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背接触太阳能电池和光伏组件制造技术_技高网

一种背接触太阳能电池和光伏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542772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05 18: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背接触太阳能电池和光伏组件,涉及光伏技术领域。背接触太阳能电池包括:硅基底,硅基底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P型掺杂多晶硅层;位于硅基底的第一侧的第一区域;N型掺杂多晶硅层;位于硅基底的第一侧的第二区域;第一区域异于第二区域;P型掺杂多晶硅层的厚度,与N型掺杂多晶硅层的厚度的比值为:1至2。本发明专利技术中,P型掺杂多晶硅层的厚度较大,可以提升P型掺杂多晶硅层的钝化效果。P型掺杂多晶硅层和N型掺杂多晶硅层均可以针对其所对应的掺杂浓度、钝化效果等,分别设置对应的厚度,不仅可以使得钝化效果、掺杂浓度均达到较优的效果,而且还可以节省材料。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光伏,特别是涉及一种背接触太阳能电池和光伏组件


技术介绍

1、背接触(back contact,bc)太阳能电池最大的特点是:发射极和金属接触都处于电池的背面,正面没有金属电极遮挡的影响,因此具有更高的短路电流jsc,同时背面可以容许较宽的金属栅线来降低串联电阻rs,从而提高填充因子ff。并且这种正面无遮挡的电池不仅转换效率高,而且看上去更美观,同时,全背电极的光伏组件更易于装配,因此,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例如,bc电池中的指状交叉背接触(interdigitated back contact,ibc)太阳能电池,是目前实现高效晶体硅电池的技术方向之一。

2、然而,目前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中,未充分考虑p区、n区结构相互之间的配合优化,使得既能减少损耗,又能保证钝化效果,所以目前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的性能欠佳。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背接触太阳能电池和光伏组件,旨在解决现有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的性能欠佳的问题。

2、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背接触太阳能电池,包括:

3、硅基底,所述硅基底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

4、p型掺杂多晶硅层;位于所述硅基底的第一侧的第一区域;

5、n型掺杂多晶硅层;位于所述硅基底的第一侧的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异于所述第二区域;

6、其中,所述p型掺杂多晶硅层的厚度,与所述n型掺杂多晶硅层的厚度的比值为:1至2。

7、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p型掺杂多晶硅层的厚度较大,可以提升p型掺杂多晶硅层的钝化效果,同时保证金属化损伤较小且接触电阻较小。在p型掺杂多晶硅层的厚度,比n型掺杂多晶硅层的厚度略大的情况下,p型掺杂多晶硅层和n型掺杂多晶硅层均可以针对其所对应的掺杂浓度、钝化效果等,分别设置对应的厚度,不仅可以使得钝化效果、掺杂浓度均达到较优的效果,而且还可以节省材料。

8、可选的,所述p型掺杂多晶硅层包括:若干p型集电区和若干p型汇流区;

9、所述n型掺杂多晶硅层包括:若干n型集电区和若干n型汇流区;

10、所述n型集电区和所述p型集电区,沿第一方向交替分布,且均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n型汇流区和所述p型汇流区,沿所述第二方向交替分布,且均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异于所述第二方向,且均与厚度所在的方向垂直;

11、位于一个所述n型汇流区和与其相邻的一个所述p型汇流区之间的,各个所述n型集电区,均与所述n型汇流区连通;

12、位于一个所述n型汇流区和与其相邻的一个所述p型汇流区之间的,各个所述p型集电区,均与所述p型汇流区连通;

13、一个集电区的长度,与一个汇流区的宽度的比值为:22至64;所述集电区为:所述p型集电区或所述n型集电区;所述汇流区为:所述p型汇流区或所述n型汇流区;所述集电区的长度所在的方向,与所述汇流区的宽度所在的方向,均与所述第二方向平行。

14、相邻的所述n型集电区和所述p型集电区之间具有第一间隙;

15、所述集电区和异型的汇流区之间,具有第二间隙;

16、一个所述第二间隙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或等于一个所述第一间隙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

17、可选的,一个所述第二间隙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尺寸,与一个所述第一间隙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的比值为:1至4。

18、可选的,一个所述p型汇流区的体积,大于或等于一个所述n型汇流区的体积。

19、可选的,一个所述p型汇流区的体积,与一个所述n型汇流区的体积的比值为:1至2。

20、可选的,所述硅基底具有n型掺杂;

