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防倒烟的双烟囱结构制造技术_技高网

一种防倒烟的双烟囱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512974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01 13:2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倒烟的双烟囱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并列设置的第一烟囱和第二烟囱,在烟囱内设置有上大下小的锥筒,第一烟囱和第二烟囱的上部通过管路和对应的锥筒连通,在第一烟囱的顶部设置有与第一锥筒顶部连通的第一直筒,在第一直筒上设置有第一连接筒,在第一直筒内形成有上小下大的第一聚拢腔,在第一连接筒内形成有上大小小的第一扩散腔,第一聚拢腔和第一扩散腔相对布置,在第一连接筒内形成有第一环形腔,第一环形腔内侧壁上形成有与第一扩散腔连通的第一缝隙,第一环形腔外侧通过第一支管和第一烟囱的上部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防倒烟的双烟囱结构,对烟囱本体的整体结构进行改进,提升防倒烟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玩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倒烟的双烟囱结构


技术介绍

1、现有烟囱存在倒烟的问题,特别是烟雾中还有较大颗粒物时,同时,当烟囱不是直排的,由于烟囱的抽劲不够,容易造成倒烟。为此,现有公开号为cn102519050a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防倒烟烟囱罩》,又如公开号为cn103562512b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公开的《排气烟囱管道罩盖》。其均通过在直排烟囱的出口处设置特质的烟囱罩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防盗烟的效果。但其未对直排烟囱内部结构进行改进,没有从直排烟囱底部结构改进,来提升升力的角度来考虑。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防倒烟的双烟囱结构,对烟囱本体的整体结构进行改进,提升防倒烟的效果。

2、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防倒烟的双烟囱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并列设置的第一烟囱和第二烟囱,在第一烟囱内设置有上大下小的第一锥筒,在第二烟囱内设置有上大下小的第二锥筒,第一烟囱的上部通过第一管路和第二锥筒的上部连通,第二烟囱的上部通过第二管路和第一锥筒上部连通,在第一烟囱的顶部设置有与第一锥筒顶部连通的第一直筒,在第一直筒上设置有第一连接筒,在第一直筒内形成有上小下大的第一聚拢腔,在第一连接筒内形成有上大小小的第一扩散腔,第一聚拢腔和第一扩散腔相对布置,在第一连接筒内形成有第一环形腔,第一环形腔内侧壁上形成有与第一扩散腔连通的第一缝隙,第一环形腔外侧通过第一支管和第一烟囱的上部连通;在第二烟囱的顶部设置有与第二锥筒顶部连通的第二直筒,在第二直筒上设置有第二连接筒,在第二直筒内形成有上小下大的第二聚拢腔,在第二连接筒内形成有上大下小的第二扩散腔,第二聚拢腔和第二扩散腔相对布置,在第二连接筒内形成有第二环形腔,第二环形腔内侧壁上形成有与第二扩散腔连通的第二缝隙,第二环形腔外侧通过第二支管和第二烟囱的上部连通。

