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506759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01 13:21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动汽车。该电动汽车包括车身纵梁及电池包,所述车身纵梁包括安装段,所述车身纵梁在所述安装段处形成有容置槽;所述电池包包括电池包本体及与所述电池包本体连接的安装梁;所述安装梁布设于所述容置槽,并且所述安装梁与所述安装段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车辆部件,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电动汽车


技术介绍

1、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逐渐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尤其近年来,具备节能环保特性的电动汽车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2、在现有电动汽车的电池包与车架的连接结构中,在电池包上设置有连接支架,在车架上设置有连接支座,通过将连接支架与连接支座进行连接,以实现电池包与车架的连接。

3、上述电池包与车架的连接形式不仅结构复杂,并且由于连接支架与连接支座的设置而不利于电动汽车的轻量化设计;此外,该电池包与车架的连接结构还占用了整车更多的结构空间,从而导致整车电池包的有效利用空间减少、续航里程减少。

4、有鉴于此,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动汽车的新技术方案。

2、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所述电动汽车包括:

3、车身纵梁,所述车身纵梁包括安装段,所述车身纵梁在所述安装段处形成有容置槽;

4、电池包,所述电池包包括电池包本体及与所述电池包本体连接的安装梁;

5、所述安装梁布设于所述容置槽,并且所述安装梁与所述安装段连接。

6、可选地,所述车身纵梁包括第一纵梁及第二纵梁,所述安装段包括第一安装段及第二安装段,所述容置槽包括第一容置槽及第二容置槽;

7、所述第一安装段设置于所述第一纵梁,所述第一纵梁在所述第一安装段处形成所述第一容置槽;

8、所述第二安装段设置于所述第二纵梁,所述第二纵梁在所述第二安装段处形成所述第二容置槽;

9、所述电池包的安装梁包括第一安装梁及第二安装梁;所述第一安装梁与所述第二安装梁分别连接于所述电池包本体的两侧;

10、所述第一安装梁布设于所述第一容置槽且所述第一安装梁与所述第一安装段连接;所述第二安装梁布设于所述第二容置槽且所述第二安装梁与所述第二安装段连接。

11、可选地,所述第一安装段的截面呈第一梯形,对应于所述第一梯形,所述第一安装段具有第一下底、第一上底及第一侧腰;

12、所述第一安装梁的截面呈第二梯形,对应于所述第二梯形,所述第一安装梁具有第二下底、第二上底及第二侧腰;

13、所述第一侧腰与所述第二侧腰抵接,且所述第一下底与所述第二上底相邻设置,所述第一上底与所述第二下底相邻设置。

14、可选地,所述第一安装段开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安装梁开设有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一安装段与所述第一安装梁通过穿设于所述第一连接孔及所述第二连接孔的紧固件可拆卸连接。

15、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孔自所述第一下底贯通至所述第一侧腰;

16、所述第二连接孔自所述第二下底贯通至所述第二侧腰。

17、可选地,所述第二安装段的截面呈第三梯形,对应于所述第三梯形,所述第二安装段具有第三下底、第三上底及第三侧腰;

18、所述第二安装梁的截面呈第四梯形,对应于所述第四梯形,所述第二安装梁具有第四下底、第四上底及第四侧腰;

19、所述第三侧腰与所述第四侧腰抵接,且所述第三下底与所述第四上底相邻设置,所述第三上底与所述第四下底相邻设置。

20、可选地,所述第二安装段开设有第三连接孔,所述第二安装梁开设有第四连接孔,所述第二安装段与所述第二安装梁通过穿设于所述第三连接孔及所述第四连接孔的紧固件可拆卸连接。

21、可选地,所述第三连接孔自所述第三下底贯通至所述第三侧腰;

22、所述第四连接孔自所述第四下底贯通至所述第四侧腰。

23、可选地,沿x向:所述第一安装梁的两端凸出于所述电池包本体形成第一连接台,所述第二安装梁的两端凸出于所述电池包本体形成第二连接台;

24、所述电动汽车还包括连接支架,任一所述第一连接台与所述第一纵梁均共同连接一个所述连接支架;

25、任一所述第二连接台与所述第二纵梁均共同连接一个所述连接支架。

26、可选地,所述连接支架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片和第二连接片;

27、对应于所述第一连接台及所述第一纵梁:所述第一连接片在y向与所述第一连接台及所述第一纵梁共同抵接;所述第二连接片在z向与所述第一连接台及所述第一纵梁共同抵接;

28、对应于所述第二连接台及所述第二纵梁:所述第一连接片在y向与所述第二连接台及所述第二纵梁共同抵接;所述第二连接片在z向与所述第二连接台及所述第二纵梁共同抵接。

29、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片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片的一端连接使所述连接支架的截面呈l型。

30、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能够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31、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动汽车中,省去了连接支架、连接支座等中转结构件,使电池包与车架的装配连接工序更加简单易于操作;并且简化了电池包与车架间的连接结构,有利于车辆的轻量化设计。

32、并且,电池包的安装梁布设在车身纵梁的容置槽内,这样可以扩大电池包本体沿y向的尺寸,从而提高电池包本体在y向的空间利用率,进而可以在电池包本体中容纳更多的电芯,使电池包的电量增加,从而增加整车的纯电续航里程。

33、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动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汽车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纵梁包括第一纵梁(1)及第二纵梁(2),所述安装段包括第一安装段(11)及第二安装段(21),所述容置槽包括第一容置槽及第二容置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段(11)的截面呈第一梯形,对应于所述第一梯形,所述第一安装段(11)具有第一下底(111)、第一上底(112)及第一侧腰(11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段(11)开设有第一连接孔(110),所述第一安装梁(31)开设有第二连接孔(310),所述第一安装段(11)与所述第一安装梁(31)通过穿设于所述第一连接孔(110)及所述第二连接孔(310)的紧固件可拆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孔(110)自所述第一下底(111)贯通至所述第一侧腰(113);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段(21)的截面呈第三梯形,对应于所述第三梯形,所述第二安装段(21)具有第三下底(211)、第三上底(212)及第三侧腰(213);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动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段(21)开设有第三连接孔(210),所述第二安装梁(32)开设有第四连接孔(320),所述第二安装段(21)与所述第二安装梁(32)通过穿设于所述第三连接孔(210)及所述第四连接孔(320)的紧固件可拆卸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动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孔(210)自所述第三下底(211)贯通至所述第三侧腰(213);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汽车,其特征在于,沿X向:所述第一安装梁(31)的两端凸出于所述电池包本体(30)形成第一连接台(314),所述第二安装梁(32)的两端凸出于所述电池包本体(30)形成第二连接台(324);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动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支架(4)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片(41)和第二连接片(42);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动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片(41)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片(42)的一端连接使所述连接支架(4)的截面呈L型。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动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汽车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纵梁包括第一纵梁(1)及第二纵梁(2),所述安装段包括第一安装段(11)及第二安装段(21),所述容置槽包括第一容置槽及第二容置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段(11)的截面呈第一梯形,对应于所述第一梯形,所述第一安装段(11)具有第一下底(111)、第一上底(112)及第一侧腰(11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段(11)开设有第一连接孔(110),所述第一安装梁(31)开设有第二连接孔(310),所述第一安装段(11)与所述第一安装梁(31)通过穿设于所述第一连接孔(110)及所述第二连接孔(310)的紧固件可拆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孔(110)自所述第一下底(111)贯通至所述第一侧腰(113);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段(21)的截面呈第三梯形,对应于所述第三梯形,所述第二安装段(2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董丁欢张联锋黎家诚孙万超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