21、一个所述n型集电区的宽度,与一个所述p型集电区的宽度的比值为:0.5至1.5;所述n型集电区的宽度所在的方向,与所述p型集电区的宽度所在的方向均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

22、可选的,一个所述n型集电区的宽度,与一个所述p型集电区的宽度的比值为:0.85至1.2。

23、可选的,所述硅基底具有n型掺杂,一个所述p型集电区的体积,与一个所述n型集电区的体积的比值为:0.5至4。

24、可选的,一个所述p型集电区的体积,与一个所述n型集电区的体积的比值为:0.8至2.4。

25、可选的,所述硅基底具有p型掺杂,一个所述p型集电区的体积,小于一个所述n型集电区的体积。

26、可选的,一个所述p型集电区的体积,与一个所述n型集电区的体积的比值为:0.1至0.8。

27、可选的,所述硅基底具有p型掺杂,一个所述n型集电区的宽度,大于一个所述p型集电区的宽度;所述n型集电区的宽度所在的方向,与所述p型集电区的宽度所在的方向,均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

28、可选的,一个所述n型集电区的宽度,与一个所述p型集电区的宽度的比值为:2.5至8。

29、可选的,一个所述p型汇流区的宽度,与一个所述n型汇流区的宽度的比值为:0.95至1.05;

30、或,一个所述p型集电区的长度,与一个所述n型集电区的长度的比值为:0.95至1.05。

31、可选的,所述背接触太阳能电池还包括:

32、p型集电栅线,位于所述p型集电区上;

33、p型汇流栅线,位于所述p型汇流区上;

34、n型集电栅线,位于所述n型集电区上;

35、n型汇流栅线,位于所述n型汇流区上;

36、位于一条所述n型汇流栅线和与其相邻的一条所述p型汇流栅线之间的:各条所述n型集电栅线,均与所述n型汇流栅线电连接,各个所述p型集电栅线,均与所述p型汇流栅线电连接。

37、可选的,一个集电栅线的长度,与一个汇流栅线的宽度的比值为:22至64;所述集电栅线为:所述p型集电栅线或所述n型集电栅线;所述汇流栅线为:所述p型汇流栅线或所述n型汇流栅线;所述集电栅线的长度所在的方向,与所述汇流栅线的宽度所在的方向,均与所述第二方向平行。

38、可选的,所述p型掺杂多晶硅层中,靠近所述硅基底的表面,比所述n型掺杂多晶硅层中,背离所述硅基底的表面,更远离所述硅基底的第二侧;所述p型掺杂多晶硅层中,靠近所述硅基底的表面,与所述n型掺杂多晶硅层中,背离所述硅基底的表面的高度差大于0,小于或等于4.85微米;

39、或,所述p型掺杂多晶硅层中,靠近所述硅基底的表面,与所述n型掺杂多晶硅层中,背离所述硅基底的表面,平齐分布;

40、或,所述p型掺杂多晶硅层中,靠近所述硅基底的表面,比所述n型掺杂多晶硅层中,背离所述硅基底的表面,更靠近所述硅基底的第二侧;所述p型掺杂多晶硅层中,靠近所述硅基底的表面,与所述n型掺杂多晶硅层中,背离所述硅基底的表面的高度差大于0,小于或等于0.3微米。

41、可选的,所述p型掺杂多晶硅层中,靠近所述硅基底的表面,比所述n型掺杂多晶硅层中,背离所述硅基底的表面,更远离所述硅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背接触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P型掺杂多晶硅层包括:若干P型集电区和若干P型汇流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N型集电区和所述P型集电区之间具有第一间隙;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一个所述第二间隙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尺寸,与一个所述第一间隙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的比值为:1至4。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一个所述P型汇流区的体积,大于或等于一个所述N型汇流区的体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一个所述P型汇流区的体积,与一个所述N型汇流区的体积的比值为:1至2。

7.根据权利要求2至6中任一所述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硅基底具有N型掺杂;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一个所述N型集电区的宽度,与一个所述P型集电区的宽度的比值为:0.85至1.2。

9.根据权利要求2至6中任一所述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硅基底具有N型掺杂,一个所述P型集电区的体积,与一个所述N型集电区的体积的比值为:0.5至4。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一个所述P型集电区的体积,与一个所述N型集电区的体积的比值为:0.8至2.4。