3、作为改进,所述第一连接筒和第二连通筒上分别转动设置有球形风扇,球形风扇的外周壁均布有多个弧形片。

4、再改进,所述球形风扇的顶部内侧壁上连接有一清洁绳,清洁绳下端伸入第一锥筒或第二锥筒内。

5、再改进,所述第一连接筒或第二连接筒的出口处架设有引风叶轮,引风叶轮的转轴和球形风扇顶部的内侧壁连接。

6、再改进,所述第一锥筒和第二锥筒的底部分别翻转设置有接盆。

7、再改进,所述第一锥筒和第二锥筒的底部分别通过连接管连接至烟囱外部。

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本专利技术设计双烟囱结构,烟气从两个烟囱的底部进入,在锥筒外壁的影响下,烟气从烟囱底部聚集于顶部,第一烟囱顶部的烟气通过第一管路切向进入第二锥筒内,并在沿着第二锥筒内壁旋转向下运动,较重的颗粒从第二锥筒的底部出来,较轻的颗粒反向从第二直筒飘散出,同时,部分从第二烟囱顶部出来的烟气通过第二支管进入第二环形腔内,在第二烟囱内压缩的烟气在第二缝隙内发生节流,形成高速气流,使得在第二扩散腔和第二聚拢腔之间的位置处形成低压区域,从而使得第二直筒内的烟气大量涌入第二扩散腔内,扩散至外部环境;同理,第二烟囱顶部的烟气通过第二管路切向进入第一锥筒内,并在沿着第一锥筒内壁旋转向下运动,较重的颗粒从第一锥筒的底部出来,较轻的颗粒反向从第一直筒飘散出,同时,部分从第一烟囱顶部出来的烟气通过第一支管进入第一环形腔内,在第一烟囱内压缩的烟气在第一缝隙内发生节流,形成高速气流,使得在第一扩散腔和第一聚拢腔之间的位置处形成低压区域,从而使得第一直筒内的烟气大量涌入第一扩散腔内,这样,最终使得较重的颗粒(不容易被带起的)向下聚集,较轻颗粒在连接筒和直筒的作用下加速上升,提高了烟气的升力,从而实现对烟囱本体的整体结构进行改进,提升防倒烟的效果。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倒烟的双烟囱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并列设置的第一烟囱(11)和第二烟囱(12),在第一烟囱(11)内设置有上大下小的第一锥筒(21),在第二烟囱(12)内设置有上大下小的第二锥筒(22),第一烟囱(11)的上部通过第一管路(31)和第二锥筒(22)的上部连通,第二烟囱(12)的上部通过第二管路(32)和第一锥筒(21)上部连通,在第一烟囱(11)的顶部设置有与第一锥筒(21)顶部连通的第一直筒(41),在第一直筒(41)上设置有第一连接筒(51),在第一直筒(41)内形成有上小下大的第一聚拢腔(411),在第一连接筒(51)内形成有上大小小的第一扩散腔(511),第一聚拢腔(411)和第一扩散腔(511)相对布置,在第一连接筒(51)内形成有第一环形腔(512),第一环形腔(512)内侧壁上形成有与第一扩散腔(511)连通的第一缝隙(513),第一环形腔(512)外侧通过第一支管(71)和第一烟囱(11)的上部连通;在第二烟囱(12)的顶部设置有与第二锥筒(22)顶部连通的第二直筒(42),在第二直筒(42)上设置有第二连接筒(52),在第二直筒(42)内形成有上小下大的第二聚拢腔(421),在第二连接筒(52)内形成有上大下小的第二扩散腔(521),第二聚拢腔(421)和第二扩散腔(521)相对布置,在第二连接筒(52)内形成有第二环形腔(522),第二环形腔(522)内侧壁上形成有与第二扩散腔(521)连通的第二缝隙(523),第二环形腔(522)外侧通过第二支管(72)和第二烟囱(12)的上部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倒烟的双烟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筒(51)和第二连通筒(52)上分别转动设置有球形风扇(6),球形风扇(6)的外周壁均布有多个弧形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倒烟的双烟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球形风扇(6)的顶部内侧壁上连接有一清洁绳(8),清洁绳(8)下端伸入第一锥筒(21)或第二锥筒(22)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倒烟的双烟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筒(51)或第二连接筒(52)的出口处架设有引风叶轮,引风叶轮的转轴和球形风扇(6)顶部的内侧壁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倒烟的双烟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锥筒(21)和第二锥筒(22)的底部分别翻转设置有接盆。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倒烟的双烟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锥筒(21)和第二锥筒(22)的底部分别通过连接管连接至烟囱外部。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倒烟的双烟囱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并列设置的第一烟囱(11)和第二烟囱(12),在第一烟囱(11)内设置有上大下小的第一锥筒(21),在第二烟囱(12)内设置有上大下小的第二锥筒(22),第一烟囱(11)的上部通过第一管路(31)和第二锥筒(22)的上部连通,第二烟囱(12)的上部通过第二管路(32)和第一锥筒(21)上部连通,在第一烟囱(11)的顶部设置有与第一锥筒(21)顶部连通的第一直筒(41),在第一直筒(41)上设置有第一连接筒(51),在第一直筒(41)内形成有上小下大的第一聚拢腔(411),在第一连接筒(51)内形成有上大小小的第一扩散腔(511),第一聚拢腔(411)和第一扩散腔(511)相对布置,在第一连接筒(51)内形成有第一环形腔(512),第一环形腔(512)内侧壁上形成有与第一扩散腔(511)连通的第一缝隙(513),第一环形腔(512)外侧通过第一支管(71)和第一烟囱(11)的上部连通;在第二烟囱(12)的顶部设置有与第二锥筒(22)顶部连通的第二直筒(42),在第二直筒(42)上设置有第二连接筒(52),在第二直筒(42)内形成有上小下大的第二聚拢腔(421),在第二连接筒(52)内形成有上大下小的第二扩散腔(521),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凌云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海彤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