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换热管路和车辆制造技术_技高网

换热管路和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548228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05 19:0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换热管路和车辆,换热管路包括:支撑层;加热层,所述加热层设置于所述支撑层的内侧,所述加热层用于产生热量;换热层,所述换热层设置于所述加热层背离所述支撑层的一侧,所述换热层包括:换热主体和多组换热组件,多组所述换热组件间隔设置于所述换热主体的内侧,所述换热主体在周向方向上间隔设置有多个换热孔,多个所述换热孔贯穿所述换热主体,所述换热主体和多组所述换热组件用于与冷却液换热。通过将换热管路设置成支撑层、加热层和换热层,并在换热层上设置有换热件,从而在加热层产生热量的同时,热量通过换热孔和换热组件实现冷却液快速升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换热结构,尤其是涉及一种换热管路和车辆


技术介绍

1、新能源汽车布置有复杂的热管理系统,以提高整车续航里程及驾驶性能,电池、电动机在低温环境效率较低,以电池为例,环温低于-20℃,电池充放电效率极低,已不能满足整车使用需求,因此需要对电池、电机回路冷却液进行加热管理,实现电器件高效运行。低温环境下,电池回路通常布置高功率ptc,通过管路将ptc内加热高温的冷却液导流至电池包内,实现对电池包加热功能。

2、相关技术中,受限于整车布置,ptc与电池包之间管路较长,高温冷却液在由ptc导流至电池包的过程中散失大量热能(约30%)至环境空气中,导致实际到达电池包内水温较低,电池加热效率低。另外,ptc结构紧凑,冷却液加热效率低,整车电耗大,影响整车续航里程。

3、综上当前ptc加热方案,热能散失量大,加热效率低,造成能源浪费,降低整车续航里程。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换热管路,通过将换热管路设置成支撑层、加热层和换热层,并在换热层上设置有换热件,从而在加热层产生热量的同时,热量通过换热孔和换热组件实现冷却液快速升温。

2、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了一种车辆。

3、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换热管路,包括:支撑层;加热层,所述加热层设置于所述支撑层的内侧,所述加热层用于产生热量;换热层,所述换热层设置于所述加热层背离所述支撑层的一侧,所述换热层包括:换热主体和多组换热组件,多组所述换热组件间隔设置于所述换热主体的内侧,所述换热主体在周向方向上间隔设置有多个换热孔,多个所述换热孔贯穿所述换热主体,所述换热主体和多组所述换热组件用于与冷却液换热。

4、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换热管路,通过将换热管路设置成支撑层、加热层和换热层,并在换热层上设置有换热件,从而在加热层产生热量的同时,热量通过换热孔和换热组件实现冷却液快速升温。

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换热组件包括:换热杆和多个换热件,所述换热杆设置于所述换热主体的内壁,多个所述换热件设置于所述换热杆背离所述换热主体的一侧且在轴向方向上间隔设置。

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换热件包括:连接部和多个换热部,所述连接部的一端和多个所述换热部连接且另一端和所述换热杆固定连接,多个所述换热部在所述连接部的一端朝向不同的方向。

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换热部为圆弧形。

8、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换热杆在所述换热层的轴向方向上倾斜设置;或,所述换热杆在所述换热层的轴向方向上先朝向周向一侧倾斜设置再朝向周向另一侧倾斜设置。

9、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换热层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换热层在所述支撑层的轴向方向上间隔设置且相互连接。

1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至少两个所述换热层的所述换热组件在垂直于所述支撑层的轴线的平面上相互错位设置。

1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换热层为导热硅胶层;以及,所述加热层为碳纤维层或电阻丝层。

1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换热管路还包括:电连接件,所述电连接件的一端和所述加热层电连接且另一端穿出所述支撑层和整车线束电连接。

13、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所述换热管路。

14、本专利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换热管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组件(32)包括:换热杆(321)和多个换热件(322),所述换热杆(321)设置于所述换热主体(31)的内壁,多个所述换热件(322)设置于所述换热杆(321)背离所述换热主体(31)的一侧且在轴向方向上间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件(322)包括:连接部(3222)和多个换热部(3221),所述连接部(3222)的一端和多个所述换热部(3221)连接且另一端和所述换热杆(321)固定连接,多个所述换热部(3221)在所述连接部(3222)的一端朝向不同的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部(3221)为圆弧形。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杆(321)在所述换热层(30)的轴向方向上倾斜设置;或,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层(30)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换热层(30)在所述支撑层(10)的轴向方向上间隔设置且相互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管路,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所述换热层(30)的所述换热组件(32)在垂直于所述支撑层(10)的轴线的平面上相互错位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层(30)为导热硅胶层;以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管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连接件(21),所述电连接件(21)的一端和所述加热层(20)电连接且另一端穿出所述支撑层(10)和整车线束电连接。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管路(100)。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管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组件(32)包括:换热杆(321)和多个换热件(322),所述换热杆(321)设置于所述换热主体(31)的内壁,多个所述换热件(322)设置于所述换热杆(321)背离所述换热主体(31)的一侧且在轴向方向上间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件(322)包括:连接部(3222)和多个换热部(3221),所述连接部(3222)的一端和多个所述换热部(3221)连接且另一端和所述换热杆(321)固定连接,多个所述换热部(3221)在所述连接部(3222)的一端朝向不同的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部(3221)为圆弧形。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管路,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学伟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