11.根据权利要求2至6中任一所述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硅基底具有P型掺杂,一个所述P型集电区的体积,小于一个所述N型集电区的体积。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一个所述P型集电区的体积,与一个所述N型集电区的体积的比值为:0.1至0.8。

13.根据权利要求2至6中任一所述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硅基底具有P型掺杂,一个所述N型集电区的宽度,大于一个所述P型集电区的宽度;所述N型集电区的宽度所在的方向,与所述P型集电区的宽度所在的方向,均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一个所述N型集电区的宽度,与一个所述P型集电区的宽度的比值为:2.5至8。

15.根据权利要求2至6中任一所述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一个所述P型汇流区的宽度,与一个所述N型汇流区的宽度的比值为:0.95至1.05;

16.根据权利要求2至6中任一所述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一个集电栅线的长度,与一个汇流栅线的宽度的比值为:22至64;所述集电栅线为:所述P型集电栅线或所述N型集电栅线;所述汇流栅线为:所述P型汇流栅线或所述N型汇流栅线;所述集电栅线的长度所在的方向,与所述汇流栅线的宽度所在的方向,均与所述第二方向平行。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P型掺杂多晶硅层中,靠近所述硅基底的表面,比所述N型掺杂多晶硅层中,背离所述硅基底的表面,更远离所述硅基底的第二侧;所述P型掺杂多晶硅层中,靠近所述硅基底的表面,与所述N型掺杂多晶硅层中,背离所述硅基底的表面的高度差大于0,小于或等于4.85微米;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P型掺杂多晶硅层中,靠近所述硅基底的表面,比所述N型掺杂多晶硅层中,背离所述硅基底的表面,更远离所述硅基底的第二侧;所述P型掺杂多晶硅层中,靠近所述硅基底的表面,与所述N型掺杂多晶硅层中,背离所述硅基底的表面的高度差大于0,小于或等于1.6微米。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接触太阳能电池还包括: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介质层中,靠近所述硅基底的表面,比所述N型掺杂多晶硅层中,背离所述硅基底的表面,更远离所述硅基底的第二侧;所述第一电介质层中,靠近所述硅基底的表面,与所述N型掺杂多晶硅层中,背离所述硅基底的表面的高度差大于0,小于或等于4.85微米;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介质层中,靠近所述硅基底的表面,比所述N型掺杂多晶硅层中,背离所述硅基底的表面,更远离所述硅基底的第二侧;所述第一电介质层中,靠近所述硅基底的表面,与所述N型掺杂多晶硅层中,背离所述硅基底的表面的高度差大于0,小于或等于1.6微米。

23.一种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接触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p型掺杂多晶硅层包括:若干p型集电区和若干p型汇流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n型集电区和所述p型集电区之间具有第一间隙;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一个所述第二间隙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尺寸,与一个所述第一间隙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的比值为:1至4。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一个所述p型汇流区的体积,大于或等于一个所述n型汇流区的体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一个所述p型汇流区的体积,与一个所述n型汇流区的体积的比值为:1至2。

7.根据权利要求2至6中任一所述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硅基底具有n型掺杂;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一个所述n型集电区的宽度,与一个所述p型集电区的宽度的比值为:0.85至1.2。

9.根据权利要求2至6中任一所述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硅基底具有n型掺杂,一个所述p型集电区的体积,与一个所述n型集电区的体积的比值为:0.5至4。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一个所述p型集电区的体积,与一个所述n型集电区的体积的比值为:0.8至2.4。

11.根据权利要求2至6中任一所述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硅基底具有p型掺杂,一个所述p型集电区的体积,小于一个所述n型集电区的体积。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一个所述p型集电区的体积,与一个所述n型集电区的体积的比值为:0.1至0.8。

13.根据权利要求2至6中任一所述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硅基底具有p型掺杂,一个所述n型集电区的宽度,大于一个所述p型集电区的宽度;所述n型集电区的宽度所在的方向,与所述p型集电区的宽度所在的方向,均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一个所述n型集电区的宽度,与一个所述p型集电区的宽度的比值为:2.5至8。

15.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振国童洪波陈瑶赵学亮赵佳伟
申请(专利权)人: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