧与承重分离的分层装配式结构体系及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1、近年来,国家与地方政府密集发文,大力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和装配式建筑,大力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通过以工业化发展成就为基础,通过精益化、智能化生产施工,全面提升工程质量性能和品质,达到高效益、高质量、低消耗、低排放的发展目标。而冷弯型钢及其结构体系具有轻质高强、截面效率高、施工周期短、抗震性能好、环境污染小和可回收利用等优点,是天然的绿色装配式建材和体系,契合行业发展的大趋势和方向。在此背景下,需要提出一种具备高装配性、高承载效率和高性能的适用于冷弯型钢的结构体系,以推动冷弯型钢结构向多高层建筑中的应用,推动冷弯型钢产业的工业化发展进程。

2、中国专利cn113931312b公开了一种重力与侧力分离的装配式消能结构体系,结构体系包括装配式剪力墙、框架柱、主次梁、金属阻尼器和支撑。通过梁端节点铰接实现重力系统和侧力系统的分离,金属阻尼器多遇地震作用下不屈服,与支撑一起为结构提供额外的抗侧刚度,也承担一部分侧向荷载,在设防地震作用下发生屈服,耗散地震能量。但是该专利技术的结构体系的楼板与结构梁的连接方式未进行详细介绍,并且楼板制作方式为在混凝土预制板上浇筑混凝土,会带来现场湿作业;结构柱为通长设计,需要进行现场高空焊接作业;未对剪力墙的连接提出创新性构造,以适应重力系统和侧力系统的分离,剪力墙势必会分担结构的部分重力荷载,与重力与侧力分离理念不符。

3、中国专利cn112942571b公开了一种框架柱、框架节点及全螺栓装配式冷成型钢框架结构体系,其中框架柱包括两块直边带波槽钢板和两块卷边带波槽钢板,框架节点包括框架柱和连接在框架柱上的框架梁。在现场全螺栓连接,安装精度高,无焊接变形,而且多肢组合的构件可以单肢叠合运输,大大提高运输效率。但该专利技术由于采用了较多的分散构件,对构件的加工精度以及施工安装的精度要求较高;仅说明楼板采用蒸压轻质加气混凝土板,未阐述楼板体系的生产安装方法和连接构造;仅采用框架抗侧,难满足多层及高层结构的抗震要求。

4、中国专利cn216787648u公开了一种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用波纹柱-钢板墙组合体系,包括钢板柱和钢板墙,混凝土现浇在空心钢板内部。体系结构简单、受力合理、造价低廉、抗震效果好,并且通过改变钢板厚度或增大钢板柱横截面尺寸、柱内现浇混凝土措施可分别满足和适用于低层、多层、小高层及高层住宅建筑的需要。但是该专利技术要在现场向钢板柱内浇筑混凝土,带来较大现场湿作业量;并且钢板墙侧边需现场焊接在钢板柱的表面,带来较大现场焊接作业量。

5、中国专利cn114232843b公开了一种全装配式建筑及其施工方法,建筑包括剪力墙体系、非剪力墙体系和梁板体系;剪力墙体系由钢框-钢板混凝土一体化预制的剪力墙模块通过高强度紧固件连接而成;非剪力墙体系由钢框-保温隔声墙板一体化预制的非剪力墙模块通过高强度紧固件连接而成;梁板体系由钢梁-钢筋混凝土楼板一体化预制的钢梁楼板模块通过高强度紧固件连接而成。但该结构体系的节点与柱一体化制造,针对不同柱截面形式需特殊定制设计和加工;上下墙板安装后还涉及到浇筑等湿作业;且该结构体系属于传统的框架-剪力墙结构,二者共同抵抗地震,需要根据所分配到的地震荷载的大小分别对二者进行设计,较为繁琐。

6、中国专利cn217001131u公开了一种用于分层装配式钢结构刚度可调整的梁-柱节点连接构造,其包括:上、下钢柱,其对接端端部焊接有法兰板;连接节点,包括两块钢板交叉,形成十字形或x形截面,且,十字形或x形的上下端焊接有上、下法兰板,钢板及上、下法兰板的至少一侧端分别向外延伸形成腹板连接部、上、下连接部;上、下钢柱的对接端端部的法兰板分别连接上、下法兰板;钢梁,其上下翼缘及钢梁腹板分别连接连接节点的上、下连接部及腹板连接部。该梁-柱节点连接构造通过钢梁与钢框架连接,为半刚性连接,若用于连接冷弯型钢框架体系和轻钢龙骨复合式剪力墙体系,无法实现抗侧与承重分离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抗侧与承重分离的分层装配式结构体系及施工方法,构造冷弯型钢框架-轻钢龙骨复合式剪力墙结构体系,实现抗侧与承重分离,同时具有分层装配的属性,极大地便利了构件的生产、加工和运输。

2、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3、在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抗侧与承重分离的分层装配式结构体系,包括:

4、冷弯型钢框架体系,其包括多层水平布置的若干装配式一体化混凝土楼板,连接并支撑装配式一体化混凝土楼板的冷弯钢框架柱,其中所述装配式一体化混凝土楼板包括四个呈矩形的冷弯槽形钢梁、浇筑在内部的混凝土楼板;

5、竖向布置的轻钢龙骨复合式剪力墙体系,其包括轻钢龙骨复合式剪力墙,且连接在两根平行的冷弯槽形钢梁之间;

6、连接所述冷弯槽形钢梁和冷弯钢框架柱的连接节点,其包括竖向十字交叉或x形交叉的中间钢板以及固定在所述中间钢板上下两端的上端板和下端板,且所述冷弯槽形钢梁的腹板与连接节点的中间钢板铰接,实现所述冷弯型钢框架体系承担纵向荷载,所述轻钢龙骨复合式剪力墙体系承担侧向荷载。

7、在钢结构中,梁与柱的连接通常采用刚性连接、半刚性连接、铰接连接,刚性连接从理论上来说,承受弯矩和剪力的能力应该不低于梁的承载能力,亦即不低于梁的塑性铰弯矩和腹板全塑性剪力,对于铰接连接则只要求其抗剪能力,半刚性连接介于刚性和柔性连接之间,必须具有一定的抗弯能力。对于工字型构件,翼缘主要受弯,腹板主要受剪。在钢结构框架的传统分析与设计中,为简化分析设计过程,梁柱连接被认作理想的铰接连接或完全的刚性连接,并且认为:连接对转动约束达到理想刚性连接的90%以上,可视为刚性连接;在外力作用下,柱梁轴线夹角的改变量达到理想铰接连接的80%以上的连接视为铰接连接。采用理想铰接连接的假定,将意味着梁与柱之间没有弯矩的传递,就转动而论,用铰连在一起的梁和柱将相互独立地转动。能抵抗弯矩作用的柱脚称为刚性连接柱脚,相反不能抵抗弯矩作用的柱脚称为铰接连接柱脚,刚性连接与铰接连接的区别在于是否能传递弯矩,从实际上看,如果锚栓在翼缘的外侧,就是刚性连接,而且一般不少于四个,如果在翼缘内侧,就是铰接连接,一般为两个或四个。因此所述冷弯槽形钢梁的腹板与连接节点的中间钢板连接,可被认为是铰接连接。

8、进一步地,所述连接节点为分层装配式节点,所述连接节点的中间钢板与所述冷弯槽形钢梁的腹板铰接连接,连接节点的中间钢板是十字形或x形截面,较相同面积的框架柱截面具有更弱的抗弯模量,与所述冷弯钢框架柱刚接,从而形成了柱-节点弱连接、梁-节点铰接连接,从而使得冷弯型钢框架体系实际为铰接框架,具有较弱的层间刚度和较强的变形能力,横向荷载绝大部分由轻钢龙骨复合式剪力墙体系承担。

9、进一步地,所述四个呈矩形的冷弯槽形钢梁和浇筑在内部的混凝土楼板组成装配式一体化混凝土楼板。

10、进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抗侧与承重分离的分层装配式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侧与承重分离的分层装配式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楼板(12)的高度低于所述冷弯槽形钢梁(11)的梁高,且所述混凝土楼板(12)位于所述冷弯槽形钢梁(11)的上翼缘。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侧与承重分离的分层装配式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式一体化混凝土楼板还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抗侧与承重分离的分层装配式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承台(14)为T形承台。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侧与承重分离的分层装配式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弯钢框架柱(17)上截面和/或下截面固定有与所述连接节点(3)的上端板(32)和下端板(33)配合连接的端板(17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侧与承重分离的分层装配式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轻钢龙骨复合式剪力墙(21)为平钢板覆面板、波纹钢板覆面板、框架式龙骨骨架、桁架式龙骨骨架、单侧覆面和双侧覆面中的一种或多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侧与承重分离的分层装配式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轻钢龙骨复合式剪力墙(21)四角具有较大集中力位置设置有抗拔件(22);所述轻钢龙骨复合式剪力墙(21)上下具有导梁(21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抗侧与承重分离的分层装配式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该分层装配式结构体系各部件之间通过螺栓组(4)连接;

9.一种如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一种抗侧与承重分离的分层装配式结构体系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抗侧与承重分离的分层装配式结构体系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式一体化混凝土楼板的具体制备过程为: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侧与承重分离的分层装配式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侧与承重分离的分层装配式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楼板(12)的高度低于所述冷弯槽形钢梁(11)的梁高,且所述混凝土楼板(12)位于所述冷弯槽形钢梁(11)的上翼缘。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侧与承重分离的分层装配式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式一体化混凝土楼板还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抗侧与承重分离的分层装配式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承台(14)为t形承台。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侧与承重分离的分层装配式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弯钢框架柱(17)上截面和/或下截面固定有与所述连接节点(3)的上端板(32)和下端板(33)配合连接的端板(17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侧与承重分离的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元齐伍福炜
申请(专利权)人:同济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